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艷銘
讓習作生根
《語文課程標準》上寫道:“閱讀是收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很有力地見證了閱讀與寫作的關系——沒有閱讀就沒有寫作,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而寫作的素材往往又來源于閱讀中的間接感受。因此,只有在課堂教學中重視閱讀與寫作的有機結合,將“閱讀”長期植根于“寫作”的沃土中,才能使學生更好地從“閱讀”中學“寫作”。
從閱讀中學方法
在寫作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把作文指導滲透到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分析事物、遣詞造句的方法。每學一篇課文后,對該文的結構和寫作方法進行梳理總結。如《滴水穿石的啟示》一文中,作者采用了總分總的構段方式,其中第二部分寫得最具體,通過幾個具體事例來證明文章的觀點,記敘詳略得當。學習《第一朵杏花》時,引導學生分析課文的對話有什么特點:“什么事情啊?”“竺爺爺,杏花開啦!” “什么時候?” “剛才。”“是第一朵嗎?” “是。”
學生發現人物對話直截了當,沒有提示語。于是順勢提出:“能給他們的對話加上合理的提示語嗎?”(例文略)這樣就很好地體現出了文中不同人物形象的鮮明特點,豐富了作文語言。
聯系課文,適當摹仿,仿中求創
中外作家歷來強調創造,寫作中可以適當摹仿。在寫作《可愛的小動物》時,以課文《珍珠鳥》為范文,讓學生再次明確《珍珠鳥》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寫的:先寫珍珠鳥的來歷,再寫它的生活環境,接著寫它的外形,最后寫珍珠鳥對“我”逐漸信賴的過程。這樣學生很快掌握了可以怎樣寫小動物一類的文章,多數學生寫出了具有特色的習作。
讓學生發芽
從第一學段的“對寫話有興趣”可以看出,新課程標準在作文目標中將作文的興趣培養放在了第一位,其最終的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作文是為了自我表達和人際交流的需要”。這種作文有別于課堂作文,它將學生的作文引向了生活這個源頭。接下來,要讓學生將課堂中學到的方法放到生活實際中,課內外習作聯手,讓樂于習作的種子破土而出。
鼓勵學生寫日記、信、讀后感
可由教師命題,讓學生把生活中感興趣的事寫下來,如觀察到的班級故事、快樂有趣的課外活動、節假日的旅游生活、大自然的種種現象等。我們告訴學生,習作并非每次要寫長長的一篇,只要抓住一個值得寫的片段,并把在閱讀中積累的寫法、語句加以靈活運用,語言、詞匯就會變活。
鼓勵自主擬題
真實的習作應該是“我手寫我口”,而不是為習作而習作。如何才能使學生對習作產生濃厚興趣呢?一個很有效的辦法就是把習作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通過自主命題,寫自己饒有興趣的內容。如,教師想訓練學生狀物繪景的習作能力,此時不必給學生框定“春天”“秋天”還是“冬天”,而要放開手腳讓學生自己去寫,傾訴胸中的情感,這樣學生一定會寫出有體驗、有感悟的文章。一般來說,在開始階段,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評比,看誰擬定的習作題目更新穎,讓學生初步掌握擬題的基本方法,逐步提高學生自主擬題的能力。
讓課堂結果
作文在體裁上表現為文體的多樣化,如書信便條、記敘文、簡單的想象作文、讀書筆記等,最終達到“能根據日常生活的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根據小學生喜歡表現自我這一特點,積極創造各種機會,放手讓學生去寫,想方設法滿足學生的表現欲,這樣可以讓他們最終品嘗到習作帶來的快樂,對習作保持持續的態度和熱情。
發現亮點,鼓舞每個學生
對有特色的作文,教師要讓學生在班級進行交流,并在多數情況下選擇整篇的優秀作文進行點評,在個別時候選取作文的局部進行點評,如出彩的開頭、結尾、有具體刻畫的細節描寫等。
建立獎勵制度
第一,鼓勵優秀文章的投稿。“投稿”形式多樣,可參與征文、在網上發表或在班級作業群中上傳文章,也可參加班級自編的作文選等,讓每位學生都嘗到成功的喜悅,鼓勵他們產生寫作的興趣;第二,學生們每周可朗讀自己記錄的班級故事或自認為不錯的小文章,并開展“比一比”活動:比一比哪個小組記錄的事情有意義、有新意或誰的文章有細節等,每位朗讀者都有為小組加分的希望;第三,評選“班級小編劇” 。學習了《公儀休吃魚》這個劇本后,學生們發現這篇文章不同于其他文章的格式,教師順勢分析指導了劇本的特點,要求每人從課本中選擇一篇課文改編成小劇本,擇優秀劇本入選,匯編成班級劇本集。學生們很感興趣,以前所未有的熱情上交了自己改編的劇本,讀起來效果不錯。興趣所致,學生們還自發改編或者創編了其他劇本,在創編劇本的過程中斟酌文字、兼顧劇情,習作能力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提升。評選出來的優秀編劇還負責組織大家排練,上演班級小劇場。
讓習作生根,讓學生發芽,讓課堂結果,讓整個習作過程充滿生長力,使每個學生都品嘗到習作的快樂,這種超越一時的興趣必將影響學生終身的寫作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