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曉芬
摘 要: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公婆吹”嗩吶具有悠久的歷史,本文重點考察“公婆吹”嗩吶的歷史文化生態及特征,探討其體現出的客家儀式音樂的功能,明確了傳承與發展“公婆吹”嗩吶的具體途徑。
關鍵詞:客家“公婆吹” 歷史文化生態 客家儀式音樂
客家“公婆吹”,即嗩吶,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流行于江西的于都、寧都、瑞金、石城、會昌等縣市及福建的長汀、寧化等客家人聚居地,是一種獨特的原生態客家民間吹奏樂器。“公婆吹”樂器主要由兩支嗩吶組成,一短一長,短者為“公吹”,音色鏗鏘嘹亮,高亢粗獷;長者為“婆吹”,音色渾厚低沉,委婉柔和。2008年6月,客家“公婆吹”被確定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因而,深入研究客家“公婆吹”的歷史文化生態及特征,探討其體現出的客家儀式音樂的功能,對于進一步繼承和發展客家“公婆吹”具有重要意義。
一、“公婆吹”嗩吶的歷史文化生態及特征
嗩吶,俗稱“傻喇子”、“喇叭”、“蘇爾奈”等。嗩吶最初流傳于波斯、阿拉伯一帶。大約在西晉時期(公元265-316年),嗩吶由波斯、阿拉伯國家傳入中國。在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第38窟的伎樂壁畫中,就保存有吹奏嗩吶形象{1}。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攻陷洛陽,俘虜了晉朝皇帝,西晉滅亡。為躲避戰亂,大批王公貴族、普通民眾被迫從中原遷移到長江中下游,再往贛、閩、粵遷徙,逐漸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客家族群——客家人。他們把中原文化帶到當地,并與當地土著人共同生活,創造了客家文化,而“公婆吹”嗩吶更是客家音樂文化中的一朵奇異之花。
首先,客家“公婆吹”嗩吶流傳的歷史比較悠久。據《于都縣志》記載:早在一千多年前,嗩吶就在民間流傳,“鼓手舉于道路,往來人家,夏閑不歇”{2}。直到今天,于都人一直都稱嗩吶為“鼓手”,實為“吹鼓手音樂”。而嗩吶被官方正式認可,是在明朝,“明太祖二十六年,頒大成樂器于天下,各洲、縣如式制造”{3},于都崇圣祠祭祀的“部頒樂器”有“大鼓一,楹鼓一……琴六并幾,瑟三,有架,笙六,龍笛六、鳳簫二、塤二等”{4},28項共315件。其中“龍笛”便是嗩吶。可見,嗩吶在民間的流傳,要遠遠早于朝廷頒布的“樂器于天下”先。然而,客家人為何把嗩吶叫成“公婆”呢?關于客家“公婆吹”命名的來歷,還要一個美麗的傳說——“秤砣牯的故事”:
據傳,唐朝末年,皇宮內有一對戀人,男的叫秤砣牯,是宮里負責吹打樂的“吹手”;女的叫翠婉兒,是宮內的“舞伎”。他們為追求幸福愛情,歷經過千辛萬苦,逃出皇宮。然而,當倆人到達虔州(今贛州)十八灘頭時,忽遇狂風,船翻落水。倆人被救后,前往水府廟謝神,發現水府廟主持也會吹嗩吶。于是,倆人便拿起嗩吶就吹。兩支嗩吶,一長一短,或高亢激昂,或纏綿柔婉,演奏的異曲同工,美妙絕倫,宛如天籟之音!究其緣由,原來秤陀牯的嗩吶哨片是用蘆葦草做的,天心是銅制的,串子是用質地堅硬的黃楊木制成的,嗩吶口是銅質的;而主持的嗩吶哨片是用水竹子做的,天心是用小黃竹制成的,串子是用是較疏松的油桐樹,嗩吶口是陶瓷的。兩支質地不同的嗩吶,吹出的旋律合拍,配合精妙。后來,秤砣牯和翠婉兒按當地的風俗儀式補辦了婚禮,乘花轎,坐大簸;并請來水府廟主持和秤砣牯的弟弟合奏吹嗩吶。于是人們就把婚禮那天吹的嗩吶調叫作“公婆吹”,又名“大小鬧”。至此,嗩吶“公婆吹”就這樣代代相傳{5}。
從留存的民間傳說來看,客家“公婆吹”嗩吶一方面體現了客家人南遷的歷史,另一方面也體現出中原樂器與當地樂器的融合。而以“公婆”命名,并不是因為樂器本身的象征,而是由該樂器所演奏出的曲調來命名。因“公婆吹”是為配合舉行婚禮而演奏,是儀式和音樂的配合,而婚禮是形成合法夫妻的重要儀式,因而從儀式音樂角度看,以“公婆”來命名儀式中演奏的曲調,是具有合理性。
其次,客家“公婆吹”嗩吶在近千年的流傳中,越來越來受到客家鄉民的喜歡。民間的嫁娶、慶壽、喪葬、廟會、喬遷等大事,客家鄉民都會請“公婆吹”樂手吹上一番。當地也流傳說:“七寸吹打拿在手,五音六律里邊有。婚喪嫁娶沒有我,冇聲冇息蠻難過。”{6}在這里,“七吹”代指“公婆吹”;此詩形象地表達出客家人對“公婆吹”的喜愛之情,成為廣大客家鄉民所喜聞樂見的樂器。客家“公婆吹”風格獨特,“高低音協同演奏,旋律曲調,或激昂優美,或婉轉粗獷,或渾厚雄壯,表現力強,富有穿透力,能渲染出各種不同的氣氛”{7}。然而,客家“公婆吹”在流傳的過程中,也不斷地博采眾長,逐步走向成熟定型。具體特征表現在:
第一,汲取客家民間地方戲曲曲調及客家山歌的養分。
客家“公婆吹”的音樂曲調繁多。據調查,客家“公婆吹”曲調有280多個{8}。這些曲調自成體系,獨具風格,如《公婆調》、《鷓鴣梅》、《趙山坡》、《乾調》、《五尺調》、《乾調》、《中調》、《辭朝》、《滿身調》、《大龍對》、《高調》、《尺字調》、《七五三二一》、《斑鳩調》、《拜將臺》等。但同時,客家“公婆吹”不僅汲取了客家民間地方戲曲的曲調,也吸收了當地的客家山歌的曲調。如《本調》、《將軍令》使用了贛南采茶戲曲調,富有濃厚的田園山野風味;《正工調》、《反合調》使用了花燈戲曲調,富有濃厚的民間燈彩風味;《四季調》、《繡荷包》則是由客家山歌改編而成,富有濃厚的鄉土氣息。這些曲調來自地方戲曲或山歌,或活潑明快,或高亢渾厚、或優美抒情、或粗獷熱烈,具有與客家“公婆吹”嗩吶相同的風格特點,因而能夠很好地用“公婆吹”進行演奏。
第二,配合不同樂器進行演奏,豐富其音樂性。
客家“公婆吹”嗩吶是主要是以一長一短兩支嗩吶為主要樂器進行吹奏的,兩者配合默契,交相輝映。但有時也會加上鈸、鑼、鼓、梆子等樂器加以配合,進行吹打,以襯托氣氛,渲染情緒,豐富其音樂性。在配合吹打時,“公婆吹”一般與音量較輕的小鈸、小鑼、扁鼓等樂器配合使用。在合奏的過程中,不會出現大段的純打擊樂,也沒有大鑼、大鼓般的緊張熱烈地敲打,基本上用的是同一種打法,俗稱“叮(小鈸)當(小鑼)冬(扁鼓)”。這些打擊樂配器,只作為“公婆吹”的背景出現,或與“公婆吹”的旋律節奏同步,或從始至終只用一個固定的音型按節拍敲擊,不僅不會對“公婆吹”造成喧賓奪主,反而使得吹奏時的音樂效果更加豐富多彩。
第三,演奏技巧豐富多樣,表現力強。
客家“公婆吹”嗩吶在吹奏上也是非常考究的,有齊奏、對奏、吹打并重,甚至還有多達數百多支嗩吶合奏等形式。吹奏人員根據吹打節奏的所需時間的長短,或坐著吹、或站著吹、或邊走邊吹,形式多樣,輕便靈活,不受時間、場地等因素的限制。他們在吹奏時,注重“鼓板分明、粗細結合、高昂悠揚、音響協調”{9},表現力豐富。同時演奏技法多樣,“有單吐、花舌、指花、氣頂音及滑音、抹音、墊音,還有舌沖音、 氣沖音、氣滑音、反雙吐和反彈舌等”{10}。樂曲處理時,多采取或加花、或借字、或減字、或變換調式等技巧,使音樂達到節奏的多層次變化,豐富和提高了“公婆吹”的表現力,從而產生了非常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聽覺沖擊力。
第四,適用于客家宗族祭祀婚喪節慶等民間風俗活動。
客家“公婆吹”嗩吶適用范圍廣,運用較為普遍。凡是客家民間傳統的宗族祭祀、婚喪節慶、開張剪彩、喬遷新居等場合,客家“公婆吹”都占據著不可或缺的地位,都可以見到它的身影。并且在各種各樣的民間風俗活動中,客家“公婆吹”用樂也十分講究,伴隨始終。其用樂有喜調和悲調之分。遇到紅好事時用輕快歡樂的喜調,或激昂嘹亮,或飽滿圓潤;遇到白好事時用深沉低吟的悲調,或哀婉幽怨,或纏綿低沉,充分發揮出客家“公婆吹”在民俗、民風、民情中的重要的社會功能作用。
二、從“公婆吹”嗩吶看客家儀式音樂的功能
客家人深受中原傳統文化的影響,極其注重民間傳統禮儀風俗。特別是在婚喪嫁娶、宗族祭祀等各種民俗活動中,總少不了吹打鑼鼓伴隨,離不開音樂的烘托,客家“公婆吹”嗩吶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音樂之一。因而,客家“公婆吹”與客家風俗民情緊密相連,也就成為客家儀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來說,“公婆吹”嗩吶的客家儀式音樂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文化記憶功能。
“公婆吹”嗩吶植根于客家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其體現出的客家儀式音樂不僅具有鮮明的文化特征,也蘊含了豐富的客家文化信息,發揮著文化記憶的功用,服務于各種民間民俗禮儀活動。這種集體的文化烙印實實在在地鐫刻在所有客家鄉民的記憶深處。如在婚嫁喜事中,客家“公婆吹”在娶親路上邊走邊吹,象征著夫妻情深、天長地久;在拜堂時,客家“公婆吹”中“公吹”與“婆吹”成雙成對的相互配合,又有新婚夫妻夫唱婦隨、百年好合、白頭偕老的美好祝福之意。在喪葬白事中,客家“公婆吹”嗩吶既能營造出肅穆莊重的氛圍,同時,又能為前來吊唁的親朋好友提供精神慰籍,撫慰那些失去親人的創傷心靈。同時,客家“公婆吹”嗩吶的各種曲調也都形成了固定的使用場合。如速度較快、歡快活潑的《斑鴻調》、《牡丹調》、《打鞋底》、《三句板》、《將軍下馬》、《下山虎》、《百鳳朝陽》、《問茶名》等,常用于迎客接福,烘托喜慶氣氛。又如像速度適中、結構規整的《風入松》等曲調,也常常被運用于獻祭儀式,烘托莊重典雅氣氛。客家“公婆吹”嗩吶蘊含的文化信息,傳遞出沉積在客家鄉民心中最深處的“記憶”,而正是這種一代一代相傳的記憶,使得不同的客家族群能夠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巨大的群體記憶文化圈。
第二,審美娛樂功能。
自古以來,人類生活中離不開音樂,它不僅能抒發情感、陶冶情操,而且也能給人們帶來精神上的愉悅和享受。在客家“公婆吹”嗩吶中,歡快明亮的《公婆調》,諧趣娛樂的《采茶調》,不僅符合客家老百姓的心理需求,表達出無盡的喜悅之情,而且還會在奏響的剎那間,成為客家鄉民的焦點,帶給人們心理情感中那份持久的歸屬感。同時,客家“公婆吹”嗩吶還深深地融入到客家人生活的每個角落。在勞作后的放松娛樂、多樣化的民俗活動、農閑時的業余生活中,客家“公婆吹”嗩吶都起著主導運用,其音樂依實而吹、直面喜怒哀樂、善于情感傾訴的特點,能夠激起客家鄉民內心深處的共鳴,從而使人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熏陶,感官上獲得了愉悅,心理上獲得了滿足,實現了在放松娛樂中追求音樂藝術。
第三,社會凝聚功能。
新時期以來,客家“公婆吹”嗩吶越來越多的用在婚喪嫁娶、祭祀壽慶、參軍入伍、喬遷新居等各種禮儀民俗活動中。這些禮儀民俗活動與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而客家“公婆吹”音樂在凝聚家族、社區、鄰里等方面,還具有重要的社會凝聚力意義。如婚喪嫁娶、祭祀壽慶等禮儀民俗活動中,參加者多是以父系或母系家族親戚為主,這有利于形成以血緣或姻親為紐帶的家族凝聚力;在逢年過節,做道場,趕廟會等禮儀民俗活動中,參加者多是社區成員,這有利于促成社區成員之間產生風雨同舟、同甘共苦的社會整體意識,在相互慶祝或共同祭祀中形成團結的社區凝聚力;在喬遷新居、參軍入伍等禮儀民俗活動中,參加者多是鄉里鄉親,這有利于促使鄰里之間互幫互助,在禮尚往來中形成遠親不如近鄰的濃濃鄉情,增強了鄰里凝聚力。這些社會凝聚力是在經年累月的一系禮儀民俗活動中形成的,而以客家“公婆吹”嗩吶為代表的客家儀式音樂在禮儀民俗活動產生家族、社區、鄰里等社會凝聚力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客家“公婆吹”嗩吶無所不在,既是各種禮儀民俗活動的背景,又是這些禮儀民俗活動本身的內容;另一方面客家“公婆吹”嗩吶通過所依附的不同的禮儀民俗活動,擴大了禮儀民俗活動的范圍,強化了禮儀民俗活動的程式化、公式化,并且深入到參加禮儀民俗活動者的內心深處,從而使參加者聽到儀式音樂,就會自然而然地想到禮儀民俗活動的內容,不自覺地增強了群體內部的社會凝聚力。
三、“公婆吹”嗩吶的傳承與發展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客家“公婆吹”嗩吶既面臨著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各種挑戰。如何在“互聯網+”時代傳承和發展客家“公婆吹”,也逐漸引起學界的普遍關注和高度重視,成為當前學界探討的重要課題。筆者以為,在“互聯網+”時代,要實現客家“公婆吹”嗩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政府組織引導,全民共同參與。
客家“公婆吹”嗩吶是客家鄉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而,必須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11}的原則,在各級政府的組織領導下,建立專門的客家“公婆吹”嗩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統一協調“公婆吹”嗩吶的保護工作。各級政府既要出臺相應的法規或條例,明確保護與扶持政策,真正使客家“公婆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有法律依據和政策保障;也要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納入財政預算、增加投入,合理使用,切實做到專款專用;同時還要盡可能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在大中專院校及中小學普及客家“公婆吹”非遺教育,舉辦客家“公婆吹”師資培訓,培養他們對客家“公婆吹”的興趣,把優秀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傳承給青少年一代,形成全民共同參與客家“公婆吹”保護工程建設的局面,激發全社會的保護意識,培育全民的文化自覺傳承行為。
第二,利用新媒體優勢,打造虛擬博物館。
作為來源于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客家“公婆吹”嗩吶長期服務于客家鄉親。因而客家鄉親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主體。因此要提高客家鄉親對非遺保護的意識,充分發動客家鄉親的積極性。可以充分利用傳統媒體(報刊、廣播、電視)、文化下鄉、社區廣場文化活動、節慶文化活動等方式,組織開展“公婆吹”嗩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宣傳、展示及交流等活動,“普及保護知識,培養保護意識,努力在全社會形成共識,營造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12}。同時還要發揮新媒體優勢,采用多種手段,積極打造客家“公婆吹”嗩吶網站、移動互聯網、微博、微信公眾號及相關APP等新媒體平臺,加大對客家“公婆吹”嗩吶的介紹及宣傳。如通過在不同的新媒體上對客家“公婆吹”嗩吶的歷史、名家、絕技、專題、動態等綜合信息進行介紹,以及錄制客家“公婆吹”嗩吶傳承人的教學視頻等,把客家“公婆吹”嗩吶全面地展現給受眾,讓人們全面深入地認識、了解傳統文化,改變了以往傳統媒體片面、僵化及“填鴨式”的傳播缺陷,讓感興趣的人真正喜歡上客家“公婆吹”嗩吶,激發對傳承和保護客家“公婆吹”嗩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和熱情。同時利用信息技術、存儲技術、掃描技術等先進數字化技術保護和傳承客家“公婆吹”嗩吶,并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和網絡技術建立客家“公婆吹”嗩吶實體文物的三維數據庫,開發多媒體虛擬場景,將客家“公婆吹”嗩吶演奏技藝、制作技藝等用三維動畫的形式展示出來,打造客家“公婆吹”嗩吶非遺虛擬博物館。
第三,保護傳承人,以開發促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主要是靠傳承人“口授身傳”,才得以代代相傳的。其中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由于歷史悠久,世代相傳久遠,再加上外來文化和商業化的沖擊,客家“公婆吹”嗩吶也面臨著傳承人嚴重流失或斷代的危險,所以對于客家“公婆吹”嗩吶傳承人的保護和培養就顯得至關重要。首先要加強對客家“公婆吹”嗩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政府要提供優惠條件和政策,給予相應的待遇,提高傳承人的社會地位和榮譽感。其次要鼓勵客家“公婆吹”嗩吶傳承人收徒授藝,采取傳幫帶的方法, 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接班人,緩解由于傳承人老齡化可能導致的傳承斷代威脅。第三,要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去學習和從事客家“公婆吹”,并把它作為自己的職業, 從而提高客家“公婆吹”年輕傳承人的比例,使遺產保護更加職業化。同時,還要推進創新體系建設,拓展客家“公婆吹”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空間,以開發促保護。如要加強以客家“公婆吹”為品牌的文化、娛樂和旅游產業化發展,打造客家風情文化園,形成以客家“公婆吹”嗩吶為龍頭,客家山歌、客家采茶戲、于都古文為依托的綜合性文化產業;同時可以將客家“公婆吹”嗩吶納入到各項賽事或慶典活動中來,發展客家“公婆吹”娛樂產業,引進投資商對客家“公婆吹”的服飾、道具、傳承人等進行冠名,創造客家“公婆吹”娛樂產業收入;還可結合贛南紅色革命旅游基地,打造客家“公婆吹”特色旅游觀光產業,成立“公婆吹”旅游觀光表演團隊,將贛南紅色旅游和客家“公婆吹”旅游產業結合,打造客家“公婆吹”旅游文化鏈條。
總之,作為客家民間藝術的珍貴遺產,客家“公婆吹”嗩吶千百年來始終扎根于客家民間的沃土中。廣大客家鄉民對客家“公婆吹”嗩吶的喜愛,并沒有因時代不斷發展變遷而消退,反而是愈加的珍惜和愛護。客家“公婆吹”也因其獨特的藝術價值成為民間藝術的奇葩,值得學界好好深入研究。
注釋:
{1}劉東升.中國音樂史圖鑒(修訂版)[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78.
{2}{3}{4}顏壽芝.于都縣志[M].光緒29年補刻本.
{5}劉光沛.“公婆吹”傳說[M].根據劉松柏,譚費生敘述,有改編.載于何小蘭主編《于都嗩吶公婆吹》.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
{6}于文.嗩吶聲聲客家情[N].贛南日報,2013-3-22(8).
{7}楊魯平,溫桂生. 贛南于都客家嗩吶音樂的傳承與發展[J].藝海.2009(3).
{8}蔣燮.贛南民間嗩吶公婆吹[J].蘭臺世界,2015(12).
{9}陳小平.于都客家嗩吶藝術之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9.
{10}{11}于都縣文化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于都嗩吶“公婆吹”[N].贛南日報,2015-11-2(6).
{1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5〕18號)[Z],2005-3-26.
注:本文系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客家傳統儀式豐順“埔寨火龍”音聲研究》,立項編號:GD15YYS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