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東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理想的人格具有崇高的價值,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滲透力。教師的人格修養是由其理想信念、學識水平、知識能力、個性情趣、品德修養等綜合素質熔鑄而成,是吸引學生的主要源泉。
那么每一位教師如何完善自己,塑造高尚人格,讓自己的人格修養在教育實踐中散發光芒呢?
一、教師要修其身,鍛造高尚人格
為了學生的人格健康發展,教師必須先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要照亮別人,自己心里要有陽光和火種。
首先,一個品德高尚的教師應該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熱愛教育、獻身教育、終生學習的精神,要不斷提高個人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要將自己的生命融于人類和民族的發展進程,不斷磨煉意志。
其次,教師要具有修身意識,正人者必先正己。教師要處處嚴于律己,要有言行一致的人格風范,教師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能夠做到。以求真、至善、達美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事事為人師表,做學生的良師益友。要以積極向上的處事態度,豁達樂觀的胸懷,高尚的理想情操,崇高的敬業精神,堅強的意志品格,良好的心理素質去感染學生、教化學生,時刻意識到自己的言行對學生的心靈震撼。
二、教師要加強科學文化修養,培養創造能力
教師要提升專業素養。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是一個教師在課堂上人格魅力的最直接呈現,也是引領學生學習知識的最直接因素。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過:“學生可以原諒教師的嚴厲、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諒他們的不學無術,如果教師不能完整地掌握自己的專業,就不能成為一個好老師”。因此,教師不僅要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專業學科理論知識,還要學習歷史、地理、時事政治等課外知識,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視野,增強理論深度,提高業務水平,樹立終生學習的自覺性,要密切關注現代科學的發展變化,善于吸收和利用新知識拓寬教學內容,應用現代媒體技術融入到課堂教學,將科學理論與教育實踐結合起來,在實踐中摸索、總結教育的規律與教育的藝術,提升人生品味。
三、教師要真切的關愛學生,理解并尊重學生
關愛學生,就要尊重信任學生,既要嚴格要求,又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幫助學生樹立自尊、自信,教會學生自愛與愛人。
教師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情感的滲透和激勵,既做學習上的嚴師,又做生活中的益友,行動上接近學生,心理上貼近學生,教學上就有了更大的吸引力和說服力,使學生有心里話愿和你說,敢和你說,做好學生的“人生顧問”。如果老師成為了學生的對立面,產生了情感抵觸,道理講的再多,學生也可能是充耳不聞。因此,教師在課余時間盡可能多地和學生接觸,經常到學生宿舍轉一轉,找學生聊一聊,和學生一塊兒玩一玩,了解學生在生活上學習上的困難,并給予及時的指導和幫助。
尊重學生還應體現在公平對待學生上,教師待人接物要出于公心,對待成績好的學生不偏愛,對待成績差的學生能積極鼓勵。這樣,才能用無聲的行動代替有聲的命令,學生才會信服,在他們的心目中教師的形象才是可親可敬的,教師的魅力才能激勵學生。
四、教師要突破傳統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水平
傳統教育把教師當作傳授書本知識的工具,教師按照教學大綱、教學參考資料的要求備課,按照教材的內容照本宣科,毫無新意。新的教育要求沖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實現由主動向被動轉變。教師應當根據自身對教材的理解和具體教學活動的特點,使教學目標具體化,從而將將抽象的教學目標落到實處。即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準備和實施教學過程加進自己的主觀改造,內化成自身的素質,并根據學生的基礎和差異靈活地進行處理,允許學生對已有的結論和標準答案提出質疑,從而在師生的相互思想碰撞中產生新的結論。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魅力還體現在語言表達能力上,語言準確生動,清楚明白,表達得體,使學生愿聽并能引起共鳴,此時的語言就具有感染力和說服力。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同樣是學富五車、滿腹經綸的教師,有的在課堂上旁征博引、深入淺出、循循善誘,課堂氣氛生動活潑,師生之間產生良好的互動;有的卻詞不達意,課堂氣氛單調,學生紛紛逃課。因而,“學會說話”也成為教師塑造人格魅力的重要內容。
五、教師要強化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質
心理健康是教師素質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師整體素質提高和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的基礎與保障。教師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從容面對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困難和挫折。教育工作是復雜的,對于每一位教師來說,不可能一帆風順,難免會遇到挫折和失敗,這就需要具備成熟的理智感,正確的挫折觀,積極的自我暗示,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以及合理地情緒排泄方式,一個情緒不穩定的教師容易擾亂學生的情緒,心理不健康的教師只會源源不斷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全的學生,教師心理健康是培養學生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
因此我們要學會給自己減壓,方法很多,具體方法有:一是意識調節法。即作為一名教師必須認定教育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時刻想到為人師表應具有的心理修養,自覺駕御自己的情緒情感。二是“宣泄法”。這是一種適當渠道把胸中的郁悶釋放出來的方法。如“阿Q”式的精神自慰法;通過體育鍛煉、瑜伽、旅游、聽音樂等活動的合理宣泄法;轉換思維方式,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的認識調適方法。第三,建立良好人際關系。心理學家早就指出,人類的心理適應就是對人際關系的適應,具有良好人際關系的個人心理健康水平愈高,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就愈強,在社會生活中也就愈成功。因此教師要學會與人交際,善于與人交際,將自己和諧地融于社會之中。成功的教師往往是樂于和學生及他人交往,尤其是善于與學生打交道的教師。第四,磨礪意志,塑造性格是教師心理調節的基本方法。教師的工作特點是周期長,見效慢。教師若沒有堅韌的意志和優良的性格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教師的意志品質和性格還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意志品質和性格的形成。因此,要求教師應該自覺地磨礪意志,矯正不良性格,達到教師必須具備的心理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