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彬
摘 要:文章針對當前輕生事件頻發的現狀,通過對大學生輕生行為成因和動機的深入分析,論述了心理干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討如何通過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干預來預防輕生行為的發生,保障大學生健康成長和成才。
關鍵詞:大學生;輕生;心理干預
輕生是指個體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種手段結束自己生命的行為。從社會層面來說,輕生行為對社會風氣造成消極負面的影響;從自身層面來說,輕生行為使身體殘疾或失去生命、家庭破裂以及背負深重的經濟負擔。因此,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干預,預防大學生輕生行為的產生極其重要。
一、大學生輕生的原因和動機分析
大學生輕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情感受挫、身體疾病、經濟壓力,以及由此帶來的心理問題導致的抑郁癥。由于大學生心智不夠完善,心理抗壓能力較差,當遇到如失戀或未婚先孕等情況的時候,會導致對生活失去信心和樂趣,從而產生輕生的念頭。近年來,一些別有用心,唯利是圖之人鉆法律的空子,利用某些大學生虛榮心強,缺乏社會經驗和消費觀念偏差的弱點,引誘其在網上進行高息小額貸款,從而讓一些大學生陷入網貸的旋渦之中,加上年輕人好面子、自尊心強,不愿告知家人,在無能力償還日益增加的欠款的巨大心理壓力之下,通過結束生命來擺脫困境。
大學生輕生的動機,歸納起來主要有這么幾種:一是個體在懦弱心理的支配下,意圖通過結束生命來擺脫精神或肉體上的痛苦;二是個體遇到困境或是認為自己做了不該做的事,害怕被人恥笑,又找不到有效的解決方式和排解渠道,從而為了在他人面前維護自己所謂的自尊心而做出輕生行為;三是出于為某件事而賭氣,采用輕生行為喚起親近的人對自己的注意和關心;四是受網絡媒體頻繁報道輕生事件的傳染,如韓國影星輕生事件,網絡直播輕生事件、年輕人相約輕生事件和學生輕生事件等等,甚至把輕生看成是一種時尚和潮流。
二、對大學生進行預防輕生心理干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社會的飛速發展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為大學生的學習、成長、成才和成功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和渠道;另一方面,它也加大了大學生生存競爭的壓力。無論是對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生活,還是擇業與就業,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臨著更大的挑戰。所以,物質條件的改善,娛樂生活的豐富,并沒有使大學生在心理上得到真正的解壓,相反,存在或多或少心理問題的大學生相比以前來說,反而越來越多。一部分大學生隨著心理問題的加重,一旦超越了自身的承受能力,會慢慢導致抑郁癥,而抑郁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容易產生輕生的念頭。為此,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大學生及早開展心理疏導非常必要。大學生不僅僅要掌握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同時也要具備健康的身心,只有這樣才能擔負起祖國和社會接班人的艱巨任務。每一位大學生生命的終結,就是一個家庭的毀滅。即便輕生行為之后僥幸沒有失去生命,也要么留下嚴重的心理陰影,要么導致身體傷殘。可見,對大學生進行心理監控和排查,對存在心理問題,尤其有輕生傾向的大學生進行及時有效的心理干預極其重要。
三、對大學生進行預防輕生心理干預必須把握的幾個問題
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是一個由輕到重,逐步積累的過程,經歷了由量變到質變的不同階段;此外,不同個體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也不同。因此,對大學生進行預防輕生心理干預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心理干預活動的開展必須超前和及時。身體疾病的早發現早治療有利于治療的效果和痊愈,心理疾病也是如此。所以,作為大學生這個群體對象,除了在新生入學之初必須進行心理普查之外,輔導員要在平時的班會或談心談話當中,就大學生容易遇到的問題提前打好“預防針”;同時發動所有班委成員密切關注班上同學的日常學習和生活狀況,一旦發現異常,及時上報輔導員,第一時間對其施行干預措施,如輔導員不能解決,則需上報學校心理咨詢部門,及時進行專業的疏導。
其次,心理干預措施必須恰當和適宜。存在心理問題的大學生心理特別敏感,他們不愿別人知道自己存在心理問題,或者內心本能地對之抗拒。作為心理干預者,要針對不同個體的不同性格特征,選擇最適合的一種干預方式。如果方式方法不恰當,有可能會適得其反,加重被干預者的心理問題。
第三,干預行為必須反復和持續。對個體進行心理干預并不是一勞永逸的,而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心理疏導要取得好的效果,往往需要對被干預者反復施加影響,并持續較長一段時間。尤其對心理問題比較嚴重的個體,干預者應當根據人的心理和情緒的穩定性周期制定一個科學的計劃,并隨著受干預者施加影響后的具體情況適當調整計劃。過于頻繁或偶而的干預行為都不利于受干預者取得好的效果。
四、對大學生進行預防輕生心理干預的方式和方法
首先,要弄清問題的癥結。每一位大學生個體心理問題的產生,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誘導因素。干預者必須對被干預者身上所發生的事情進行詳細了解,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開出良方。如果沒有對癥下藥,其后果非常嚴重。如果干預措施和方法不當,不僅不能解決對方的心理問題,甚至會加重對方的病情,加速被干預者產生輕生念頭。這樣,干預者在無意當中成為了“劊子手”。
其次,要走進學生的內心。干預者與被干預者的關系,不應當是醫患的關系,更不能是上下級之間的關系,而應當是一種平等的關系,朋友的關系。干預者要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讓學生在心理上認同自己。只有這樣,被干預者才能主動配合,不會產生抗拒心理。
最后,要具備專業的資質。心理工作相比其他工作而言,更具有專業化要求,因為這是心理上的碰撞,靈魂間的交流。因此,干預者必須具備相應的資質,擁有心理咨詢證書或者參加過類似的專業培訓。如果沒有相關方面的專業知識,那么很有可能會把需要進行心理干預的對象引向一個更加錯誤的方向。
參考文獻
[1]王明旭.大學生自殺與干預[M].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
[2]史輝.高校大學生自殺的心理分析及心理危機干預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