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曉 誼 圖片提供/壹 圖

糖尿病高危人群如何預防糖尿病
文/中日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 洪 靖
您可能已經注意到了,我們身邊的親朋好友中不乏糖尿病患者,您是否也擔心自己或者家人未來也會患上糖尿病?目前全球有4.25億糖尿病患者,也就是說每11名成年人中就有1名糖尿病患者。而中國的情況更為嚴重,2010年流行病學資料顯示,我國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為11.6%,糖尿病前期為50.1%。這個數字實在是太驚人了!那么怎么做才能預防糖尿病的發生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聊聊糖尿病高危人群的話題。
糖尿病高危人群又稱糖尿病易感人群,主要包括以下人群。
1.40歲以上中老年人。
2.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是指空腹血糖和(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2小時血糖升高,但沒有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即空腹血糖受損、糖耐量低減或兩者并存3種情況。具體地說,糖尿病前期是指患者血糖水平介于糖尿病和正常水平之間,即空腹血糖110~125 mg/dL(6.0~6.9 mmol/L),餐后2小時血糖 140~199 mg/dL(7.8~11.0 mmol/L)。
3.超重或肥胖者。
4.久坐不動者。
5.有糖尿病家族史。
6.有巨大兒(出生體重4kg)生產史,妊娠期血糖高的婦女。
7.高血壓和(或)血脂異常的患者。
也就是說,隨著年齡增長、體重增加,糖尿病發病的機會就增多了。
已故中日友好醫院內分泌科創始人潘孝仁教授在20多年前因對國人糖尿病危害的擔憂,率先開展大慶糖尿病預防研究。這一研究在糖尿病預防領域轟動全世界,隨后被多國學者效仿。大慶研究發現,90%以上的糖耐量低減人群會轉為糖尿病。這給國家、社會、家庭和患者本人帶來非常沉重的負擔。糖尿病最終走向心腦血管疾病、腎功能衰竭、失明和截肢甚至危及生命。糖尿病危害大,因此要早發現、早干預,不要等到出現糖尿病并發癥才治療,那時糖尿病就無法逆轉了。所以要高度關注糖尿病高危人群。
如果屬于糖尿病高危人群也不必太緊張,好消息是70%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可以通過改善生活方式得到預防。事實證明,只要在生活方式上采取簡單易行的措施,就能有效預防或延緩2型糖尿病的發生。大慶研究顯示,在糖耐量低減人群中,生活方式干預不僅能夠長期預防糖尿病,而且可以減少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降低死亡率。可見,這是最經濟有效的干預方法之一。
糖尿病預防比治療更重要。糖尿病是可以預防的,越早預防越好。
預防糖尿病從孕婦抓起。有研究發現,成年后的健康狀況與胎兒期和嬰幼兒期的營養攝入密切相關。嬰幼兒早期攝入合理、均衡的飲食,有助于降低其成年后患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風險。也就是說生命早期1000天(即妊娠期和出生后兩年)是對一生健康最重要的時期。可見,預防糖尿病應該首先從孕婦抓起。孕婦孕前要規律生活,保持理想的體重;孕早期切忌營養過度,保持營養均衡,適度運動,以預防妊娠糖尿病。孕婦在懷孕期間應進行血糖監測,及早發現高危和異常信號,并及時采取相應處理。
預防糖尿病從孩子抓起。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會受益終身。有數據表明,70%的成人過早死亡可能歸因于青少年時期養成的不良行為習慣。預防糖尿病從孩子抓起,仍然是飲食和運動這兩個關鍵點。兒童和青少年從小要注意保持適宜的體重,既不要成為“小胖墩”,也不要是“黃豆芽”。兒童和青少年要養成一日三餐的良好膳食習慣,多吃蔬菜、奶類和水果,少吃高鹽、高糖和加工零食,如含糖飲料、冰淇淋、薯片等等。家長要帶孩子多運動,如騎自行車、慢跑、跳繩、游泳等等,讓運動成為習慣和愛好;不要久坐不動,宅在家里。“管住嘴,邁開腿”,從小就為健康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對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早期采取有效干預措施有望阻止糖尿病的發生,否則很有可能轉為糖尿病。
1學習糖尿病相關的防治知識。一般來說,長期形成的生活習慣是很難在短期內被完全糾正的。得知血糖異常后,有的患者特別擔憂,情緒低落,非常緊張,不敢吃東西,運動量過大;有的患者滿不在乎,吃東西不注意,也不參加運動;還有的患者四處尋醫問藥……其實,這類人群一方面需要高度重視,主動學習糖尿病相關知識,主動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另一方面也可以請專業人員進行健康教育、飲食運動指導,并需要嚴格隨訪和監督。
2生活方式干預。不健康的飲食和久坐的生活習慣會導致肥胖和糖尿病的發生,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飲食,肥胖或超重者每日飲食中的總熱量減少400~500卡路里,飽和脂肪酸攝入控制在總脂肪酸攝入的30%以下;有規律地進行適量的運動,可將運動量增加到250~300分鐘/周,以減輕體重,或使體重減少5%~10%。體重正常范圍可根據體重指數(BMI=體重/身高2)分為正常體重(BMI18.5~23.9)、超重(BMI24~27.9)、肥胖(BMI 28)。另外,戒煙限酒、心理平衡,也可降低發生糖尿病的風險。
3降糖藥干預。臨床工作中糖尿病高危人群的依從性并不十分理想,相當一部分患者生活方式干預的效果可能較差。因此,對單純生活方式干預困難者,可考慮藥物干預。對于強化生活方式干預半年以上血糖仍不達標者,或者高血糖進展,年輕、經濟條件較好、有高的健康需求及醫療條件者,可考慮使用藥物。糖尿病前期患者,特別是那些重度肥胖(體重指數BMI>35)、年齡小于60歲和有妊娠糖尿病史的婦女,可以考慮使用二甲雙胍等藥物來預防2型糖尿病。
4監測。開始生活方式干預后,需要定期監測血糖變化情況,建議每年至少到醫院做1次血糖檢測和(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一旦發現有糖耐量受損或空腹血糖受損,應及早進行干預。若已進行藥物干預,也需要定期檢測血糖。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除了關注血糖,定期檢測體重、血壓、血脂等心血管危險因素同樣重要甚至更為重要。
總之,生活方式干預是最重要、最安全、最經濟有效的預防措施,這是基礎,是首選。對于生活方式干預的依從性較差,可考慮藥物干預。必須強調,還應對血糖以外的其他心血管危險因素進行管理。因為每個人健康條件、健康要求、經濟條件及醫療條件等因素不一樣,可以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選擇干預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