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志紅
摘 ?要:傳統單一的教學方式難以實現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教學目標,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嘗試探索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結合具體的教材內容,設置相宜的教學方法,來保證初中語文課堂的趣味性,提升初中語文教學的高效性,并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初中語文 ?多元化教學 ?問題教學法 ?合作交流法 ?多媒體教學法
初中語文教材內容豐富,知識點眾多,傳統單一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教學大綱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主動嘗試多元化的教學形式,針對不同的內容和知識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滿足語文教學的根本需求,對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量有很大的幫助。
一、問題教學法,培養學生的學習意識
問題教學法是指教師在課堂上,通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維活動,最終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法。語文學無定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同一篇文章能夠延伸出無數不同的見解,所以,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挖掘學生對文章的深層次思考,問題教學法可以很好的做到這一點,教師可以運用提問的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學習語文知識,達到提高語文教學效果的目的。
例如,《背影》這篇課文講的是作者與父親之間低調卻深沉的愛。在講述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首先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讓學生先自己閱讀文章,仔細揣摩文章的內容和含義。一是,文章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情?二是,作者是怎樣描寫父親的?他的父親好嗎?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三是,我對父親的感情有什么變化?產生情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四是,文章中深厚的父子情是怎樣通過文字傳遞和表達的?這樣,我通過精心把握文章內容,設置了富有層次感的問題,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仔細閱讀課文,找出了問題的答案,這樣一來,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內容的興趣,而且加深了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提高了學生閱讀理解的能力,達到了很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二、合作交流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分組討論的方法,讓學生闡述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在合作交流中實現對課文內容的進一步理解,同時,通過學生之間合作交流,能夠激發新的思維火花,開拓學生的發散思維,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生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作用。
例如,在學習《美麗的顏色》這篇課文的時候,作者像一個攝影家一樣,用鏡頭記錄了一幕幕居里夫婦生活的瞬間,仿佛將我們置身于居里夫婦做實驗的破舊棚屋里,讓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們生活的艱辛,同時也更能體會他們因為發明而收獲的快樂。在講述完這篇課文以后,我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談一談學習了文章以后,自己收獲的最大啟發是什么。學生都很積極地投入到討論中去,各抒己見,通過合作交流,學生再次被居里夫婦堅定的追求科學真理的信念所折服,他們勵志一定要向居里夫婦他們學習,學習他們不畏苦難和失敗,學習他們對科學的堅守與樂觀,并勵志從今往后要努力學習,有一番作為。這樣,我通過讓學生分組討論、合作交流,不僅升華了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而且堅定了學生積極向上、努力學習的信念,起到了很好的激勵和教育作用,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影響作用。
三、多媒體教學法,增強學生的學習感受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文言文和白話文由于歷史年代感強,其語言與現代語言有較大差異,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難點,所以,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把與文章內容相關的音樂、圖片、視頻運用到語文課堂上來,化解文言文和白話文中的教學難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達到提升初中語文教學效果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智取生辰綱》這篇課文的時候,由于這是一篇古代白話文小說,文中運用的是元、明年間的白話,還夾雜著一些方言,有些語句學生理解起來很困難,這樣一來,導致了學生對這篇文章的學習興趣不濃,為了改變這一教學現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我給學生播放了電視劇中《水滸傳--智取生辰綱》的片段,通過電視情節來讓學生熟悉故事內容,然后我再結合課文給學生講解文中的字、詞、句,學生學習起來會容易很多。這樣,我通過借助多媒體技術,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化解了文言文語言難懂、難學的教學難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給枯燥的古文課堂帶來了新的活力,提升了語文教學的趣味性,提高了初中語文的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及時更新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與時俱進,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升華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深度,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從而提高初中語文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陳幼娣.關于初中語文教學中多元化教學方法的研究[J].新校園(中旬),2016(06).
[2]劉美霞.淺析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多元化教學方法[J].中華少年,20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