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中日醫院中西醫結合心內科主任醫師 杜金行 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生 高毅潔 圖片提供/劉 帥
雷公藤為衛矛科植物雷公藤的干燥根或根的木質部,又名“斷腸草”。中醫認為,其性寒,味苦、澀,有大毒,入肝、腎經,具有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殺蟲止血等功效。鑒于雷公藤有毒,在入湯劑時用量應控制在10.0~15.0克(因其根中毒性成分較大,故帶根皮者減量),文火煎1~2小時以減輕毒性;研粉服用時用量為1.5~4.5克;外用適量。內臟有器質性病變及白細胞減少的患者應慎服,孕婦當禁用。盡管雷公藤有明確的毒性,但作為治療風濕頑痹的“要藥”已有長達700多年的歷史。雷公藤常用于風寒濕痹、頑癬、麻風、疔瘡腫毒、皮膚瘙癢等病的治療,尤其對于關節紅腫熱痛、腫脹難消、晨僵、功能受限甚至關節變形者,單用內服或外敷,均能起到改善功能活動、減輕疼痛的作用。

雷公藤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雷公藤具有抗炎、抗腫瘤、抗凝、改善微循環、免疫調節及抗生育等作用,是我國首先研究的具有抗炎免疫調節作用的中草藥,故有 “中草藥免疫抑制劑”之稱。目前從雷公藤草藥中已成功提取精制而成的一種脂溶性混合物雷公藤多苷,作為有效成分被制成多種中成藥制劑, 如雷公藤片、雷公藤多苷、雷公藤三萜片,對治療自身免疫等難治性疾病如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過敏性紫癜、慢性腎炎、腎病等,具有突出而穩定的療效。其療效可與目前治療同類疾病的化學藥物相媲美,且幾乎沒有可以完全替代的類似中藥。
隨著臨床上雷公藤的廣泛應用,其毒副作用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已有相關報道顯示,雷公藤是近半個世紀以來發生中毒事件最多的中草藥之一,現代研究進一步證實其有效成分如生物堿、二萜類等,既是有效成分又是有毒成分,在臨床上可產生毒性反應,引起單個或多個系統或臟器(主要是血液系統、肝臟、腎臟、生殖系統)的器質性損害和嚴重的功能障礙。其常見的不良反應可表現有消化道反應,如惡心、上腹部不適或輕度疼痛、胃納減少、腹瀉;也可見頭暈、心跳加速、流淚、口干、咽痛、口腔黏膜糜爛以致出血、皮膚瘙癢、皮疹、色素沉著、月經不調,白細胞下降等副作用;如應用不當,可發生中毒甚至死亡。所以在使用各種雷公藤制劑包括煎劑時,必須有醫師的指導,并定期檢測血常規及肝、腎功能等,若出現異常指標或惡心、嘔吐、腹痛等不適癥狀,應及時停藥并就醫診治。
絡石藤為夾竹桃科植物絡石的干燥帶葉藤莖,味苦,性微寒,歸心、肝、腎經,具有祛風通絡、涼血消腫的功效,主治風濕熱痹、筋脈拘攣、腰膝酸痛、癰腫、跌打損傷等病癥。現代藥理學研究認為,絡石藤具有抗炎、鎮痛、抗氧化、抗疲勞、降血脂及抑制異常免疫等作用,故臨床廣泛用于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進一步藥理研究發現,從絡石藤中分離出的多種木質素、黃酮類化合物具有顯著的抗癌、防癌作用,有望成為預防癌癥的有效藥物。

絡石藤

忍冬藤
忍冬藤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藤莖,其干燥花蕾即為老百姓廣為熟知的金銀花。《本草綱目》中提到:“忍冬,莖、葉及花,功用皆同。”說明忍冬藤、葉及金銀花均可入藥,三者藥性基本相同,皆性寒,味辛、甘,歸肺、心、胃經,為透邪解毒之良藥。通過現代研究也證明,忍冬藤與金銀花具有相近的化學成分和藥理活性,但實際兩者在功用主治上還是有所側重的。古人認為,花性輕揚,力量甚單薄,不如藤葉之氣味厚重,尤在散結消腫、通經活絡方面,花遠不及藤。故中醫認為,忍冬藤具有更好的清熱解毒、疏風通絡的功效,既是“治風除脹解痢逐尸”之良藥,又為“消腫散毒、治瘡”之良劑。臨床上,內服多用于溫病發熱、熱毒血痢、癰腫瘡瘍、風濕熱痹、關節紅腫熱痛等癥的治療;局部外用于癤、瘡、癰、腫、蟲蛇咬傷、無名腫痛,以及風濕、類風濕、跌打損傷等。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忍冬藤主要成分如有機酸類、揮發油類、黃酮類、三萜類等,對鏈球菌、葡萄球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等具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并且對流行性腮腺炎、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猩紅熱以及傳染性肝炎的治療效果尤為顯著。因忍冬藤的藥源遠比金銀花豐富,采集更為容易,并且在清熱解毒等功用上不亞于金銀花,故一些中成藥如銀柴顆粒等,均用忍冬藤代替金銀花。(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