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飛
摘 要:為了有效提高油田綜合開采率,降低油田開采的風險,對于鉆井技術的研究一直都存在著,隨著油氣井鉆井技術的不斷發展,定向井、水平井技術已經逐漸趨于成熟,為油田的開發做出貢獻。分支水平井技術是為了適應水平井這種更加復雜的井型而存在的鉆井技術,它適用于各種油氣藏的開采,不過不同的油層需要采用不同的分支井技術來進行相關的開采,以此來提高油田的開采率。本文就以深層分支水平井技術在油田開采中的具體應用來進行淺析。
關鍵詞:分支水平井技術;油田開采;應用
分支水平井技術是當今世界先進鉆井技術之一,它主要就是通過增大油氣藏的泄油面積來提升油氣井的產量,它為油氣田的有效開采提供了技術支持,同時也帶來了客觀的經濟效益,它是油氣藏未來開采發展的一種趨勢。此項技術在將來的應用前景是很廣泛的,它的多領域應用能夠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1 分支水平井技術對油田開采的意義
分支井是一種更加復雜的井型,它是水平井、側鉆井技術發展與集成,在開采方面也就更加復雜與困難,分支水平井技術就是為此而產生的。分支水平井技術能夠適用于各種深度的油氣藏開采,它是一種綜合性的鉆井技術,它包含了定向井、側鉆井以及水平井等多種技術,它將各種鉆井技術進行有機的融合,從而形成了一種新型的鉆井技術。它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打破了傳統的一個井口一個地下井眼的開采模式,它可以讓一個井口下面出現多個地下井眼,這些井眼能夠重復的使用一個井段,如此就能夠有效的降低了油氣流通管道的建設費用,同時提高了開采的產量,讓最終的采收率得到了有效地提升。分支水平井技術的使用對于油田的開采有著重要的意義,尤其是針對深層、復雜的油田環境,有著明顯的開采優勢,在油田的開采方面能夠更合理的利用各種鉆井技術,從而提升油田的開采質量與效率,降低整體的開采成本。
2 深層分支水平井技術在油田開采應用分析
深層分支水平井技術屬于分支水平井技術之一,主要針對的就是油田層儲藏較深、結構較為復雜的開采區域,分支井本身就是一個井口下有著多個地下井眼,在進行開采的時候,遇到的困難是多種多樣的,這就需要根據不同開采層的情況來選擇相應的分支水平井技術。深層分支水平井技術在實際的油田開采應用需要按照一定的流程進行,具體如下:
2.1 確定分支井的情況
在對深層油田進行開采之前,需要先確認油田中分支井情況,確定好分支井的類型然后選擇相應的分支井技術。首先,確定各個分支井的水平段長度以及相應的延伸方向及長度,結合井身結構與井眼的形成軌道制定相應的開采計劃;其次,根據分支井眼的情況,選擇技術套管需要的長度,結合地質條件以及施工安全等多方面因素,確定分支井眼中具體的開采位置,方便后續開采的工作進行;最后,將導向鉆井與MWD測量技術運用到分支井眼的開采過程中,能夠充分的考慮的深層油田的特點,讓開采可以更加的順暢,尤其是面對地層比較復雜的區域效果更加的顯著。
2.2 分支水平井鉆井實踐
此項部分主要分為三個方面來進行,分別包括了:選擇合適的試驗井、了解試驗井井身結構、斜向器的回收工藝。
①選擇合適的試驗井,這個部分直接影響著后面的實踐情況,要對選擇的試驗井地質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比如說選擇的是在分支井中部較高位置的井眼,一般這部分分井基本都是開井就能看到水,水的上升速度往往都是在90%以上的,造成這樣現象的原因就是此層屬于底水油藏類型,油水之間的粘度比較大,相對來說油在流動時所面臨的阻力也是非常大的,時間一長就會讓油井被水淹。這樣的試驗井一般都會選擇雙分支水平井技術,能夠有效的增加泄油面積,讓底水的推進進度變低,以此來改善井眼的開發效果;
②了解試驗井井身結構,就是為了對要進行試驗井的井身結構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根據井身結構特點來選擇相應的尾管懸掛器位置以及相應的回接系統的選擇。只有全面了解了試驗井井身結構特點,才能選擇最佳的開采位置與鉆井技術;
③斜向器的回收工藝,根據試驗分支水平井的特點選擇下套管固井射孔的方式來進行完井操作,一旦將井眼的固井部分做好,就需要在窗口部分設置一定長度的套管,斜向器在此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斜向器的上半部分采用領眼磨鞋磨銑工藝,下半部分則采用套銑筒套銑工藝,這樣當筒能夠進入到打撈接頭部分時,就可以將切斷的套管與斜向器進行重新的連接組合,如此就能進行統一的回收,并且最終實現各個分支的井眼能夠與主井眼進行連通。當各個分支井眼都連通就能讓深層油田開采順暢起來。
3 總結
綜上所述,分支水平井技術屬于世界先進鉆井技術之一,它有著其它鉆井技術所沒有的優勢,能夠適應更加復雜的油田開采環境,但相對它的技術工藝更加復雜、風險大、成本高,不過它能夠提升油田的最終開采率,降低油田開發的綜合費用,在未來的鉆井開采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是值得深入研究發展的技術。
參考文獻:
[1]黃燦.多分支水平井應用技術研究[J].江漢石油科技,2017, 27(01):69-71.
[2]梁成玉,冷金平.深層分支水平井技術在吉林油田的應用[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5,10(17):4148-4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