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慶俠
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教學的本質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參與、自主發現與探究、獨立思考和不斷創新的過程。如何使學生在體驗中感受知識的產生,從而掌握新知識呢?結合教學實踐,筆者通過教師設計課堂提問的問題、學生思考和討論問題這一環節,淺談一下自己的幾點認識。
有目的地設計學生討論的問題
讓學生討論問題時要有一個明確的目的,既要讓學生產生急于解決的欲望,又要充分考慮學生自身發展的特點,特別是已有的知識基礎。既不能過于抽象,摸不著邊際,也不能過于具體,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如教學《比較圖形的面積時》時,利用課件出示12個圖形后,我直接按照課本上的要求提出問題:“下面各圖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你是怎么知道的?”學生們進行了積極的討論與交流。可當匯總答案時,我發現學生們都采用了一種共同的方法——“用數方格的方法來比較各圖形面積的大小”。提出這個問題的本意是想引導學生采用多種方法來進行比較,但由于問題范圍太寬泛了,導致目的性不明確,造成了學生思維單一化。因為學生已經有了用數方格的方法計算圖形面積的經驗,所以當問題一提出,學生的第一反應就是:“這還不簡單,數一數每個圖形的方格各有幾個不就可以了嗎?” 于是,學生把討論的重點放在了尋找答案上,從而失去了探討各種比較方法的經歷過程。針對以上情況,我又重新設計了問題:“你能運用不同的方法發現各圖形之間的面積有什么關系嗎?比一比誰的方法更簡單、更靈活?”這個問題一經提出,學生的思考方向馬上有了變化,他們把討論的重點放在了用哪種方法可以比較出圖形面積的大小上,而不是只重視誰和誰的面積相等這個結果,從而使本課的教學重點在學生的感知體驗中得到了突破。
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隨機調整討論的問題
教師在設計學生討論的問題時一般會根據學生的知識經驗來進行設計,但有時候,學生們在課堂上的反應是千變萬化的,這就需要教師及時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適時調整所提出的問題。如教學《看課外書的時間(分數和小數)》時,我通過課件出示例題:“怎樣比較0.4和四分之一的大小?”學生們在短時間內幾乎都舉起了手。有的學生說:“把四分之一化成0.25,再比較。”;有的說:“把0.4化成十分之四,約分后再比較兩個數的大小。”學生在回答時都把重點放在了答案上。我隨機調整了學生的思路,提出新問題:“你是怎樣把四分之一化成0.25?怎樣把0.4化成十分之四的?”學生在回答時還是就題說題,不能總結出分數、小數互化的方法。我順勢又出了幾題:“把0.3、0.27、0.125化成分數,把五分之一、八分之一、三分之二化成小數。”讓學生再次討論:把分數化成小數、把小數化成分數時應注意什么?這樣一來,不但再次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而且使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深化了感知。
在學生體驗的關鍵處給予點撥
教師在學生體驗的關鍵處給予點撥,既可引導學生發現,又不會限制學生的思路。如教學《確定位置》時,我出示了小軍班情境座位圖后,提出了問題:“你能用一句話描述出小軍坐在整個班級中的什么位置嗎?”不少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描述出了小軍在整個班級中的位置,可多數方法都需要本人進行解釋,其他同學才能聽明白。我再提出問題,讓學生從眾多的答案中選擇一種簡單明了的確定位置的方法,學生們的意見不能統一,甚至爭論了起來,在這種情況下,我立刻提出了自己的意見,統一學生的思路:“我們在統一確定位置的方法之前需要先規定一下,請看課件。”通過課件的演示,使學生明白什么是列、什么是行。這一處的點撥使學生們茅塞頓開,馬上說出了小軍的位置在第幾列、第幾行。在關鍵處給予點撥可以使學生的思維變得有序,不脫離主題,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為學生的探討過程提供充足的時間
學生的探索過程不是一條筆直的路徑,教師要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特征和規律,給學生留有充裕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討論交流。如教學《組合圖形的面積》時, 我提問:“怎樣計算出這個組合圖形的面積呢?每位同學至少要采用兩種方法來解答,比一比哪個小組想出的方法最多。”我為學生提供了大約20分鐘的思考時間。由于時間充分,學生在回答結果時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解題方法,不但使學生從中理解了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多種方法,而且能從中感知到用哪些方法來解決問題比較簡單,從而激發了他們對數學的興趣。
為學生的感知創設民主的討論氛圍
要使學生在討論中暢所欲言,就必須注意營造寬松和諧的討論氛圍。教師要深入各小組里,聽一聽學生們的討論,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傾聽別人說話并敢于發表自己想法的好習慣。在進行回答時,應讓小組成員輪流發言,而不是誰表現得積極就讓誰回答,要多把機會給性格內向的學生。對于錯誤的答案,教師應該說:“你的答案不對,請再思考一下,聽一聽其他小組的發言,相信你一定會發現正確的答案。”總之,注重課堂提問討論環節的設計,對于指導學生建立具有“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學習方式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