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勝奎
傳統意義上的“小學數學優質課堂”
長期以來,我國小學數學教育始終鼓勵“學海無涯苦作舟”,鼓勵小學生主動遨游題海。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熱衷于進行飽和式分析,不厭其煩地詳細講解(“滿堂灌”),反復強化訓練相同的題目(甚至存在教學體罰——學生們做錯了一道題,要把算式抄寫十幾遍甚至上百遍),不考慮學生的需要,不理會學生的感受,使學生們聽得頭昏腦漲,失去了對數學的好奇心與學習熱情。
與這種填鴨式教學相適應的“小學數學優質課堂”,據有識之士詳細分析,具有以下特征:
比較全面地看待學生們的發展,逐漸展現一定的開放性,逐漸讓學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間,逐漸擺脫對教科書的依賴;教學模式重復著“從復習到鞏固,再布置預習”的老套路,在這些“優質課堂”上,鮮有學生主動舉手提問,相反,全班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的現象屢見不鮮;重知識傳授,輕學生感受;重形式,較效果;重教,輕學;忽視學生創新能力與想象力的提升,反饋滯后,反饋渠道不暢;重視全班共性(考試成績),忽視學生個性。從本質上來說,傳統意義上的“小學數學優質課堂”還是在進行同質化、標準化的填鴨教育。
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困惑
“滿堂問”代替了“滿堂灌”,不少教師喜歡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地提問,好表現的學生也愛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地回答,看似對答如流、互動頻繁,實際上這些問題極其簡單,學生不用思考就能輕易回答出來。學生只是圍繞著教師的問題轉,放棄了深入思考、主動探索、實際操作。以講代學、以結論代運算、以記憶代思考、以重復代創造的情況并沒有得到改變,相反還出現了強化。
多媒體教學華而不實,一會兒放音頻,一會兒放視頻,看上去挺熱鬧,實則導致學生們思維混亂,不知道該學什么。學生動手操作機會少,課堂效率低。許多情境創設完全是牽強附會,脫離了學生們的生活,也脫離了教學內容。有教師播放關于蝴蝶的動畫片,本意是教導學生們認識軸對稱圖形,而學生們卻無法知曉教師的意圖。
少數優等生主導課堂的局面沒有改變,教師在課堂上還是習慣選擇少數思維活躍、成績較好的優等生來回答問題,因而忽視了對多數學生進行解題訓練。學生的自學時間很短,小組討論只是走過場,持續的時間有時不超過2分鐘,合作探究、生生互動成了可有可無的環節。還有教師公開表示反對“小組合作探究”,認為這是生搬硬套國外的所謂先進教育經驗。
還有許多學生不把心思放在學習上,不認真學習,態度不端正,利用自主學習的機會來玩耍。
探索如何打造小學數學優質課堂
我們認為,必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貫徹“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才能打造出小學數學優質課堂。
教師要從自己抓起,提高自身素質
據兒童心理學家研究,孩子們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可能超過20分鐘。因此,教師必須明確教學目標,運用正確的教學方法,吃透教材,了解教材的本質與重點內容,在多媒體教學中注重講解,讓學生們的注意力集中到這方面上。此外,小學生的模仿能力很強,因此教師必須擅長引領課堂,要保證自己的授課語言深入淺出、富有嚴謹性,板書必須符合邏輯性、標準性,讓學生們一目了然。
在教學中大膽放手
教師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堅決貫徹柔性、靈活性、彈性,必須肯定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主學習,為自己負責;要為學生(尤其是學困生)留下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己動手操作和計算,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讓學生們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增強學習的信心。在教學中,不僅要夯實學生的基礎,還要重視因材施教,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優點與不足,針對他們的具體情況實施不同的教導;小組合作的時間也必須得到有效保證,鼓勵生生互動,鼓勵同學之間互相幫助、互相分享、交流想法,在課堂上熱烈討論數學問題。
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環境
在教學中要以情感人,堅決實行賞識教育。首先應提升自己的情商與智商,強化正激勵、正反饋,形成良性循環。多表揚、少批評,保護學生們的自尊心、自信心、創造力、想象力,善于發現、肯定學生們的點滴進步。此外,還要注意措辭,多說:“別害怕,慢慢地說”,構建和諧、民主、歡樂的課堂。教師要放下架子,愛護學生,與學生們真誠交流,和學生們交朋友,建立信任,關心學生們的日常生活與情感變化。
注重教學的趣味性、實用性
在緊扣主題的前提下,在情景設置上一定要敢于大膽創新(《鹿和狼的故事》《大鬧天宮》等故事中都包含著豐富的數學內容,只是許多教師不懂得借題發揮),強調趣味教學。同時,根據學生們年齡小、生活經歷少、生活面狹窄的特點,鼓勵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數學,至少學會使用智能手機進行四則計算。這樣既豐富了學生們對數學的感受、體驗,又增強了他們的生活能力。
結語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教師的任務就是在課堂上啟迪學生們的思維,培養學生們的情感,讓他們在數學的舞臺上翩翩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