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嬌
小學數學作為一門集抽象性與邏輯性于一體的學科,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評定標準。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不斷轉變自己的教學思路,更新教學方法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小學數學實現實效性發展。筆者根據自己多年教學經驗,在探究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以下幾點構建高效課堂的策略,希望對一線同仁們有所啟發。
提高課堂導入教學水平,構建魅力數學課堂
課堂導入是指教師在上課伊始,為了吸引學生注意以激發其學習興趣而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實際情況為課堂教學作的鋪墊。由于小學生注意力不穩定,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因此在小學數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課堂導入環節將抽象化為具體,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比如,在教學《時間表》的內容時,筆者通過利用實物及多媒體簡單直觀地將抽象復雜的數學知識呈現在了學生面前。首先,讓學生猜謎語:“小小駿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聲噠噠似戰鼓,提醒人們爭朝夕。”學生很快就猜出這是鐘表,然后我再利用多媒體展示不同的鐘表,讓學生分別講一講,鐘表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什么用處。有的學生說:“鐘表可以告訴我們什么時間起床、吃飯、上課、睡覺,能使我們的生活有規律。”此時,我自然引入關于時間表的概念:“鐘表在我們的生活中這么重要,那同學們知道怎么看時間嗎?認真學習這節課的知識,以后你們就可以自己看時間了。”這樣,通過謎語設置疑問,讓學生在思考中啟發思維,然后通過直觀的形式展現本節課主要內容,營造了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創設課堂教學生活化情境,打造精品數學課堂
在北師大小學數學的教材研究中,我發現其教材選取背景多來源于生活,這樣的教學內容有助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感受數學的實用性,而且在具有趣味性及挑戰性的情境創設中,利用引人入勝的情節不僅能有效活躍課堂氣氛,還能加強知識間的銜接,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比如,在學習《認識分數》的章節過程中,我通過創設生活化情節讓學生理解分數大小的比較:笑笑的媽媽下班回家買了一個大菠蘿,分給弟弟四分之一,讓笑笑分剩下的三分之一,其余的爸爸媽媽分。弟弟一聽哭起鼻子來:“1/3>1/4,為什么姐姐分得比我多,不公平。”笑笑聽了笑起來:“傻瓜,咱倆分得一樣多。”我問學生:“笑笑說菠蘿分得一樣多,你覺得她說得對嗎?”學生們陷入了沉思,有的開始舉手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通過創設生活化情節引出分數大小比較的新知識,淺入深出,有效地優化了小學數學教學課堂。
利用合作探究教學模式,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在傳統小學數學課中,教師通常采用“一刀切”“滿堂灌”的教學方法,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教授,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新課改實施以來,倡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溝通,讓學生參與到數學課堂的教學中,這樣有助于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比如,在學習《有趣的測量》這一教學內容時,我通過分小組開展探究行為,讓學生在實踐探究中,采用不同方法得出體驗“等積變形”的轉化過程,獲得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計算方法。課上,我先帶領學生復習正方體和長方體的計算公式,然后導出“不規則物體如何測量”這個問題,讓學生獨自思考,分小組討論交流,以測量墨水瓶為例,讓學生去思考怎樣測量、用什么測量、怎么記錄等問題。通過這樣的探究活動,讓學生一步步設計并找出測量墨水瓶的方法,比如利用水和量杯等,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方法,還在探究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問題解決能力。
精心設計數學作業,增強學生實際應用能力
新課改理念倡導教育為了每個孩子的全面發展,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的設定更加貼近學生實際生活,通過數學學習能夠讓學生有能力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在教學小學數學作業時,教師要精心設計有趣味性、游戲化的實踐探究作業,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比如學習了《淘氣的作息時間》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作一張作息時間表,建立學生的時間觀念,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在學習完《年月日》相關知識后,讓學生根據課上學到的知識,制作一個自己需要的年歷;在學習完《正方形和長方形》相關知識后,根據學生對面積計算公式的掌握,讓學生想一想設計裝修自己的屋子時如何測量屋內面積,讓學生回去算一算,自己的屋子地面和墻面的面積分別是多少。這樣,通過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有助于讓學生的知識得以延伸和拓展,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應用價值。
結語
綜上所述,數學作為一門基礎教育學科,在學生學習生涯與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樣化有效導入,創設生活化情境,開展合作探究學習模式,設計實踐性極強的數學作業等教學手段開展教學,是提高小學數學課堂實效性的有效途徑。我們應該意識到,學生是獨特的個體,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通過創新教學方法與觀念,開拓學生的思維,最終讓學生愛上數學,獲得數學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