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小燕 陳翠卿 張莉
【摘 要】通過分析新生兒使用呼吸機發生相關性肺炎(VAP)的發生因素、診斷標準,就其原因、預防、治療、護理給予綜述,隨著呼吸機的使用,VAP的治療、護理需不斷改進,提高呼吸機性肺炎的治愈率,減少發生率,促使患兒早日康復。
【關鍵詞】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護理
由于新生兒重癥監護的發展,呼吸機在 (NICU) 推廣及應用,患兒的存活率升高,但是呼吸機相關的并發癥卻不斷增多,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尤為突出,VAP發生率為20.98%,病死率為8.41%[1],成為院內感染、增加死亡率的主要原因[2]。下面根據了解VAP的相關因素及護理措施進行綜述。
1 VAP 診斷標準
美國全國醫院感染監控系統及疾病控制中心( CDC) 提出的定義:指原來不存在或存在有肺部感染的患兒進行機械通氣時間≥48h,并有以下表現: ①出現3項臨床癥狀:體溫不規則、呼吸困難、肺部干濕啰音、心率異常、喉鳴音、白細胞數計數改變、分泌物明顯增多②胸片有2處以上示:肺部浸潤、膨出、實變、肺大泡、空洞。③氧飽和度下降,氧需求量增加[3],但缺少金標準。
2 相關因素
2.1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時間、插管次數
氣管插管破壞呼吸道防御機制,損害呼吸道黏毛上皮黏液系統,清潔的能力下降,使其易發生VAP[4]。長時間使用呼吸機會削弱呼吸,致病原菌黏附在導管,使得VAP 發生率更高,其發生率與早產、插管次數、肺部疾病等相關[5]。
氣管插管削弱了上呼吸道濾過和溫濕化作用,抑制了下呼吸道的黏液纖毛系統,易于感染[6]。新生兒氣管狹窄、皮膚嬌嫩,病原菌入侵到下呼吸道發生感染,多次插管易引起氣道損傷,感染的概率增多,VAP發生率越高。
2.2胎齡及出生體重
早產兒、低出生體重患兒肺功能、免疫系統等不成熟,住院率、VAP發病率會較高,呼吸系統病成為其住院的主要因素。體重、胎齡越小,對病原菌的抵抗力越弱,機械通氣后更容易發生 VAP[7] 。
2.3留置胃管
侵入性操作會增加VAP發生風險,破壞呼吸道防御屏障,留置胃管后,口腔微生物吸附并定植在胃管上,增加下呼吸道感染機率,吸痰雖然能夠有效防止氣道堵塞但也增加VAP發生風險[8]。
3 護理措施
3.1 及時有效清理呼吸道
2006年中華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在《機械通氣臨床應用指南》中指出呼吸機管路應每周更換1次,吸痰時先吸口鼻腔后,再使用密閉式吸痰管吸氣管內,減少定植菌下移到下呼吸道、降低VAP發生率[9]。 密閉式吸痰法具有省時、高效等優勢,可減少VAP發生[10]。胎齡、MV 使用時間為VAP發病高危因素,應盡早拔管、縮短MV的使用時間,減少VAP發病風險[11]。
3.2口腔護理
母乳是安全、經濟、有效的預防口腔感染方法。能減少敗血癥、NEC發生率,能預防VAP,減少機械通氣和住院時間[12]。CDC提倡口腔衛生流程應用于 VAP 高危人群,能降低 VAP 的發生[13]。
3.3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
定時進行空氣消毒3次/d,每月進行空氣細菌學培養,呼吸管路、濕化裝置,易被細菌寄居,均要滅菌后使用,加強對呼吸機管路消毒的管理,由專人負責保管并登記 [14],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合理應用抗生素,對于免疫缺陷患兒,進行保護性隔離[15]。
3.4體位
患兒俯臥位胸膜腔內壓重力的分布表現為梯度減弱,上下分布、跨肺壓都均勻,使肺區壓迫解除,復張肺泡[16]。側臥位時導管與環路管道呈水平位,細菌進入下呼吸道的污染液減少,能減低VAP發生,頭高足低可降低、預防 VAP 發生[17]。
綜上所述,預防VAP的發生是一個急迫、嚴峻的難題,隨著呼吸機的廣泛使用,提高VAP治愈率,降低VAP發生率,對VAP進行護理極為重要,因此不斷尋找優質護理方案,將是今后VAP護理研究的重點,降低患兒VAP的發生,促進患兒早日康復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德雙,陳超等.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病原菌變遷及危險因素分析[J].四川大學學報(醫學報).2013.44(4).584-587
[2]胡旭紅,汪瑾等.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相關因素分析[J].四川醫學. 2015.36(5).646-649
[3]周琦,曹云等.三個時段感染防治措施對新生兒呼吸機相關肺炎干效果[J].中國循證兒科雜志.2013.8(4).262-266
[4]涂芳芳,曾綺丹等.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因素及病原菌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11):2824-2828
[5]卓平輝,楊釗等.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臨床分析[J].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2013.9.(4).416-419
[6]李秀云,李海燕等.呼吸窘迫綜合征晚期早產兒呼吸機相關肺炎影響因素[J].中國婦幼保健.2016.31(16).3307-3309
[7]樂燕.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病原菌特點及防治策略[J].兒科藥學雜志. 2014.20(5).52-54
[8]蘇曉謙.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高危因素、病原學特點及耐藥性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7.32(14):3230-3232
[9]王亞珍,駱媚芬等.不同吸痰程序對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12).3587-3589
[10]李林,梁武華等.新生兒重癥監護室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危險因素及病原菌分析[J].廣西醫學.2015.37(12).1833-1837
[11]張玉玲,李敬風等.口腔護理使用母乳預防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1(15).1805-1807
[12]徐小平,蔣曉光等.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17).4363-4365
[13]劉文杰.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感染因素及護理對策[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5).206-207
[14]王雯.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目標監測中國婦幼保健[J]. 2015.30(5).721-722
[15]樂丹.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采用俯臥位通氣治療的臨床效果[J].中國醫學工程.2017.4(4).97-99
[16]潘云,余加林.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防治[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 2016.31(2).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