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海波
摘 要:文字是一種看的藝術,音樂是一種聽的藝術,二者的最終目的卻是相通的,直指人的內心,經歷一種心理體驗,因此,能把視聽藝術很好的結合在一起融入到語文教學中去,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用音樂導入情境,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內容和思想,在音樂的伴奏下,誦讀或表演劇本更能入境入情,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音樂中的詞曲有助于積累素材,拓展學生想象思維能力,語文教學中要滲透人文思想,而音樂作為一種無形的教育手段,能真切細膩地傳達抽象的情感,達到情思審美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音樂 激趣培養 語言表達 能力
音樂是一種用來表達思想感情和現實生活的藝術形式,也是最能即時感染人、激發人內在情緒的藝術形式,能傳達語言所不能表達的情感,在語文教學中,把音樂融入課堂,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更好的進入文本情境,細致真切地體會思想情感,達到寓教入樂的目的。[1]
一、創設情境,音樂激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上課的導入階段,播放與課文內容及情感相應的音樂,能即時調動學生的情緒,進入特定的教學情境中,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和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講解《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時,新課導入一首《好漢歌》:“路見不平一聲吼啊,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隨著歡快悲壯有力的音樂,學生的興致一下子就會被激發起來,《水滸》中英雄好漢的豪爽、正義、無畏的形象即入學生的腦海,課堂氣氛也會漸入佳境,為下文林沖這個英雄人物的出場打下了伏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在分析荷塘與月色意境時,我播放了鳳凰傳奇的歌曲《荷塘月色》,讓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對比二者的異同點,同學們暢所欲言,氣氛活躍,歌曲的旋律是輕快歡愉的,魚和荷的代表著愛情,歌曲中有點憂郁的思戀,但更多的是歡快,而朱自清筆下的荷塘和月色意味著對美好事物的追求的彷徨與迷惘,體現更多的是淡淡的哀愁。可見,運用恰恰當的音樂導入情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
二、配樂朗誦,陶治情操
中國自古就有吟詠這一傳統,最早周朝有書記載“以樂語教國子”,古代的詩詞大多都配以音樂吟誦,葉文玲也曾說“音樂和詩是天然契合的藝術”,詩歌散文配上恰當的音樂,就能形神備具,渲染氣氛,強化感情,在上《雨巷》這篇抒情詩時,為了突出詩歌中凄哀、迷惘、惆悵的基調,我特意選了《此生不再》作為背景音樂,詩意朦朧、清新幽婉的曲調,更加襯托出了詩人追求破滅的失落、愁苦與彷徨,令學生身臨其境。音樂背景并不每篇文本從關至尾都要用到的,有時根據劇情或情感的需要,適當接入一些片斷背景,也能起到層次突出,節奏強化的作用,在課本劇《荊軻刺秦王》的“易水送別”一段我加上了《生死別離》的音樂,烘托出了送別時傷感、哀綿、悲壯的氣氛,學生能通過特定情境的氛圍準確把握人物形象的特點,在“荊軻廷刺秦王”的情節中,我又加入了《十面伏埋》的背景音樂,將荊軻刺秦王的果訣緊迫場面以及荊軻自陷的絕困處境從容真實再現出來,使學生對人物形象有了更深的了解。
三、積累素材,豐富寫作手法和思維方式
語文教學中,背誦名篇是一個重要的項目,按照常規一字一句的背誦,可能枯燥乏味,但如果能將背誦的課文與音樂融合起來,背起來就輕松很多,我把已譜好曲的《虞美人》、《雨霖鈴》、《短歌行》等篇目教給學生唱,沒幾天,大家教能唱出來了,沒譜好曲的背誦篇目,我讓學生自已動手,把詩詞套到一些自已熟習的歌曲上去翻唱,效果也不錯,大大提高了背誦效率,我還讓學生收集一些有文采和思想的歌詞和歌名,《懂你》、《思念的味道》、《來不及說再見》、《塵封的回憶》等可用于情感類話題,《漫步人生路》、《隱形的翅膀》、《怒放的生命》、《我的未來不是夢》等可用于勵志類話題,《生如夏花》、《蝸牛》、《白天不懂夜的黑》等可用于哲思類話題。有些歌詞的內容還可以作為我們寫作手法的借鑒,周杰倫《七里香》歌詞有兩句“院子落葉,跟我的思念厚厚一疊”“窗臺蝴蝶,像詩里紛飛的美麗章節”,采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形象生動的事物作比抽象復雜的事物,有一種具體可感的靈動美,《寂寞沙洲冷》的歌詞“河畔的風放肆拼命的吹,無端撥弄離人的眼淚”和《對不起》里的歌詞“廣場一枚銅幣悲傷的很隱密,它在許愿池里輕輕嘆息,戒指在哭泣靜靜躺在抽屜,它所擁有的只剩下回憶”,都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河畔的風”“廣場的銅幣”“抽屜的戒子”都注入人類的情思,賦予了非生命事物以生機和情感,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這些語言如果能在作文中用上,定能增加作文的文采和思想。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音樂作為一種奇特的藝術形式,人們在欣賞它帶來愉悅感受的同時,總能插上想象的翅膀盡情翱翔于音樂編織的清美世界,音樂自身帶有鮮明的表效果和形象的色彩能有效刺激學生的形象思維,讓學生獲得更豐富的想象空間。如我在誦讀《春江花月夜》這首詩時將詩畫樂融入一體,伴隨著輕曼、悠揚、婉轉的曲調,學生們好像漫步在江邊,皓月當空,亮白的月輝在平靜的江面上蕩起層層金波,遠處的樹林在夜幕下顯得格外的幽靜,但眼前的美景并不能讓詩人感到愉悅,相反勾起他的思家之愁和對人生的反思。合境的音樂能夠讓學生發揮想象在腦海中描繪出詩的意境,如同那畫面就在眼前,真切感受詩歌形象所帶來的沖擊力。
誠然,不是所有的語文課型都能運用音樂手段,在語文教學中,只有科學合理地借助音樂這雙翅膀,才能增強課堂教學的感染力,營造了一種與文章真實和諧的氣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黃元.馬勒的“大地之歌”與中國唐詩[J].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1999年01期
[2]王長俊.意象結構與情感喚起[J].文教資料,2006年37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