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艷紅
摘 要:徐渭作為晚明時期的畫壇巨匠,其創作成就迄今尤為我們所認可。他是大寫意水墨畫的開創者,也因此而聲名遠揚。他留下了許多存世作品,這些作品也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有關徐渭在繪畫創作方面的信息,從而更有助于對其水墨寫意畫進行多方面的審美解讀。本文試圖通過對徐渭在當時政治社會狀態下的生活境遇對其繪畫創作的影響,探討其在水墨寫意畫方面的審美價值。
關鍵詞:徐渭 水墨寫意畫 審美解讀
生活在晚明時期的徐渭,以其坎坷的人生經歷融于其繪畫藝術中,仕途的不順并沒有讓他失去生活的信心。他將心中的壓抑、困惑、矛盾等復雜的情感展現在繪畫藝術創作中,形成獨特的繪畫風格,由他開創的大寫意水墨畫,有著豐富的思想內涵,成為中國畫史上的重要人物。
一、時代與命運的悲歌
明朝后期相對于在政治經濟體制上都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前期,明朝是以朱元璋為首的農民起義建立起來的漢族政權,統治者以寬恕和重典相結合的政策,保持政治、經濟以及文化各方面的發展,使得百姓相對安居樂業;而到了明朝后期,封建領導層荒廢朝政,導致社會危機四起,社會矛盾日益激烈,而此時的社會性質已經不同于傳統儒家禮教下的生活,帶有較強的世俗化和商業化的傾向,而這些變化對于文學藝術的創作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藝術家們在各種矛盾碰撞的條件下產生了許多新的思維方式、人生價值觀念以及新的藝術主張,并敢于大膽地向腐朽的思想沖擊,于是重視人們的主觀思想和個性解放的藝術創作觀念逐步形成。
徐渭于正德十六年出生,這一年于國于家都是大動蕩的一年。武宗朱厚照在江蘇駕崩,留下了一個荒廢的王朝;其父徐鏓又在他出生3個月后離開了人世。徐渭伴隨著家事與國事的大變故,開始了他的一生艱難跋涉。
徐渭童年由其父妻室苗夫人悉心照料,總算人生有一個平穩的起步。苗夫人為其延師,悉心栽培,望他有朝一日能夠重振家業。天資聰穎的徐渭在先生的教導下,6歲便能識文斷字;8歲即可即興寫詩。14歲開始學琴......可謂兼善多能,可塑之才也!徐渭早期接觸到的許多優秀的啟蒙老師,如沈煉、謝時臣等,為他在通向仕途的道路上鋪上了墊腳石,同時也使其日后在思想上較為復雜,但總體而言視野上有很大的開闊。然而人生的不幸終究無法抵制,在徐渭十歲那年,家中又遭遇一次大變故,長兄經商虧損,直至破產,無奈之下,苗夫人遣散了家中所有家丁,甚至包括徐渭的親生母親。生離死別的痛苦在他幼小的心中留下了烙印!
青年時期的徐渭深知要想實現宏圖大業,為徐家光宗耀祖,就要通過科舉考試以謀得一官半職,然而他雖然從8歲開始就參加科舉考試,之后每逢三年一考,沒有落下一場,卻屢試屢黜,而其文學才情,已漸為人知。就這樣,徐渭在官場科舉名利追逐中奔走了四十余年。
到了晚年,徐渭決定返回家鄉,于是開始把注意力放在文學藝術創作方面,此后的徐渭便將自己的人生遭遇、內心的情感通過文學作品和藝術創作等形式展現出來。如今從其大寫意水墨畫中,仍可聯想到他在晚明社會中的諸多不幸遭遇。
二、水墨寫意畫中的審美之韻
“徐渭的水墨大寫意,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座里程碑”。{1}青藤作畫,運用獨特的用筆,以及大膽的用墨技巧和巧妙的構圖,呈現出與中國傳統寫意畫的不同韻味,以展現出中國水墨寫意畫的內在形式之美。
在徐渭的繪畫作品中,從筆墨和構圖這兩個表層來看,他深知“墨以筆為筋骨,筆以墨為精彩,筆用來立形體,墨用來分明暗,筆墨二者互為表里、相互依存,構成了中國畫最富魅力的形式美因素”{2}。這也是品評中國畫的基本要素之一。將筆墨作為表現中國畫的語言手段,也是在長期的中國畫發展過程中累積起來的豐富經驗,換句話說,也就是在某些特定的繪畫題材中,所運用的筆墨技巧已經被程式化,這種程式化一旦形成,往往會遮蔽了畫家的表現手法,而不能夠表達真實的內心情感。如以邊景昭、朱佐等為代表的宮廷畫家不斷描繪古人大作為樂事的題材,而不去開拓新的創新題材,這樣千篇一律的繪畫只會令創作者厭煩,令欣賞者越發覺得無趣。可以說,中晚明時期的“程式化”藝術創作已經嚴重阻礙了中國畫前進的步伐。
徐渭在當時的繪畫創作氛圍中,敢于推陳出新,在用筆上,以草書入畫,強化了以書法入畫的藝術實踐;在用墨方面,能夠大膽地用潑墨揮灑,從而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筆墨語言。在徐渭的創作作品中,最能體現其筆墨韻味的是《墨葡萄圖軸》,從畫面中可以看出,徐渭將用筆和用墨自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葡萄多以濕潤的墨色表現其旺盛的生命力;而葡萄的藤蔓以線條的形式表現得蒼勁有力,多處可看出是以枯濕結合的用筆,表現出似零非亂的枝條與葉脈,使得整幅畫看起來渾然天成。
對于一幅成功的大寫意水墨作品來講,更重要的是內在的形式語言之美。關于藝術創作的形式語言,歌德曾說:題材人人看得見,內容意義經過努力可以把握,而形式對大多數人是一個秘密。在徐渭早期的繪畫創作中,其畫風主要受到了吳門畫派的影響,大部分作品都是“折枝花”構圖形式的花卉果蔬題材。而當他的繪畫到達成熟期之后,在構圖、選題、畫幅形式方面都不在拘泥于某一特定的方面,常常在作畫時信手拈來,隨性而作,在畫面布局上有時還敢于大膽地運用到前人不敢或者不屑使用的構圖方式,在他的跋文、印章等各方面的關系處理得當之后,總會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從畫面中也能夠讓人感受到音樂般的韻律美。拿《墨葡萄圖軸》這幅作品來說,其內在的形式韻律之美,使整幅畫不再是靜止的繪畫藝術。畫面中,一根古藤用草書般的筆墨形式迅疾而就,古藤以傾斜的形式,打破了畫面平穩的構圖,從而巧妙地阻止了畫面向左下方傾斜的勢頭,這樣的構圖方式在前人繪畫作品中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藤上的葉子沒有程式的勾勒出經脈,畫紙上凌亂飛舞的藤條,就像作者那郁結難解的心境,表現出憤世嫉俗、狂妄不羈的對現實社會的不平之氣。在大寫意花鳥畫中,如果想要表現出多變化的面貌,免于一般花鳥畫的俗氣,那么在經營位置方面就需要合理安排,確保部分與部分之間,整體與部分之間的妥善關系,這些都主要來自于畫家本身的心理和情感因素,才能創作出抒發性靈的藝術作品。從徐渭的藝術作品中,我們看到了他在運墨、用筆、構圖等方面的表現形式之美,然而無論是用筆運墨上的和諧,還是構圖上的空間層次感,都熔鑄了他的“生命形式”之美。
三、繪畫創作心理探析
大部分研究者在研究徐渭的藝術創作作品時,往往只停留在其狂放不羈、隨性而作的表層去探析,而這并不能完全說明徐渭繪畫創作風格的具體成因,我們更應該透過表面看實質,即探視其本身的內在氣質,從而才能對其繪畫藝術做出準確的探究。
法國著名理論家和史學家丹納在《藝術哲學》一書中談到:要了解藝術家的趣味和才能,要了解他為什么在繪畫或戲劇中選擇某個部門,為什么特別喜愛某種典型,某種色彩,表現某種情感,就應當到群眾的思想感情和風俗習慣中去探求。{3}徐渭的出生地是浙江紹興,在晚明時期當屬吳越地帶,這里人文氣息濃厚,也是眾多文人學者的聚集地。這樣優越的地理環境,使徐渭能夠便捷地接觸到藝術圈。他第一次接觸到繪畫藝術,是在嘉靖二十二年,徐渭與時人在紹興成立了“越中十子”社,也因此結實了尤擅繪畫的陳鶴,后來徐渭的大寫意水墨畫也受到了陳鶴花卉畫的頗多啟示。到了嘉靖二十五年,徐渭受朋友邀請來到了吳中地區(今蘇州),在這里,他有機會見識了吳門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的繪畫藝術,并在徐渭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見,優越的地理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尤為重要,正是能夠在吳越一帶接觸到文學藝術的氣息,才更有利于徐渭對繪畫藝術的接觸,這也為他以后的創作鋪下了墊腳石。
談到徐渭的出身,前面提到,極其不幸,可謂一生坎坷,家庭境遇,人生仕途通通如此。父親在他剛出生不久便離開人世,童年只得由苗宜人關照成長,并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夠入仕,光耀門楣。十歲那年,他的長兄徐淮經商虧所,導致破產,苗宜人便遣散所有家丁,包括他的生母。這樣的事情一發生,徐渭對又愛又敬的苗宜人,不免多了一份痛恨之情。然而養育之恩也不敢忘卻,只能將這些又愛又恨的壓制于心底,這樣長期的積壓終將造成徐渭在性感與情感方面多了幾分狂躁與偏激。這樣的內心積郁,我們從他的藝術作品中經常可見。
狷狂的個性對于一個普通人來講,是一種消極的生活狀態,而對于一位畫家來講,卻是可以擺脫物質世界,尋求內心深處的創作源流。
徐渭的瘋狂個性不僅來自于其坎坷的人生經歷,更多的是他狂放、躁動的自我性格。同時人對他的評論,認為他“嵚崎歷落,于州縣一席,實不相宜”(鄭方坤);“喜事”,“不與有錢人面作計”,“施于有政,有所不足”(法坤宏);“恃才玩物,以是去官”(戴延年)。{4}他的人生,可以說步步受挫,大部分人在折磨與痛苦之下會選擇消沉、懈怠,然而徐渭卻能在這種特殊的情感狀態下迸發出無數的藝術創作作品,每一幅作品都承載著他的內心情感,宣泄著內心的糾結。徐渭是一個不甘于墮落,不愿被世界遺棄的人,他既渴求在濁世中獨樹一幟,又希圖自己能夠不與丑惡的現實同流合污。他用沖突的眼光看待自己,在自我與環境的沖突下,頑強的向世人展示著他的才華。
對于徐渭來說,人格上的癲狂并不是精神上的發瘋,這樣的癲狂蘊含著內心的反抗與叛逆意識。這就造成其繪畫風格呈現出怪異畸形的獨特風格。這種直抒胸臆、有感而發的藝術創作在明代前期的藝術創作中是不多見的,徐渭的繪畫藝術,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創作。在他的藝術創作實踐中,成功地汲取了前人畫家的寫意畫法之長處,同時又摒棄了前人藝術創作中一些“程式化”的東西,既能夠筆法自然的在紙上揮灑自如,又表達了抒寫主觀感受,融以真情的創作思想,進而表現出水墨寫意技法更加純熟精練,主觀感情展露的淋漓盡致的新風貌。徐渭的藝術成就代表著一個時代性的覺醒。從他的藝術作品中,可以感知到他的心境,融入了自身的主觀感受,即藝術創作從之前的“無我之境”轉向了“有我之境”。
注釋:
{1}李祥林,李磬.中國書畫名家畫語圖解.徐渭[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7.
{2}廖國偉.水墨丹青里的藝術世界與文化意蘊:中國古代繪畫及其明清文人畫研究[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6:97.
{3}【法】丹納,傅雷譯.藝術哲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7.
{4}徐建融.元明清繪畫研究十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136.
參考文獻:
[1]廖國偉.水墨丹青里的藝術世界與文化意蘊[M].人民日報出版社,2016.
[2]徐建融.元明清繪畫研究十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3]丹納.藝術哲學[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4]李祥林,李磬.中國書畫名家畫語圖解.徐渭[M],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