何承卓
摘 要:新形勢下,國有工程施工企業中傳統的粗放型經營與管理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階段工程企業在激烈市場競爭態勢下的持續、穩定發展。對此,應在當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在國有工程施工企業中實施集約化經營與計劃性管理,這也是新時期促進國有工程施工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基于此,本文簡要闡述了國有工程施工企業內部管理低效率與低效益的現狀,提出了導致企業內部管理低效率與低效益的根本原因,并著重探討了企業實行集約經營的必要性及工作要點。旨在通過本文的分析與研究,能夠為我國國有工程施工企業在管理上的完善性提升,盡自己的微薄之力。
關鍵詞:國有工程施工企業;利潤率;經營管理;集約化
1 前言
面對當前市場經濟新形勢,在國有工程施工企業內部實行集約經營和計劃管理是企業的必然趨勢。然而,當前國有工程施工企業在內部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雙低”現狀,會對集約化管理模式的構建造成影響與制約,因此,唯有對國有工程施工企業的內部管理工作做出細致的分析,才能為集約化管理的構建奠定下堅實的基礎。
2 企業內部管理低效率與低效益的現狀
2.1 企業利潤率偏低
中國建筑業協會副會長李里丁曾在建筑行業會議中指出:“在現階段的建筑工程項目中,其利潤率應為總造價的5%~8%左右,但由于粗放式管理模式的差異,致使多數國有工程施工企業的產值利潤率僅能夠達到2%~3%之間,而在一些房屋建筑類企業,其利潤率更是會跌破1%的下限。”由此不難看出,在生產效益作為企業生存發展之道的今天,偏低的經濟效益將會造成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形勢下舉步維艱,但國有工程施工企業卻仍以較低的效益來維持生存乃至發展,其根本因素則在于承包利益的驅動。由此可見,國有工程施工企業的利潤,已經在內部被其他利益主體所分割,致使企業所獲取到的整體利益,僅有小部分能夠得以體現。此種情況下,企業的成本統計以及財務報表等,也無法精確的反映出其總體經營狀況。
3.2 企業運行效率偏低
依照國有企業的體制結構進行分析,在國有工程施工企業中所涉及到的管理層級偏多,而各個管理層級間又多各自為政,不僅無法做到良好的溝通與交流,且繁瑣的流程與復雜的層級制度,都會對企業的良好運營帶來極大的制約,致使執行能力不足、決策效率低下。例如:部分國有建筑施工企業中仍實行分權經營和分割式管理,由此便導致信息傳遞速度極為緩慢,數據統計結果嚴重失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機遇與挑戰瞬息萬變,而此種經營管理模式也將導致決策難以快速、準確的完成。并且,由于管理層級的增多,也會導致目標與方向上的偏差,以及責任與制度的虛設,既無法得到嚴格的監督與管控,又難以提升渙散的工作效率,進而導致部分國有工程施工企業的運營效率低下。
3 造成“雙低”局面的成因分析
3.1 管理主體多元化
傳統模式下,國有工程施工企業在應對計劃經濟體制與缺乏成熟的市場時,通過項目承包制促進自身的生存及發展;而民營企業則在完成資本與技術積累后,逐步通過較高的內部計劃與管理集約化而發展壯大,這在經營管理層面上要明顯優于國有企業。此時的國有企業內部,呈現出管理主體的多元化態勢,不僅經營目標分散,且僅以利益為前提的目標,也很難促進國有工程施工企業的發展。同時,受多元化管理主體影響,價格上的差異、專業技術隊伍的缺失、成本投入中的無端損耗以及職能崗位的重疊等因素,也都會為企業帶來極大的成本消耗,致使企業的投入產出比嚴重失衡。
3.2 企業利益倒置與權力虛置
工程施工項目是國有工程施工企業面向市場的重要窗口,但在國有企業中,項目經理部卻成為了常規化的企業機構之一,并成為了實際的市場交易人。這將會導致在團隊管理與利益分配方面,出現兩極分化趨勢。例如:一些建筑工程項目,往往是項目部將小部分利潤上繳到企業層面,而自身則成為利潤最大的獲取方。這也點明了國有企業內部管理的特征性:項目部在市場經營與資源配置中占據主導地位,且獲取的權益比重較高,此種管理模式不僅制約了企業利益的獲取,更會影響到企業的升級與轉型。
4 企業實行集約化經營的必要性及工作要點
4.1 企業實行集約化經營的必要性
(1)外部市場變化對企業集約化經營的驅動。首先,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模式的發展,先進的管理理念與方法正不斷沖擊著我國工程行業,促使國有工程施工企業構建出內部高度集約化與計劃性管理模式而摒棄責任承包制。同時,在實施全新商業模式的過程中,也需要企業做到內部的高度統一,以此便于企業在做出及時、準確的重大決策時,進行責任的同步承擔,進而促進企業發展目標的集中與統一。
其次,自改革開放至今,工程行業通過對生產要素(勞動力與材料)的過度依賴,來促進自身的市場競爭力,但隨著新時期生產要素成本的高速增長,工程行業只能從工藝技術以及經營管理模式方面找尋出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的內容。但此類內容的實現,都需要依照集約化經營管理方式得以實現。
最后,隨著工程行業各類制度與規范的建立與健全,促使行業招投標市場日益規劃化,這便需要工程企業在增強品牌意識的基礎上,同步完善自身的經營管理水平。尤其在工程質量與安全監督管理日漸嚴格的今天,唯有確保集約化經營管理模式,才能進一步促進企業施工品質與管理內涵的提升。
(2)企業集約化經營是轉型升級的基礎。首先,隨著計劃經濟逐步轉變為市場經濟,在經過長達三十余年的改革開放時間里,國有工程施工企業已經逐步擺脫了責任承包制的歷史包袱,不僅為新時期市場經濟的發展培育出大量的技術與管理人才,更由此開創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市場品牌。并且,通過數十年的發展與轉變,國有企業也充分意識到實行集約化經營管理模式對企業自身的諸多益處,特別是在生產力發生變化的當下,調整生產關系,用科學發展觀進行企業集約化經營模式的構建將成為根本路徑。
其次,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轉型成為必然,而轉型的根本則在于先進管理模式的啟用,在外部市場瞬息萬變的局勢下,企業唯有從技術、人才以及集約化經營管理模式角度入手,才能確保在現階段的市場環境中站穩腳跟。
最后,通過集約化經營管理模式,國有企業能夠顯著提升生產力。由此,項目部便可無需擔負起過量的市場經營與資源配置工作,而僅需將精力投入到施工現場的組織管理以及生產力的提升上。這也將顯著提升國有工程施工企業在項目中的施工質量,進而為成本控制與利潤率的增加做出極大的推動。
4.2 企業實行集約化經營的工作要點
基于企業集約化經營管理工作而言,應確保企業層面的經營、管理以及組織職能完善,明確企業法人的責任與義務,以此在企業經營過程中,更好的發揮成本控制與風險控制的作用。同時,國有企業在人才配置與財務配置等方面要做到緊握實權,由此才能在弱化行政色彩的基礎上,促進其經濟責任與市場意識的提升。并且,提升國有企業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促使管理人員明確企業利益高于個人利益,以及自身在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這也是提升國有工程施工企業集約化經營管理的重要舉措。
5 結語
新形勢下,國有工程施工企業只有摒棄責任承包制,并通過集約化經營管理模式來構建出企業全新的經營管理理念與制度,才能確保企業在轉型升級以及面對激烈市場競爭的條件下,為自身發展獲取到更多的經濟效益,也唯有如此,才能促進國有工程施工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道路越走越寬。
參考文獻:
[1] 魏春艷.淺論施工企業中的集約化管理模式[J].財經界(學術版),2015(5):49~50.
[2] 肖顥.我國施工企業的管理集約化發展研究——論施工企業工程項目管理集約型發展與應用[D].貴州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