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淑芹
科學是一門實踐性的學科,利用科學知識,能夠解決我們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通過科學發明,使我們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適。在基礎教育階段,教師應培養學生從小形成正確的科學學習意識,認識科學在生活中的應用,以便在未來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當中。因此,有必要實施生活化的小學科學教學。本文將提出幾點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的實施方法,為教師們提供參考。
自素質教育實施以來,我國基礎教育的根本目標不再是讓學生在考試中獲得高分,而是為了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增強他們的學科素養,獲得未來社會發展所需的基本素質。相應的小學科學教學也需要加強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意識,認識到學習科學的重要作用。對于實施生活化的小學科學教學,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創設生活情境
一些科學知識以理論的形式呈現出來,小學生是無法理解的,盡管這些科學現象在生活中十分常見,但對于他們的理解能力來說,無法將課本中的知識點與生活中的現象建立起聯系。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結合知識點,多多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從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出發,讓他們從不同的角度理解、學習知識,這樣效果更好,效率也更高。
例如,在教學“溫度與水的變化”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演示這樣一個簡單而又常見的現象:在盛有熱水的杯子上蓋住蓋子,5分鐘后將蓋子拿下,發現內側有許多水珠。學生們在生活中經常見到這樣的現象,卻沒有思考過水珠是怎樣從杯子里跑到瓶蓋上的。在學生不得其解時,教師再舉出這樣的例子:當你在衛生間洗澡時,屋子里滿是水蒸氣,而且過一會就會有大滴的水從天花板落在你身上。同學們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有”,同時,相應的場景也在他們的腦海中浮現。當學生們的求知欲被激起時,教師再解釋水遇熱變成水蒸氣,水蒸氣在上升途中遇冷形成水珠的科學現象,此時學生對于這一抽象理論的理解已經順理成章,也知道了這一理論在生活中的真實體現。
開展生活化的教學活動
僅僅在課堂上進行理論知識的傳授還遠遠不夠,科學教學還應當體現在實踐當中。教師可以組織一些課內外的活動,讓學生們獲得實踐的機會,在生活這個大課堂中學習。對于學生來說,課外實踐活動是一次有趣的經歷和體驗,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的印象。例如,在教學“動物”這一單元時,與其要求學生在課下去尋訪、觀察小動物,不如讓他們自己飼養一只寵物、昆蟲等,以便觀察動物的生長過程和生活習性。以蚯蚓來說,它的體型較小,飼養方式簡單,適合用于小學科學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獲得一只小蚯蚓,教師提出問題:
第一:觸碰蚯蚓會發生何種反應?
第二:蚯蚓沒有腳,它是如何行走的?
第三:將蚯蚓放入黑暗的盒子中,利用手電筒或手機等,向盒子中射入一道光,觀察其向光性。通過讓學生們在飼養過程中對動物進行觀察,學生不僅能夠結合實際現象準確地回答這些問題,還將得到許多意外的收獲,這對學生的觀察、總結、實踐能力也是全面的一次鍛煉。
引入生活化的教學資料
教材中的內容是有限的,教師應將其作為一種典型和示例,在此基礎上多多搜集一些生活化的教學素材,開闊學生的眼界,從而以學生們更易理解的方式來論證教材中的理論。
如在教學“食物在口腔里的變化”這一課時,除了需要指導學生在課堂上展開一次“咀嚼饅頭”的實驗外,還應普及以下知識點:饅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在人體的消化道中能夠消化淀粉的部分是口腔和小腸。口中的唾液含有淀粉酶,能夠將部分淀粉分解成麥芽糖,因此我們在咀嚼饅頭時會感覺甜。學生沒有想到,自己每天都進行的活動中竟藏有如此大的玄機,而這只有通過科學才能解釋。通過這一課,相信學生們在增長知識之余,對于科學的學習積極性也會更加濃厚。
布置生活化的科學作業
作業是學生學習成果的檢驗,而檢驗生活化教學無疑需要在實踐作業中才能得出成果。科學教材中有許多實踐性的任務,如制作一個保溫杯、設計制作小賽車、用紙造一座“橋”等。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完成“環境和我們”這一單元的教學后,讓學生設計一次“垃圾處理,環境保護”的活動方案,為學校或自己居住的小區提出合理化的垃圾處理建議,真正利用所學知識來改善生活,展現出科學教學的實踐性作用。
結語
綜上所述,對于科學這樣一門具有實踐性特點的學科來說,實施生活化的教學能夠讓學生真正將所學知識利用起來,造福社會及我們生活的家園,在未來成為對社會有用的棟梁之材。本文主要從創設生活情境、開展實踐活動、引入生活化教學材料和布置實踐任務四個方面入手,提出了小學科學的生活化教學建議,還需要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合作探究出更多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