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響
摘要:在素質教育環境下,美術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其核心就在于文化傳承,而發揚文化需要以教育作為載體,所以,在美術教育中融入文化勢在必行。而在高校美術教育中,課程改革是追本溯源、素質育人的關鍵所在,是美術技能教育與美術文化性相融合的重要途徑。文化承載對于高校美術教育課程改革而言,既是精華又是保證,促使課程能夠展現出復合性、人文性與交叉性等特性。本文首先對高校美術教育現狀進行詳細分析,目前高校美術教育缺乏清楚的美術教育目標,教學的內容也比較單調,部分院校也存在師資力量不足的情況,其次提出了文化承載視角下高校美術教育課程改革途徑。
關鍵詞:文化承載;高校美術教育;課程改革策略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化實施,美術教育也迅猛的發展起來,人們越來越關注美術教育的實效。但是,受以往美術教育“輕文化重技能”思想的影響,美術文化在美術教育中的作用一直不被美術教師所重視,這就導致學生在沒有美術文化支撐的基礎上進行美術學習,只知其形,不知其意的情況。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美術教師在美術教學中,應以素質教育理論為基礎,深挖美術教學中的文化因子,科學、有效的將美術文化滲透到高校美術教學中,這對學生美術創作和探究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校美術教育的現狀
(一)缺乏清楚的美術教育目標
當前國內很多高校在美術教育中都存在一個普遍的問題,那就是缺乏正確、清晰的人才培養定位,不清楚自己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問題就是因為高校在美術教育中應用的還是傳統的教學模式,未注重培養學生的美術創造力,過于注重專業技法課,忽視理論課,在教學中并沒有將理論以及專業實踐進行有機融合,教師也只是按部就班地教授學生教材上的知識,沒有發揮出有效的引導作用。最終導致高校培養出的美術專業人才和社會對美術人才的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真正達成社會效益,具備自己審美能力的學生數量更是不多。因此,這就需要高校美術教育能夠清楚培養目標,進而有針對性地培養出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二)教學內容單調,師資力量不足
我國教育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較深,高校美術教育也是一樣,在教學中還是側重于知識和技能的教學。當前時代在不斷發展,在教學中需要注重加入一些現代化美術元素,進而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課堂教學較為枯燥和單一,就會使得教育沒有活力,自然對人才培養也帶去了消極的影響。雖然美術看起來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其實和別的學科之間也有聯系,當前出現了多樣化的文藝思潮,但是其中的積極思想并未表現在美術教育中,教學沒有創新。
二、文化承載視角下高校美術教育課程改革策略
(一)特色實踐課程設置
美術的社會和文化屬性在美術活動中應該可以有更好的體現,在讓學生理解美術文化的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美術實際應用能力。教師可以積極引導學生開展繪畫活動,引導學生運用線條、色彩等進行美術藝術的創新構圖,構圖中應該體現出時代的文化。繪畫是美術教學最廣泛的內容,幾乎和各種文化進行了交融,通過繪畫可以讓學生更加的了解油畫、粉筆畫、水彩畫、中國畫的特點和形式,更能體現出繪畫中的文化藝術,提高學生的美術文化素養。同時,高校美術老師也應該注意課外實踐課程的建設,比如組織學生參觀雕塑作品、美術展以及開展書法活動等都是增強學生美術文化氣息,提高美術文化應用的有效途徑。
(二)基礎課程設置
在美術教育課程中,基礎課程屬于文化基礎。高校美術教育課程是美術專業的教學課程,其中所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多學科交叉,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因此,在進行課程改革的時候,必須注重基礎課程的設置,利用文化視角,有機融合多學科、各種美術內容與思想,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美術觀念,提高學生的審美與創造能力,從而為學習專業課程內容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加大對美術教學專業課程的設置
在高校美術教學中,學生的專業課程學習是十分重要的。在文化承視角下,高校美術專業的學生不僅需要掌握專業的美術技能和繪畫技巧,同時還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發展情況,以及社會對美術專業人才的需求來滿足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需要。首先在美術綜合性專業課程中需要融入一些文化內容,老師需要對美術藝術的表現形式的文化脈絡進行了解,并對形成美術技巧和方法的文化背景進行了解掌握,并對學生進行充分的講解,使學生在做美術實踐中可以構建完善的哲學思考模式,在文化視角的基礎上對美術專業知識和技巧進行掌握。其次高校還應該在文化視角的基礎上,對本地區的文化背景以及文化特點進行了解,并以此為前提,為學生設置合理的美術專業選修課程。例如在蘇州,蘇州園林是當地的一大建筑特色,高校美術專業可以設置蘇州園林藝術鑒賞作為本專業的選修課程,一方面提高學生對本地區文化特色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對藝術的審美能力。
(四)加大對美術專業人文基礎課程的設置
在文化視角下,對高校美術教育課程進行改革,還需要設置一些人文基礎課程,在美術專業教學中加入一些傳統文化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同時高校還應該不斷的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而學生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發揮是需要靈感的,這就需要學生多學習一些多元化的文化內容,提高學生的文化內涵和底蘊。高校還需要重視學校的人文基礎課程教育,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除此之外,高校美術專業在設置人文課程的時候需要對人文課程與美術之間的聯系進行關注,遵循基礎性和工具性的原則。多設置一些與人文相關的選修課程,例如中國民間美術、外國美術史、中國現代美術發展等課程,不斷提高美術專業學生的人文素養。
結束語:總之,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美術的教學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美術的繪畫技巧,更重要的是向學生滲透美術文化,通過美術文化來提升學生對美術的認識,從而推動美術事業的發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對美術社會及文化的思考更有利于發掘美術的內涵,掌握美術的本質。
參考文獻:
[1]王檀.新課程背景下高校美術教育教學改革研究[J].改革與開放,2016(16):26+28
[2]張寶生、張思明、祁曉婷.文化創意產業視角下的藝術教育發展路徑研究[J].藝術教育,2015: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