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剛
摘 要:正新課改條件下,高中語文教學已不再是以識記為重點,而是以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為主。鑒文字,悟其理,感其情,賞其美。因而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亦隨之轉變為以下步驟:了解時代,明確背景,感知作者,鑒賞文本,融己于文。
關鍵詞:唐代詩歌;語境;探究;教學模式;精彩;風光;作者;孟浩然
高中語文教學已不再是以識記為重點,而是鑒賞。鑒文字,悟其理,感其情,賞其美。因而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亦隨之轉變為以下步驟:了解時代,明確背景,感知作者,鑒賞文本,融己于文。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語的規范意識。提高道德修養`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文化品位。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暨教師在課堂中展現語文的魅力,感染學生,培養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提高自身的素質。下面我就自己教學的感受談談對詩歌教學思路淺見。
第一步:了解時代 任何一個時代的文學作品,它都有整個時代的特色,與整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人情風俗緊密相關。如唐詩,就是唐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產物。了解唐代的歷史,就猶為重要。唐代從618年建制,到公元906年結束,是我國歷史上存在較長的封建王朝之一,它經歷了初盛中晚四個時期。唐初,政治上采用休養生息政策,經濟上采用均田制,租庸調制,使人民負擔減輕,階級矛盾緩和。因而初唐詩歌平緩。沿襲齊`梁遺風的同時在進行著改革。詩歌從內容`形式`風格上嬗變。盛唐時期,經濟繁榮,政治清明,詩歌發展達到輝煌頂峰。高亢`激昂`恬淡`自然。中唐,由于經歷了安史之亂,政治經濟已大不如從前。詩人們都希望夢回大唐盛世,但現實越來越黑暗,因而中唐詩風是寧靜`孤寂。到了晚唐,朝廷內朋黨爭權,宦官專權;地方上藩鎮割據,大唐已經是日薄西山。這時的詩人失落迷茫,詩風就表現為消極`凄冷。初唐的代表作家初唐四杰`陳子昂;盛唐的詩歌有邊塞詩和山水田園詩,代表作家高適`岑參,王維`孟浩然。只有了解唐代的時代發展,唐代詩歌的分析就有了一個大的背景。從而可以體現時代特色。
再如講解宋詞,就必須了解宋的統治特色及人民的生活狀況,國力的疲軟等。詞就有了婉約`豪放`愛國主義等特色。
第二步:明確背景 這里的背景是指作者生活時代的特色。如講杜甫,就講杜甫生活的盛唐轉衰的歷史背景。從而了解杜詩的詩史特點,從而了解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國情的變化中透出了當時人的心態,從而了解作者的境遇。杜甫一生的經歷就在這個時代轉折中分成了五個時期。壯游時期,長安十年,安史之亂,草堂定居。晚年漂游,從而輕易的分析出詩作的寫作心境及內涵,一首《望岳》寫出了年輕的狂放;一首《兵車行》寫出了長安十年的無奈;一首《北征》寫出了逃亡之凄慘;一首《客至》寫出了草堂的恬淡;一首《登高》寫出了漂泊之無限凄涼。這就是背景下的作者。
第三步:鑒賞文本 把時代和作者經歷都了解透徹之后,文本才可以顯而易懂。也許就十幾個字,才能透出其深沉的情感,濃厚的興致,淡泊的心理等。李白的詩《將敬酒》《行路難》等就那么幾十字,雖然逐字逐句分析也就是那幾個字義,但在前面兩步的鋪墊與講解中,才使一字千義,一字濃情。從而讓文本有血有肉,豐滿而富有魅力。
第四步:融己于文 這一步驟主要是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感悟。結合自己的經歷,結合自己的學識,對文本在原有的情理上賦予新而精的體驗。如講解孟浩然的詩《過故人莊》時,學生們紛紛提出了詩中所描寫的場景與人情,自己似乎經歷過,自己的家在農村,綠樹`青山平時不注意,到今天才感到親切自然。自己也曾到農村姥姥家作客,感受到農村人的淳樸`善良,熱情好客。在這樣深入引導下,詩已不再是孟浩然的經歷和情感,而是在作者引導下的一種心靈體驗,思緒的張揚。詩非讀不能感,情非歷而不真。到這一步,詩歌的透徹性,完整性才達到極點。有同學說,我要學習作者對生活的感悟,我也要寫出自己的心志,這就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一首詩的鑒賞過程,就是一次詩人經歷的重溫,一次心靈歷程的洗禮。這就是高中語文教學中詩歌的模式探究。真正是一路風光皆精彩,詩歌光華融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