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商者,相仁之道也,兩利之道也。”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中美經濟互補性遠大于競爭性。中美經貿合作空間巨大。但是,面對一個發展道路不同、綜合實力不斷提升,與之差距逐步縮小甚至部分領域有所超越的新時代的中國,美國顯然需要較長時間適應、磨合與接受。特朗普政府自上臺以來就一改以往的經濟和外交政策,奉行“美國優先”原則,試圖遏止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改變貿易合作,扭轉貿易逆差。而隨著中期選舉的臨近,特朗普出于政治目的,不斷對中國挑起貿易糾紛。進入2018年以來,美國政府先后利用美國貿易法案中的201條款(保障措施)、232條款(國家安全)和301條款(不公平貿易行為)對中國產品實施進口限制與保護。6月15日,美國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的340億美元商品正式實施加征25%的懲罰性關稅。7月11日,美國再度公布了對華2000億美元商品征稅10%的清單。對此中方強硬反擊,也采取了對等報復措施。中美貿易戰由此爆發。
中美兩國作為世界上兩個最大的貿易國、最大的經濟體,兩國的經貿關系不僅會影響國內的經濟發展,也會對世界經濟發展產生重要的作用。對于中美貿易關系的未來走向,社會各界眾說紛紜。一些觀點認為兩國會走向全面沖突,一些認為貿易戰的后果會對中國的經濟增長造成不可承受的影響。事實上,當前中美經貿關系遠非零和博弈,在很大程度上是深度交融、相互依賴的。在全球經濟體制下,中美兩國經濟之間通過國際貿易、國際投資、人員交往和人力資本互通等重要渠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雖然從總量上看,中美貿易順差仍在逐步擴大,美國仍然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貿易戰無疑將對中國對外貿易乃至整體經濟產生較大影響,但是當前中國對美貿易依存度較之以前已經有了顯著下降,隨著中國貿易對象分散化和與其他貿易對象的貿易量不斷攀升,對美貿易的決定性作用正在減弱。因此,此次貿易戰,中美經貿關系會經力量的調整,但不會出現顛覆性的變化。美方所謂強硬、施壓的做法對中方沒有作用,也無益于問題的解決,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更不符合時代的潮流。
習近平主席同美國總統特朗普舉行中美元首北京會晤時提出倡議,“中美關系正處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方愿同美方一道,相互尊重、互利互惠,聚焦合作、管控分歧,給兩國人民帶來更多獲得感,給地區及世界人民帶來更多獲得感。”但是,如果中美在貿易等局部領域的沖突不可避免,中國需要以底線思維分析兩國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從理性出發推演最壞的情況,以此為基礎制定精準、有效、理性的應對策略。我國應積極與美國開展貿易談判,避免中美貿易摩擦進一步加劇;尋找美國經濟發展的痛點,爭取做談判的主導者。與此同時,我國還要堅定不移地發展科技技術,掌握核心技術,因為這不僅有利于我國經濟的發展,也有利于我國擺脫對其他國家的依賴,提高國際地位和話語權。
改革開放的四十年的成就證明,中國的改革開放之路是成功的。中國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國際影響與日俱增。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與趕超,在未來一段時期,中美經貿關系的演變將呈現一些新的特點。我們應該把握兩國經貿關系的新特點、新趨勢,爭取以合作共贏為基調,有效管理兩國經貿關系。本期“中美經貿關系的未來”專題策劃,我們約請各方專家從中美經貿沖突發生的深層原因、博弈機制、應對戰略等方面展開深入探討,敬請期待。
——《學術前沿》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