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闡述了傳統漆藝與當代漆藝術之間的差異,并就當代漆藝術中的漆畫、立體漆藝如何拓展新的表現空間進行探索。
關鍵詞:漆畫 立體漆藝 表現空間
漆藝術以時間來劃分,可分為傳統與當代兩個部分,傳統漆藝很古老,當代漆藝術很年輕,二者雖同為中國的漆藝術,但關聯不似想像中那么密切。傳統漆藝歷幾千年的發展,且多依附于實用品,當代漆藝術以漆畫為代表,開始于二十世紀中期,并催生出側重藝術趣味和觀賞性的立體漆藝。
完全將傳統漆藝與當代漆藝術割裂開是不現實的,但將當代漆藝術完全視為中國傳統漆藝的延續也不客觀,當代漆藝術無論在工藝技法、造型形式、創作觀念、作品功能、材料選擇上,大多并未取法古人。其中最為基礎的工藝技法,有許多是從日本、越南輾轉而來。
傳統漆藝在中國的發展總體是呈衰落態勢的,傳統漆工藝屬手工藝范疇,這是一個視工藝技法為生命的領域,其傳承方式決定了該行業一旦產生斷層,工藝技法基本無法恢復原貌,這也是手工藝的特點之一,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事實上諸多傳統漆工藝在很早以前已失傳。傳統漆藝發展的頹勢,也反映在傳統漆工藝理論著作上,南唐的漆工藝專著——朱遵度《漆經》——佚失,明黃成《髹飾錄》也在中國失而復得。“明清至今,日本漆藝從產業規模到制造工藝,紋飾技法,對歐美的影響均逐步超過中國?!眥1}自明代而后,中國漆器中有相當一部分紋飾技法來自東鄰日本。傳統漆藝在中國最終實際是趨于式微的,其中原因不排除受到陶瓷業的發展及硬木家具應用的沖擊,但大漆工藝自身發展是否也存在問題,如寫意性差、刻板匠氣、表現力欠缺。大漆漸趨被國人疏遠,其根本原因是值得今人正視和深思的。
當今中國漆藝術之所以得以一定程度的復興,主要是20世紀中期以來漆畫發展及現代材料藝術帶動的結果,目前在中國從事漆藝術活動最具有學術活力的創作隊伍,大多為高校教師及其培養出的人材,而這些人中,絕大部分是漆畫專業出身,所以說漆藝術在當代中國的發展,并不是靠摹古,很大程度上是另辟蹊徑,至少可以看作是由漆畫引領,大漆和化學漆并用,并通過博采各種繪畫表現形式開拓而來。
如果將傳統漆藝視為一種藝術門類,實則屬于實用工藝美術,而非純藝術。面對當今漆藝術已從傳統實用藝術中逐漸脫離出來,趨向純藝術發展,這就對傳統漆工藝的繼承和推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綜合材料已廣泛進入藝術表現領域,審美多樣性空前豐富的現狀。漆藝術若不突破在工藝上的因循守舊,以及光鮮、溫潤、華美的傳統審美觀念,所面臨的藝術空間是十分有限的。傳統漆工藝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積淀,實際在材料應用上自成體系,當漆藝術在當代的應用功能發生改變時,這個傳統體系也需要與時俱進地作出調整,使漆藝術獲得新的表現空間。
漆畫,其表現形式應該是多樣的,但漆畫的現實情況仍是裝飾性獨盛,這很大程度上是傳統漆工藝發展的歷史慣性導致,《髹飾錄》:“凡工人之作為器物,猶天地之造化。所以有圣者有神者,皆以功以法,故良工利其器。然而利器如器時,美材如五行。四時行、五行全而物生焉。四善合、五采備而工巧成焉?!眥2}文中黃成遵循的仍是材美工巧的傳統手工藝審美理念,此書亦被漆畫創作者奉作經典。但其審美標準針對的只是實用器物,若將之用于純藝術范疇的漆畫,則與藝術多樣性的宗旨格格不入,當今漆畫作品審美單一和少有內涵深刻的作品出現,已成為漆畫面貌之弊。
西方后現代藝術的表現媒材是十分豐富的,大量新材料的介入是其突出表現形式,這其中不乏許多運用不同材料的抽象表現形式,客現上是對現代繪畫中以架上畫為主要表現形式的補充,也被視為后抽象作品。由于漆畫在對待新材料融入的保守心態,加之對后抽象作品內涵認識的不足,致使西方后抽象風潮對中國漆畫的影響微乎其微。以國人最擅長的寫意畫為例,漆畫難有上乘寫意作品產生。雖然業內有畫家嘗試以類似窯變或潑墨技法探索發掘漆的寫意性,但仍無法達至像國畫那樣的自由境界。
就形式來看,西方在寫實、抽象、材料,中國在寫意領域,均創立了難以超越的高峰。縱觀中國漆畫在二十世紀中期以來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在這些方面并沒有突出建樹,對新材料的應用也是畏首畏尾。
繪畫最基本的問題就是成熟的工藝和技法,而這也正是漆畫面臨的最大問題,反映為自身工藝的局限性,特別是大漆的“透明漆不透明”,呈深棕色,“白色不白”,呈肉色和棕色的混合色相,很難想像以這兩種顏色作調合劑,能夠獲得理想的色彩表現,這是任何一個成熟的畫種不應發生的問題{3}。漆的這種局限遂導致漆畫界兩種局面的出現,其一,開拓性地將人造漆作為基本表現材料引入,因為優質的人造漆已很好地解決了大漆的這兩個基本難題,由此畫面的表現空間得到大幅度提升。其二,固守大漆為基本材料,結果是漆畫面貌仍徘徊在黑、紅、金的格調中。
解決大漆自身表現力的局限問題,在漆的選擇上引入人造漆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畢竟漆畫不叫“大漆畫”,況且作品注重的是藝術水準的高低而非用材,優質人造漆的益處突出表現在:1.透明度好,清澈如水,宜用作調合漆或罩漆。2.可與油性顏料兼融,豐富了漆的用色,彌補大漆色相種類單一的不足。3.增加肌理表現形式{4}。
漆藝術近十余年在中國呈現出的復興態勢,主要反映在美術院校漆藝術專業或課程的設立,這其中主要的學術支撐,是來自20世紀中期發展至今形成的漆藝術創作隊伍,需要看到的是,這支隊伍之所以能發展壯大,人造漆的應用對整個行業學術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立體漆藝,在傳統漆藝中主要表現為實用器具,由于傳統手工藝不斷地受到機器化大生產的擠壓。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以制造實用器物為主的傳統手工藝行業,大多從過去的手工制造轉而被工業設計及其制造業所取代。這就迫使傳統手工藝逐漸放棄原先的思維模式,從設計制造便于重復生產的實用品,轉而向工業化生產難以取代的藝術品轉變,這也是所有工業化國家傳統手工藝行業共同遭遇的問題。由此,制造注重藝術性、不可重復的產品,成為手工藝行業新的理念,這也是現代手工藝區別于傳統手工藝的根本所在。
傳統手工藝和現代手工藝的根本區別不是指發生時間上的先后,而是制作理念的不同,前者重實用性、強調工藝,后者重藝術性、強調不可重復的個性。漆藝、陶藝等傳統手工藝行業無不如此,并且這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規制現代手工藝的發展方向,否則手工藝行業終將被工業設計制造業所取代。
現代手工藝理念下的立體漆藝,實際已與雕塑沒有了本質的差別,所不同的是仍需堅持對“漆”的恪守,包括漆塑形工藝和漆材料(圖1)。在立體漆藝領域仍存在一些誤區,主要體現在對傳統塑型工藝的偏狹理解和開拓性不足兩個方面?!皧A纻工藝”是目前使用最多的立體漆藝成形工藝,因該工藝中有“纻”字出現,導致很多人在材料選擇時非麻布不用,這實際是個誤區,在中國最先出現的是麻布和絲織品,且麻布造價相對低廉,于是較早廣泛地應用于漆器和佛像的制造。而“夾纻”之名的由來,最早見于唐法琳《辯正論》中描述的東晉戴逵所造佛像。宋元之后,用麻布制漆胎就少見記載。繼麻布以后,棉織品、紙及絲織品因循“夾纻工藝”的方法,陸續進入了立體漆藝的制胎領域{5}。以麻布制胎與上述其它制胎材料比較來看,并無明顯優點,反而存在缺陷,如在模型上裱麻布,結構損耗較大。夾纻工藝在古代也是有發展的,其中的“纻”就被其它材料不斷地調換著,出現夾棉、夾紙、夾絲等。
此外,在塑形制胎的方法上,也不能墨守陳規,傳統立體漆藝的形體塑造,或稱制胎,有脫胎和不脫胎兩大類,二者通常需先期制作模型,并在模型上以夾纻工藝裱敷織品,刮灰制胎,然后依據具體要求,或脫去模型,或保留模型為胎,這是借助模型的間接成型方法(圖2),優點是適用于理性雕鑿的層層推進,缺點是難有寫意過程中的偶然性。
目前立體漆藝塑形工藝,仍多為借助模型的間接成型法。筆者在創作過程中獲得了無需借助模型的塑形方法,或稱直接成型法,該立體漆藝塑型工藝在筆者的教學應用中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圖3)。其特點相較于間接成型法,作品的形態更具偶然性,寫意性,是對間接成型法的一種補充。此外,直接成型法亦可與間接成型工藝結合,用來表現一些單純以間接成型或直接成型難以勝任的特殊形體結構。
無論是漆畫或立體漆藝,均需在思想觀念和具體工藝上有所創新,以適應新的歷史條件下人們的不同需求,唯有如此,漆藝術才有可能擺脫發展上的頹勢。
注釋:
{1}王琥.漆藝概要[M].江蘇美術出版社,1999.
{2}王世襄.髹飾錄解說[M].文物出版社,1983.
{3}古人其實早已知道將透明大漆用作調合劑存在的局限,遂以桐油來彌補大漆的不足,以油代漆作為調合劑,其實也是不得已的選擇,用此法調出的油色不及漆色牢固,特別是白色易脫落。
{4}大漆制作一些稍厚的肌理,會遇到漆表層已干,而內層長時間無法干透的問題,使用聚酯漆即可避免。
{5}高震.漆工藝夾纻制胎中的柔性材料成型法[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