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忠
目前小學生習作問題出現的原因主要來自教師、學生以及家庭三個方面,具體表現在教師習作教學理念落后、學生對習作認知不深、家長對學生的習作關心不夠等。因此,教師應不斷地創新教育教學理念,改革習作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習作習慣,同時家長應提高對學生習作的重視,積極引導與監督學生習作,而學生更應該自主進行習作學習,有意識地積累習作素材,從而提高自身習作的水平。
小學生習作困難的主要原因
教師原因
小學習作教學中應以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基本理念為依據,教師在習作教學過程中不僅要發展學生的人格與個性,還要挖掘學生的習作潛力。但是在小學習作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并沒有樹立科學、合理的習作教學理念,過于重視學生的習作成績,忽略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相關需求,包括心理需求、學生的興趣等,影響了小學習作的教學質量。因此,在習作教學中,教師要始終保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注重聽說讀寫之間的緊密結合,正確引導與鼓勵學生的個性化表達,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與習作能力。
學生原因
由于小學生的心智尚不成熟,缺乏對習作內涵的認知,在習作學習方面,這些缺點主要體現在完成教師要求的階段,其沒有主動學習習作的意識,雖然完成了教師布置的任務,但是沒有從中體會到習作的樂趣與魅力。與此同時,在習作過程中,由于學生沒有充分挖掘素材,經常出現無話可寫的現象,這主要是因為學生缺少對日常生活的關注,沒有在日常生活以及學習過程中積累素材,而且一些學生在尋找習作素材的過程中過于盲目,導致文章素材不夠深刻以及感人,還浪費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
家長原因
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因此,家長對于學生習作的期望、要求與態度直接影響到學生習作的能力。但絕大部分的家長對學生的習作不夠重視,只停留在語文成績的層面上,即使了解到習作在語文成績中的重要性,卻也不知道如何去評價學生的習作,更沒有督促學生將日常生活中的經歷與體驗變成習作素材的意識。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還應加強家長對學生平時的監督與指導,幫助學生解決習作中的困難。
提高小學生習作水平的有效策略
創新教師習作教學的理念
在小學習作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學生習作作為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內容,注重習作教學的開展,創新教育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習作的積極性。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提高習作教學的設計能力,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明確各節習作課的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習作情況,結合語文課程標準,制定適合的習作教學模式,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自由的課堂學習氛圍,提高學生對習作的學習興趣,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加強小學生習作效果。例如,在導入新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猜習作主題,利用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方式播放視頻或者圖片,然后問學生:“大家根據圖片猜一猜,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是什么?”讓學生展開想象力,并且將自己想到的主題踴躍地表達出來。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習作的學習興趣,還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加強學生對習作重要性的認識
在習作學習上,學生應正確地認知到習作的重要性,不能僅把習作當作一項任務、作業以及負擔,而應把習作看成記錄自己生活的方式,當作對過去的一種緬懷與回憶,把自己的見聞與想法與他人分享。因此,學生應養成主動習作的習慣,不能只依靠家長與教師的監督與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應做好習作素材的記錄與積累。同時,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將自己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在完成習作練習后,要養成主動修改的習慣,不斷提高自身的習作水平。例如,學生在看電視時,如果看到描寫自己家鄉美景的欄目,就可以以“家鄉”為主題,將自己把家鄉的美與對家鄉的愛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用自己的筆去描繪那片從小養育自己的土地。
提高家長對學生習作的重視
家長對習作的重視會直接影響學生習作的習慣與動機,因此家長應正確對待學生的習作,不要過分地期待,期待過高會給學生造成過重的壓力,導致學生對習作產生厭惡的心理,但也不能對學生的習作漠不關心,不對學生的習作提出任何的要求,這樣會導致學生感到不受重視,從而忽略習作學習。為此,家長應提高對學生習作的重視,引導學生分析正確的習作技巧,監督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習作素材,養成修改習作的習慣。同時,家長應該與學生共同閱讀,并分享閱讀后的感受,引導學生進行寫作,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寫作的興趣,還能拉近學生與家長之間的關系,使得學生習作時更有動力。
結語
在新課程改革環境下,家長應提高對學生習作的重視。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應加強對小學生習作困難原因的深入分析,結合學生的實際習作水平,創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流程,為學生營造輕松、舒適、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習作學習當中,養成自主習作的良好習慣,從而實現習作水平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