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艷
近年來,核心素養已經成為國內外教育領域的熱點和重點研究主題。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個人終身發展所必備的素養。英語作為學生與世界直接交流的工具,已經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部分,承擔著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任。而許多傳統的小學英語課堂受應試教育理念的束縛,忽略了英語教學中對學生長期和全面發展的考慮。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應重視學生學習興趣、學習策略、學習習慣和能力、思維品質等關鍵能力的發展和培養。
重視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語言運用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習的原動力,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動力應該是小學英語教學的首要環節。傳統知識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容易抑制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甚至可能造成學生對英語學科產生厭煩情緒,不利于核心素養的培養。小學英語教師應基于教學內容和目標,結合小學生精力旺盛、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等性格特點,摒棄講解和說教的教學方式,靈活調整和創新教學方式,不斷吸引學生注意力,培養學習興趣,使其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理解和學習知識,促進語言能力逐步提升。
設計游戲教學環節或者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都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可適當采用這兩種教學方式。以譯林版五年級上冊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為例,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展示一些真實的動物圖片,或者播放一些動畫片片段,如《Peppa Pig》《Tom and Jerry》《Crazy Zoo》《Kung Fu Panda》等,以視聽的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之后,教師可以基于圖片和影片,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提出一些問題,激發學生興趣,引發學生思考。
此外,教師還可以設置“我表演你猜”“我畫你猜”等游戲環節,例如,推選出一位同學用簡筆畫來描繪動物或者用肢體表演動物的特征,其他學生進行比賽看誰猜出的動物最多。讓學生在游戲的環境中互動,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和主動性,更有利于加深對單詞的記憶,提升聽、說、讀、寫等語言能力。
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和策略
課程標準強調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為主體,應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和體驗感。小學階段主要培養小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學習習慣的養成等,為學生未來提升英語學習效率奠定基礎。小學英語教師應該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結合學生的興趣、日常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創設生動真實的語言環境,為學生提供進行語言實踐的機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這種形式促進學生通過真實的體驗和感知,掌握語言的發展規律,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不斷培養自主學習意識。
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生活,選擇小組討論和創設情景等方法,激發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譯林版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2 After school為例,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將學生分成四人為一組的學習小組,設置“My life after school”討論主題,讓學生結合親身體驗和感受向同伴介紹自己的課后生活。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話題使學生有話可說、有話能說,能夠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
創新教學方法應用,培養學生文化品質
隨著社會國際化的快速發展,跨文化交流活動在日常生活中變得越來越頻繁。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既要承擔培養學生基本英語素養的任務,又要承擔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的任務。作為英語學習初始階段的小學英語教學,教師應重視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文化意識和文化品格,還應重視對教材中文化內涵的挖掘和教學中文化知識的有機滲透,促進學生多元文化意識和人文素養的培養,幫助學生形成跨文化意識,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為下一階段的英語學習打好基礎。
教師應深挖教材文化內涵,創新教學方法,創設真實的跨文化交際語言環境,讓學生真實感受外國文化,體會中外文化差異,提升學生跨文化意識。以譯林版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 8 At Christmas為例,教師可以先拓展圣誕節的背景知識,如飲食特點、慶祝方式等,還可以由Christmas引入國外的復活節、感恩節等其他重要節日,在課堂上通過視頻、圖片等形式展示一些與節日相關的慶祝活動等,讓學生直觀感受外國文化,培養跨文化意識。
此外,在介紹外國文化的同時,教師還可以在教學中穿插一些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如端午節、中秋節、元宵節等節日習俗,讓學生感受中外文化的差異,培養學生文化品質。
結語
總而言之,培養核心素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實際的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把學生的全面發展放在首要的位置,將核心素養的培養始終貫穿英語課堂教學。為此,應結合教學內容和日常生活,通過創新教學方法、調整教學方式等形式,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小學英語課堂的教學效率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