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軍
摘 要:大家都知道,煤礦行業是個高危行業,安全生產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要想做好安全生產就必須建立和落實長效機制,才能徹底扭轉安全上的不利局面。那么,作為一名新時期的煤礦高層管理人,如何在新時期下建立好長效的安全生產機制,本文將就這一命題展開論述。
關鍵詞:煤礦;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建立
“十九大”以來,黨和國家就安全生產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論述,明確了煤礦安全發展的方向,給企業標出了不可逾越的紅線和底線,這些都將為煤礦企業的發展把好脈博,開出良方。那么,在這個新時期的煤礦發展中,我們應該如何構建長效的安全生產機制呢?筆者認為,建立安全生產的長效機制,必須在保證安全生產方針和原則上認真貫徹和落實。具體包括以下幾個長效機制:
1 建立健全責任制約機制
1.1 理順管理體制
大家都知道,安全管理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范圍廣泛,各個區域又有其各種不同的特點,特別是在煤礦,我們必須把安全管理體制作為企業發展基本點和出發點,時刻繃緊安全弦,彈奏安全音,把建立以礦長為首的安全第一責任作為各級管理人員的示范,從而建立相應的安全考核體系,讓各級管理人員、職工都積極地參與到煤礦的安全管理和發展中。在《安全生產法》中就明確規定企業的法定代表人是安全第一責任人,進一步把企業的安全責任落實到個人。
1.2 企業內部體制
一個真正的安全管理體系就是要進一步明確各級管理人員在日常管理中的責任,只有健全和明確管理責任,才能讓職工明白自己的地位和價值。同時,在正確設立管理機構的基礎上,一定要堅持分級管理的原則,按現場作業人員-班組-區隊-礦的順序,按職能分級進行安全管理,能由下級管理的盡量由下級負責,讓上級集中精力來抓更重要的工作,處理更重大的問題。
1.3 責任體系落實
從事過安全管理的人員都知道,各個部門和人員之間的責任制并不是獨立的,它們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它既有有上級對下級的管理,也有下級對上級的監督,還有職能部門的指導和監管,所以必須以系統的觀點來看待責任落實問題。而且在落實責任制上必須要有相應的考核和獎罰措施,嚴格考核,才能保障落實。
2 危害識別與風險評價、控制機制
2.1 目的
危害識別、風險評價是辨識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危害,為風險控制提供依據,為持續改善職業安全健康管理提供衡量基準。煤礦行業由于其特殊的風險特點,更有必要開展嚴格的危害識別和風險評價,從而采取全面有效的風險控制措施,遏制煤礦行業事故多發的勢頭。
2.2 范圍
危害識別、風險評價及風險控制應覆蓋礦井全部的生產系統和輔助系統,主要有采掘系統、通風系統、粉塵防治系統、煤與瓦斯突出防治系統、防滅火系統、防治水系統、提升運輸和空氣壓縮系統、爆破系統、電氣系統、救護系統等。
2.3 步驟
①劃分作業活動;②識別危害;③確定風險;④確定風險是否可承受;⑤制定風險控制措施計劃;⑥評審計劃和充分性。
2.4 必須考慮的因素
①應考慮常規和非常規活動,不僅針對正常的活動,還應針對周期性和臨時性的活動,如井下設備檢修、裝置情況和維護、裝置啟動或電源、通風設備關停期間等;②將人的失誤作為危害識別、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過程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且除考慮煤礦企業內部員工活動所帶來的和風險外,還應考慮訪問者等相關的活動。
2.5 控制措施
①人員培訓;②現場管理;③落實《安全生產法》、《煤礦安全規程》以及《安全生產條例》中相關法律法規并制定完善本礦規章制度體系;④建立應急救援預案落實應急救援系統的響應機制;⑤嚴格執行安全辦公例會制度,定期研究解決重大安全問題;⑥完善法律法規中明確的救援體系建設。
3 安全質量標準化機制
3.1 標準化的作用
為進一步提高礦井安全管理水平,國家應急管理部(原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制定了詳細的安全質量標準化考核辦法,并從專業分工的角度對工作的開展提出了詳細和明確的工作標準。對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都給出相應分值,實現了工作效果的量化。通過持續地開展安全質量標準化工作,不斷消除存在的差距,就能不斷鞏固安全基礎管理工作,提高礦井安全工作水平。
3.2 標準化工作實施
為全面貫徹落實煤礦安全質量標準化標準,各煤礦都成立了專門組織機構開展安全質量標準化工作,而且大家都知道,安全質量標準化工作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安全和質量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所有單位和部門的密切配合。在安全質量標準化工作驗收時,必須強調標準化工作的專業性,采用專業組的形式,對照標準進行嚴格驗收,并對存在問題提出改進措施,監督落實。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質量標準化工作的應有效果。
4 現場管理機制
4.1 現場管理的重要性
大家都知道,煤礦現場管理是安全管理的關鍵和最終歸宿,其它各項機制的目的都要落實到現場管理中,其作用最終要在現場管理中得到體現。現場管理好壞,是檢驗各項機制落實情況的最終指標。所以,現場管理又集中體現了各種機制的全面效果。在這個意義上說,現場管理機制就是將其它機制應用于現場的過程。
4.2 現場管理的形式
無論在哪個行業,職工是作業現場中安全工作的最基本因素,他們分布最廣,而且能隨時發現和消除作業過程中出的安全隱患,為解決安全提供參考和基本保證。但是,在日常的管理中,如果不加以對職工引導和教育,在制度的落實上就會出現偏差,對安全也會造成影響,所以,在日常的管理中必須加強對職工的現場培訓教育,提高他們的安全意識和業務技術水平,才能保證企業的安全。
與此同時,在日常的安全管理中,必須嚴格按照“管生產必須管安全”的原則,加強對現場班組長的監督和管理,因為,班組長擔負著現場生產和安全的雙重作務,是現場管理中最根本的領導者,直接擔負現場安全檢查貫徹的程度,隱患整改的責任,是安全管理最基本的組織者。
4.3 安全隱患的解決
眾所周知,安全隱患是制約和影響企業發展的“老虎”,如果不能及時予以發現和制止、處理,它就會成企業生產和管理的絆腳石,所以,我們必須在第一時間內發現隱患--處理隱患,才能保證企業的安全發展。但是,對各類的隱患的發現和處理有著不同的方法,對于安全隱患解決難度不大的,由職工或班組長負責,當班在現場進行解決。對于解決難度大的安全隱患,必須按“三定”原則制定措施,指定專人負責限期解決,做到“有安排、有落實、有反饋、有復查、有考核”,把各類隱患消滅到萌芽狀態,企業才能健康、安全發展。
5 救援體系保障機制
在普遍意義上說,事故是客觀存在和不可避免的,建立完善的事故救援體系才能最大限度的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盡快消除事故影響,恢復正常生產。
5.1 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按《安全生產法》的要求,煤礦企業必須制定相應的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并組織全礦職工貫徹學習和演練。一旦發生事故,可以做到快速反應,有效進行防治,不致發生延誤。
5.2 職工的相應培訓包括
各類事故的避災路線;自救器、滅火器等應急救援設備工具的使用;火災、瓦斯和煤塵爆炸、透水等各類事故的逃生技巧;避難硐室的位置;各種違章行為的危險性;壓氣自救器等特殊自救手段的應用;事故前的預兆及初期事故的控制措施。
5.3 現場職工自救和互救
一旦發生事故,最及時有效的救援就是現場人員,包括職工的自救和互救,尤其是職工發生大量出血、呼吸和心跳停止、被突然埋壓等情況下,能夠在最快時間內獲得救助,這是任何專業救助都無法比擬的。所以在職工和新工人培訓工作中,現場急救知識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
6 結語
煤礦安全生產管理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能靠簡單的方法做好,更不能憑一時之功。在新時期的煤礦安全發展中,我們必須建立長效的安全生產機制體制,并持久地貫徹落實到日常的安全生產和管理中,加大對安全的投入和管理,加強對各級管理人員的培訓教育,才能促進企業的安全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新軍.創建煤礦企業全面安全管理體系[J].煤礦安全,2007(05):83-86.
[2]裴志海.淺議煤礦企業如何加強安全生產監管[J].江西煤炭科技,2018(02):167-169.
[3]侯艷輝,袁清和.基于自主管理的煤礦安全管理模式探討[J].礦業安全與環保,2007(04):78-79+82.
[4]李田田,高志遠.關于加強煤礦安全體系建設的建議[J].煤炭技術,2018(05):316-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