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宸
隨著音樂教育的普及化,在現如今大部分的音樂教學中,我們越來越注重音樂的知識化,而忽視了音樂的藝術化;越來越注重樂理分析能力,而忽視了音樂活動能力;越來越注重音樂的專業性,而忽視了音樂的大眾性。音樂教育應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一項大眾性的素質教育,是由內而外的一種情感的表現與表達,學生是否掌握樂理知識、是否認識音符,并不是我們評判學生是否懂音樂的唯一標準,而應該注重學生的感性體驗,關注不同學生在音樂中的情感表達與運用,這才是我們一線音樂教育者需要去做的事。
將感性音樂經驗作為教學目標,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
很多時候我們發現學生喜歡音樂,但是并不喜歡音樂課。大部分時候,我們過于注重音樂的理性思考與分析,往往忽略了學生為何喜歡音樂。我們接觸音樂往往從聽覺開始,有了一定程度的聽覺,便會產生相應的情感。喜歡,則是這個時候開始產生的。有了初步的喜歡,學生往往會有進一步了解音樂的動力,這是我們需要緊緊抓住的一點。我們來看一個課例片段。
課例:蘇少版四年級《好月亮,你走得這樣靜悄悄》
教師:同學們,今天的音樂課,老師給大家帶來一段音樂,請你們聽一聽,這段音樂帶給你們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學生回答)教師:這樣的音樂適合在白天還是夜晚?(學生:夜晚。)教師:非常好!那你到能不能自己用一種步伐或者一個動作來表現這段音樂的感覺呢?
這個片段看起來很簡單,教師并沒有做什么,只是提出一些要求,或是一些引導,這個問題沒有特定的答案,或者是整齊劃一的實踐,但是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卻非常投入。每個人都是在對音樂有所感覺或者自我體驗之后才會有好感,也就是說,我們要先有感性的了解,有感覺之后,才會愿意進行進一步的理性學習。如果剛開始就進行理性的分析和講解,那么對于音樂的理解就始終限制在一個表面的理解上,而沒有形成情感的共鳴和個性的音樂理解。有了感性的情感共鳴,才能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感性的音樂經驗才是我們音樂教學的目標。
感性音樂活動作為教學內容,鼓勵個性化表現
2011版《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出,強調音樂實踐,讓學生可以在親身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能夠得到對音樂的直接經驗與豐富的情感體驗。音樂實踐并不是在音樂的基礎上簡單地添加一些動作,或者是根據音樂內容編創一場音樂劇等等,這些都是浮于表面的對于音樂實踐的理解,在我們的音樂課中,如何細致并且有效地落實這一理念,需要我們花大量時間去思考和實踐。
課例片段: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專業實習課教程二年級《喇叭配嗩吶》
教師:同學們,今天老師要帶大家體驗一種不一樣的活動。首先請你來聽一聽這段音樂,你覺得在什么時候會出現這樣的音樂?(播放音樂素材)教師:非常好!我們都能感覺到音樂傳遞給大家一個熱鬧的場景。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它是在什么時候演奏的?(學生觀看抬花轎視頻)教師:通過視頻,我們知道,這段音樂是在結婚的時候演奏的。同學們有沒有仔細觀看視頻,古時候結婚是由四個人抬著花轎,新娘坐在花轎里面的。一臺花轎一共是五個人,現在請同學們自由組合,每五個同學為一組,其中一同學站在老師發的呼啦圈內,扮演新娘的角色,其余四位同學在呼啦圈外抬花轎。
教師:接下來,老師想請每組同學自己來設計一個抬花轎的步伐,在教室里走起來。
在這樣的一個教學環境中,學生可以設計出各種不同的花轎步伐,而且每一組都有不同的表現,每個孩子都得到了天性的釋放,并且在團隊的活動中能夠懂得相互協作、相互配合,并且表現出自己想要表現的東西,這才是我們的音樂實踐需要做的。給予學生最大空間的實踐余地,保留孩子音樂實踐的個性化呈現。不是將音樂簡單地作為動作背景,而是讓學生參與到探索音樂的過程中來,將實踐音樂作為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來展示。
實現自主情感體驗為教學基本要求,真正實現美育
音樂教育其實是一種美育,是藝術情感教育,主要為了讓學生用音樂去表達,喚起內在的自我情感。我們作為音樂教師,應該充分引發學生的自主情感,而不是簡單地把教師的情感簡單地傳遞給學生,或者直接用以代替學生的情感。
課例片段:蘇少版三年級《嘀哩嘀哩》
教師:今天的課開始之前,老師讓大家先來聽一段音樂。聽完說一說,音樂的情緒是怎樣的?你覺得這是一首描寫哪個季節的歌曲?請同學們圍成圓圈站好。
教師:這首歌是《嘀哩嘀哩》,也叫《春天在哪里》,今天我們就要跟著這首歌曲一起走進春天。
教師:現在老師要把這些彩色的絲巾發給大家,你可以根據手上的絲巾顏色來把它想象成一件春天的事物,然后通過絲巾表現出它的形態。拿到絲巾后,可以先自己想一想,試一試。
教師:有沒有同學愿意分享一下你所想的春天的事物?教師:接下來,老師繼續播放這個音樂,請你用手中的絲巾跟著音樂,來表現出春天的這個事物,讓老師來猜一猜。教師:同學們表現得都很好,老師為你們鼓掌!我們都知道,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春天的事物都是充滿活力、生機勃勃的,老師想請你們手中的事物動起來。教師:同學們可以將自己的事物與其他同學的事物組合起來,到圓圈中間來表現,展示結束后,回到自己原來的位置,組合起來的事物不能超過3樣,而且彼此之間要有聯系、要有交流,每一個組合不超過兩個樂句。中間有同學在展示的時候,其他同學在原地稍等一會,等到中間的同學展示結束,下一組同學可以進入圓圈展示。
(教師再次播放音樂,學生以自由組合小組的形式進行展示。)
在音樂聲中,學生可以創造出很多種春天的圖畫。在這樣的活動下,再讓學生去學唱這首歌曲,不僅不用強調情感,連聲音都不用過多去強調,因為,音樂在學生的心里已經根深蒂固。學生在這樣的音樂活動中,自然而然就喜歡上了音樂,因為在音樂活動中,他們能表現出各自不同的音樂情感,是一種自我情感的表達與傳遞,每一個人在音樂中都有存在的價值。
以上筆者的一些觀點,正是在強調感性音樂實踐與個性化感性音樂表達在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性。音樂學科是美育的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更能凸顯學生的個性化,能給予學生更多的發展與表達空間。作為一線教師,更應該創造這種可以展示個性化、面向全體學生的展示平臺,讓學生可以在音樂中更好地表達自己獨到的見解,收獲完整的自我情感體驗。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且不可復制的個體,每個孩子對音樂的理解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孩子在音樂中所獲得的情感體驗都是不可替代的內在能量。我們在設計教學環節、實施音樂實踐的時候,一定要尊重每個孩子的個性化表現,給予他們更多的個性化展現的課堂,讓每一個孩子都可以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讓音樂屬于每一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