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敏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所采用的教學資源比較單一,基本來源于教材和教參,而學生由于生活經驗和學習經歷都比較少,在學習過程中也很少積極主動地去開發新的學習資源。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應對不同的教學資源進行整合,以改善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
通過實踐活動開發語文教學資源
小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最終都是要應用于生活中,所以教師應將語文教學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開發出更多的語文教學資源。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資源非常豐富,不僅有各種自然資源、社會資源,還包括許多人文資源。如果能將這些資源進行深度整合,應用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還能提升學生應用語文知識的能力。
比如,在“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的教學中,教師可在上課前,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每個小組都準備一張世界地圖,然后按照課文中魏格納的發現,尋找到非洲的西海岸及南美洲的東海岸,看看這兩者的形狀是否吻合。接下來,再找到巴西東海岸的所有突出部分,看其是否與非洲西海岸中的海灣形狀相似。根據魏格納得出的結論,全球的陸地在2億年前還是彼此相連的一個整體,只是后來因為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斷分離并形成現在的海陸分布。然后,教師再讓學生根據地圖上不同的陸地形狀進行裁剪,最后將各塊陸地拼接起來,看是否能成為一個整體。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既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又能讓學生從世界地圖上獲取更多的知識和信息,有利于擴寬學生的視野。
以學生為主體優化語文教材資源
教材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依據,但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習慣于照搬教材,導致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課堂教學質量不理想。并且,讓學生被動地接受課本知識,會縮短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時間,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也會大受影響。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教師應將學生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主體,使教材中的語文資源得到優化,從而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更加高效。
以“我們的民族小學”的教學為例,教師可讓學生自己去了解傣族、景頗族、阿昌族、納西族、白族等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服飾、風俗等知識,并讓學生在課堂上對自己所了解到的內容與同學分享,以擴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組織語言的能力和表達能力。同時,教師還可將這篇課文與“難忘的潑水節”結合起來進行歸類教學,使學生對我國的少數民族有更多的認識。
在“奇怪的大石頭”的教學中,教師可將“趙州橋”等寫物的文章結合起來教學,讓學生通過討論的方式,總結出“物”的描寫方法、寫作手法等,使學生對語法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在學習完“奇怪的大石頭”后,教師還可讓學生就某一物體、某一處景物等寫一篇作文,將所學的表達手法都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運用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才能將教材中的資源充分地利用起來,實現其價值的最大化。
利用多媒體豐富語文課堂教學資源
在社會進入信息時代后,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都有廣泛的應用,多媒體、電子白板等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能夠對教學過程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還能使課堂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所以,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對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工具進行合理運用,以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和內容,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比如,在“給予樹”的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播放西方國家過圣誕節的場面,讓學生先對圣誕節送禮物的風俗有一定的了解。在學生觀看完視頻以后,會不自覺地將其與我國傳統的春節進行對比,發現兩者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激發學生對圣誕節的好奇心。然后,教師再在多媒體上展示金吉婭所買的棒棒糖以及金吉婭在說明買棒棒糖的理由前后的表情變化,讓學生去體會金吉婭的心情變化。然后教師再讓學生思考,從金吉婭的做法中,母親體會到了什么?母親的心情是怎樣變化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學生可以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去領悟課文最后一句話:這個圣誕節,她不但送給我們棒棒糖,還送給我們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以及一個陌生女孩如愿的笑臉。這篇課文告訴學生要以幫助他人為樂,要做一個善良、有同情心的孩子。在多媒體的幫助下,能讓許多知識更加直觀地展現出來,還能對課本內容進行補充,對于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積累有重要的幫助作用。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資源豐富多彩,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開發新的教學資源,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并開闊學生的視野。所以,教師可通過實踐活動開發語文教學資源,以學生為主體優化語文教材資源,利用多媒體豐富語文課堂教學資源,從而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