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
一、作業存在的真問題及原因剖析
作業的設計是課程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鑒于作業在提升教學效果、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方面的重要意義,我們致力于通過作業設計改變學習方式的變革。結合我們調研各校作業的具體情況,發現的學生作業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1)作業量大,作業的目標指向不清晰,重復考查和反復操練;(2)學習任務方式的簡單化、膚淺化——重在“找”答案,而不是“思”問題,而學生作答方式及答案的雷同性,又進一步助長了教師處理方式的低效和無意義;(3)課中的學習任務習題化,不是幫助學生建構新知而是鞏固強化;(4)課后作業重點不在診斷反饋,而在于重復考查、題海戰術。
二、基于問題重構作業體系
基于問題,我們希望建立新的作業體系:將作業看做為了促成學習目標達成的一個評價任務,貫穿整個學習過程整個過程,要構建“學習與作業相融合”的操作體系,圍繞課堂教學不同階段的學習任務進行設計與實施。
我們要站在學生的立場設計作業學習活動,以核心知識的、簡明的“作業設計”來促成有意義學習的發生。 “作業設計”與“教學設計”有機結合的進步在于:強調從“備教”轉向“備學”,要求老師研究學生的學情、認知規律來設計學習任務,策劃學習活動,把“上課”的“教”視為“作業設計--學習任務”的運用。可以突破40分鐘課堂的思維,將課前探查預習的設計、課中學習建構、課后檢測鞏固延伸甚至單元學習設計都包括其中。它有助于教師更好地認識“完整的學習過程”以及加深對教材框架編排的深度理解。教師在課中最重要的任務不是“講課”,而是“組織學習”。教師要基于學情,引導大部分同學循著學習活動的框架,水到渠成地達成學習目標,構建知識模型,這就需要教師運用作業的實踐智慧,巧妙鋪設思維“臺階”,注重作業的分層,啟發學生實現學習。作業設計與教學設計的結合,其意義是從學生學習機制的角度闡釋了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以作業撬動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不再是幻想。
三、在實踐中探索與創新
下面以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二單元《因數和倍數》為例對作業設計進行解析。
1.課前作業,探查學情,制定適切的學習目標
依據課標、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制定適切的學習目標,目標能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清晰可見。課前作業就會很好的幫助我們探測學情,課前作業可以以問題的形式呈現,編寫時建議基于經驗、 源于生活、指向清晰、沒有負擔。結合各學科特征,借鑒課題研究中的“調查法”通過問題的創設、調查的實施了解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基礎和儲備,在此基礎上找到教學的切入點、學生學習的真實起點、學生學習的興趣點、質疑點、關鍵點及生發點,力求找準學生學習的“已知”、“未知”與“應知”,并努力搭建學生從“已知”走向“應知”、 從“淺知”走向“深知”的橋梁,使得課前作業能夠充分發揮了解學情、測準學的最近發展區。在《因數與倍數》這一節課中,設計了以下課前作業來探查學生的學習起點。
(1)設計探查學情的課前作業
① 課前探測問題 1:
你聽說過因數和倍數嗎?
A.聽說過 B.沒聽說過
結果分析:
本題考察的是學生對因數和倍數的總體感知情況。 92.7%的學生選A,說明對因數和倍數這兩個數學名詞并不陌生。
② 課前探測問題 2: 你覺得因數和倍數指的是什么?能舉例說明嗎?
結果分析: 本題考察的是學生對因數和倍數概念的認知程度。 對因數的認知度分析: 85.3%的學生認為因數指的是乘法算式中相乘的兩數,如 :
10.8%的學生不能明確說出什么是因數;6.9%的學生認為因數就是一個像分數、小數一樣的數。
③ 課前探測問題 3:
3.5是7的倍數。這句話正確嗎?
A. 正確 B.錯誤
結果分析:本題考察的是學生對倍數概念的認知程度。 62%的學生認為正確,38%的學生認為錯誤,但說不出原因 。
根據課前作業的探查與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學生雖然對因數和倍數這兩個數學名詞不陌生,但是并沒有理解其真正的含義,更不了解他們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尤其是大部分學生把“因數”“倍數”與以前學習過的“因數”和“倍”混為一談,這就需要著重思考如何幫助學生加以辨析。由于“因數”和“倍數”屬于數論的基礎知識,比較抽象,很難結合學生生活的實例詮釋其意義,因此教學時應該注重讓學生經歷、發現、總結的完整過程,引導學生從本質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記硬背。
(2)依據學情制定學習目標
① 能舉例說明一個數的因數與倍數,并準確說出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
② 能全面有序地找出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發現因數與倍數個數的規律,并能說出這個數因數、倍數的最大、最小值。
③ 聯系已有知識,能辨析“因數”和“倍數”的相關概念。
2.課中作業,建構概念,學習新知
課中作業的功能:建構概念,即幫助學生“學會”、“會得更多”、“會得更深”,實現概念轉變。 編制時建議設置情境、提出問題、安排活動、落實發展。課中作業基本上都是以引發學生自主探究與建構的“驅動型探究任務”,在這樣任務的驅動下,學生的所得必須基于自己的探索與發現, 學生在“真實的學習”而非教師的灌輸與填塞。
比如在《因數與倍數》這一課中,設計了以下作業鏈驅動學習的進行。
(1)概括出哪些算式具有“商是整數而沒有余數”的共同屬性,建立因數倍數的概念。
(2)說一說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理解因數和倍數的相互依存關系。
(3)獨立嘗試、匯報交流,歸納總結出找一個數因數的方法。
(4)在練習中體會“一對一對”有序地找一個數的因數,避免遺漏或重復。初步感受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以及“最大因數、最小因數”的特征。
(5)在練習中知道一個數的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以及“最小的倍數是這個數本身。
從中可以看出,每個作業設計都鑲嵌在具體的教學環節之中,課中作業設計以探究性活動設計為主,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并明確指向教學目標,無疑促進了 “教—學—評”一致性,變革了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方式,形成了任務驅動式教學。
3.課后作業,鞏固檢測,拓展延伸
課后作業應體現是“診斷”與“發展”雙重功能,須與學習目標在邏輯上、內涵上合一致。并適當進行拓展延伸。在編制要求上, 應突出“基于認識發展、回歸社會生活、適當抽象綜合”的特點。利用課后作業的設計及實施,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認識、運用與創造,并在指向教學重難點的基礎上,依托表現性評價組建形式多樣、層次不同、有助于各個層次學生均得到檢測與發展的“學習超市”。力求讓學生在各自的基礎上獲取知識、習得技能、促進情感與思維的發展,這樣的“作業”才是促進學生真實學習的作業體系,才能讓每個孩子都能通過作業促進可持續能力發展,為進一步的自主學習 奠定基礎。如在《因數和倍數》設計了以下課后作業:
(1)了解水平的作業設計
① 填空 。
5×7=35, ( )是( )的倍數,( )是( )的因數。
9×10=90,( )是( )的倍數,( )是( )的因數。
② 寫一寫:
寫出下列1、3、8、9、11、18各數的因數和倍數(按從小到大的順序分別寫出5個倍數)。
從上面可以看出,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數是( ),最大的因數是( )
評價標準:學生能夠正確填空,并能借助例子說出因數與倍數的意義和相互依存的關系,說明學生到達了解的水平。
學生能夠按照順序找到自然數的所有的因數和5個倍數,并能從表格中總結出因數和倍數個數規律,以及因數和倍數的最大值與最小值,說明學生達到了解水平。
(2)理解水平的作業設計:
① 下面的說法對嗎?說出理由。
4.是6的倍數。
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數。
因為3×6=18,所以18是倍數,3和6是因數。
評價標準:學生能夠準確判斷對錯,并能說出理由,說明學生達到了對知識的理解水平。
(3)應用水平的作業設計
① 幼兒園里有一些小朋友,王老師拿了32顆糖平均分給他們,正好分完。小朋友的人數可能是多少?
② 你能舉出因數和倍數的例子嗎?
評價標準:學生能夠根據因數的意義,找到32的所有因數,就達到應用水平。只要舉出的例子合理即可。
作業是推動課程改革的突破口,是撬動課堂變革的催化劑。在教學工作中,作業設計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從系統的角度設計和實施學什么、怎么學以及怎么評,有效落實了“教—學—評”一致性理念,這也正是改進作業設計,重新建構作業體系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