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洪赫
摘 要:男中音在歌曲訓練過程中隨著歌唱器官的不斷調節,發聲時會出現一些問題,例如,共鳴運用中的誤區、聲部在選擇上的誤區等,而這些問題必然會影響到演唱者的發生效果。本文從美聲唱法及男中音的基礎概念出發,分析男中音歌唱訓練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男中音 歌唱訓練 共鳴運用誤區 聲部選擇誤區
一、美聲唱法以及男中音的具體概念
美聲唱法是一種特殊的演唱風格,發源于意大利,講究不同聲部要保持相對獨立的關系。在對演唱者進行訓練的過程中,通過科學的訓練能夠對其氣息、音色進行改變,該唱法的顯著特色就在于不同聲部、演唱風格二者的彼此呼應。美聲唱法在文藝復興時期獲得了快速的發展,在這一時期形成了許多曲目、創作歌劇,風格非常獨特,使音樂演唱史更加多彩。同其它演唱風格相對比而言,美聲唱法對演唱者氣息、嗓音及咬字等都有特殊的要求,而且在訓練美聲演唱者時,都會結合身體特點制定出針對性較強的訓練方案,使其可以靈活的運用聲線,充分體現出美聲唱法的風格和特色。結合我國美聲唱法的發展狀況來看,早在青年運動時期正式引入了美聲唱法,對國內音樂藝術的發展影響很大。在一定程度上,木土音樂演唱風格在國內美聲唱法中也有一定的體現,在社會和時代發展的過程中,美聲唱法的風格、藝術水平都發生了改變,處于不斷完善和發展的過程。以美聲唱法的男中音為例,能夠看出在開展演唱訓練的過程中,將我國傳統音樂藝術特點同男中音訓練方式、語高特征進行了充分的整合,并融匯了我國聲樂學派的優點。美聲唱法的演唱者所呈現的效果同該唱法的表現風格特色、形式等都具有一定的聯系,在各個發展階段內,美聲演唱強調的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包括歌唱的聲音、技巧運用及內容等,然而從本質上看,最核心的要點都是必須做到內心感情、聲音的融合,使演唱能夠流露出真實的情感,體現出所蘊含的藝術性。針對男中音的美聲演唱開展分析時,要注重對其演唱風格的訓練,確保訓練方式的科學性、針對性,做到內心、訓練知識二者的完美融合,從而將最具藝術性的聲樂作品呈現出來。
眾多學者均針對美聲音樂的合唱聲部進行分析,聲樂藝術能夠將演唱者的情感、情緒表達出來,同時還揭示了一種追求精神藝術的思想,也表達了敬畏、崇拜大自然的感情。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發展,音樂也朝著更加科學化的方向完善,這就逐步形成了聲部劃分。音色存在高低之分,在合唱過程中會體現的非常明顯,基于合唱聲部的角度進行研究,能夠使聲部劃分更加規范化。就演唱特點而言,男生部自然聲區即為男中音,這種演唱形式具有抒情性的特征,可以呈現出一種磁性之美,憑借渾厚的音色、多變的音區,使男中音演唱者能夠擁有多樣化的演唱空間。由于美聲唱法中的男中音具有多種不同的特征,因此單一的聲部劃分無法將演唱者的靈活多變性呈現出來,因此基于完善后的聲部劃分,偏高男中音、偏低男中音是男中音的兩大類型,根據個人的具體音色對男中音的抒情、戲劇等特性進行區分,在聲部劃分界定范圍內均可以找到男中音的差異化表現方式。結合男中音演唱者的實際要求,針對其開展科學訓練時,也要靈活調整內容、方式,從而在各類聲樂作品中運用一個聲部即可。
二、男中音歌唱訓練共鳴運用的問題
針對美聲唱法中的男中音訓練而言,在運用共鳴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如下問題:首先是演唱者過于關注胸腔共鳴,沒有意識到高位頭腔、頭聲的共鳴,導致聲音缺乏色彩,無法影響聽眾;其次為演唱者的中低聲區、高聲區二者的位置不相同。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應確保胸腔共鳴具有豐富的特點,這樣才能夠使聲音更加渾厚、豐滿,由于胸前共鳴多應用于低聲區的演唱,所以應確保共鳴的合理運用。不能過度的運用胸腔共鳴,否則會導致聲音出現僵硬和沉悶的問題,聲音也就不夠圓潤、靈活,還會對情感的流露造成干擾。與其它聲部相同,男中音的頭聲要保持高位,靈活運用混合共鳴,使演唱聲音更加渾厚、輕巧,也更具震撼力。
對中聲區進行演唱的過程中,表演者可以發現口腔中前部為關鍵的共鳴位置,應使聲音位置固定不變,在音區不斷向上發展的過程中,需要輕抬會咽,聲音自上口蓋前方向轉至上后方,從而產生頭腔共鳴,演唱者要充分打開喉腔、鼻咽腔及鼻腔。高位頭聲要求演唱者舌根、下顎必須要相對松弛,于面部前上方使聲音出現震響。對于中聲區及其向下發展的演唱,不僅要形成頭腔共鳴,同時還要對胸腔共鳴比例進行進一步的調控,在聲音通道內發聲,實現發聲位置的一致性。男中音演唱者還要對其它共鳴腔進行有效運用,凸顯聲音圓滑、飽滿的特點。
三、男中音聲部在選擇上存在的誤區分析
低于男高音,但是高于男低音的聲部即為男中音聲部,人們針對男中音存在一定的誤區,普遍感覺男中音聲部的技術含量較低,無法體現出其它兩大聲部的低沉或高亢的特點。其實并不然,男中音聲部雖然比較小,然而與男高音、男低音聲部相比,在音色、聲部特點方面也保持一致。鑒于上述音色特征,才導致男中音聲部在選擇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問題。
開展聲樂教學工作的過程中,經常要求學習男中音聲部,因為方式錯誤、先天因素的制約等緣由,部分男高音聲部無法將高音唱上去,所以才對男中音聲部進行選擇。另外,部分演唱者偏好男中音聲部,認為知名歌唱家的男中音非常好聽,然而又因為自身嗓音條件有限,不符合男中音聲部的演唱要求,所以會針對性的模仿、練習男中音聲部音色。再加上類似歌唱腔體、聲帶并不配套的客觀原因,形成了較多的假男中音的現象,這在聲樂崗位競爭、考試、網絡試聽及音樂會中非常普遍。也有一些美聲唱法的演唱者對自身聲部的選取存在錯誤,雖然努力過但也無濟于事,因此會喪失學習聲樂藝術的熱情。男中音聲部的選擇誤區當前已經成為發展男中音聲部的關鍵障礙之一。
眾所周知,演唱者唱音的高與否并非是對聲部進行劃分的依據,但結合演唱者的差異化音色能夠確定相對應的聲部,若擁有較好的嗓音條件,男中音聲部的高音能夠達到high C,借助正確的歌唱方式,能夠有效提高高音程度。然而達到high C的高音也不等同于歸屬于男高音聲部,一些演唱者雖然可以飆高音,卻是喊出來的,發出的聲音非常緊繃的感覺,演唱者喉頭上提的很明顯,漲得臉通紅,在聲帶上施加的壓力較大,長此以往會形成聲帶小結的狀況。男高音聲部聽上去非常高亢和明亮,但是男中音聲部在音色方面,呈現出滄桑感和嚴肅感。音色區分方面,男中音、男高音存在顯著的差異。因此在區分聲部時,需要借助音高和音域區別開來,演唱者也要對自身聲音本色有著全面的把握,運用音色對自身聲部進行區分。
要想發出動聽的聲音,必須要借助正確和自然的歌唱方式,借助氣息來支持發聲,帶動胸腔和頭腔的共鳴,在演唱自然規律的指導下體現出演唱者嗓音的個性。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演唱者不能過分對喉頭進行壓迫、擠卡,這樣雖然能夠發出雄厚、寬廣的音色及高音,通過這種方式進行訓練會對嗓子傷害較大,演唱過程非常不自然,也會使觀眾產生一種做作、壓抑的感覺,完全體會不到男中音的藝術美。
四、解決策略
1.中低聲區的訓練
演唱者能夠達到高聲區的關鍵在于中低音區訓練的科學性。在兼具寬廣音域、音色的情況下,才能夠體現出男中音的魅力,相對于男高音的高音區而言,男中音的高音區具有更大的難度。針對男中音的高音區而言,一方面要發出高音,同時也要呈現出男中音清亮及寬厚的音色,應基于中低音聲區對寬松的共鳴腔、氣息通道進行構建。優秀的演唱者不僅要扎實地掌握中低音區訓練方式,還要對自身能力進行不斷增強。在聲音大小上,中低音區與通常講話無太大差別,前者要做到全通道、深呼吸和高位置,但也要像講話一樣保持放松狀態。所以針對中低音進行訓練的過程中,要將通道在放松時全部打開,進行深度換氣,高位發聲,使聲音更加自然、流暢。
2.換聲區的訓練
鑒于中低音的特點 也可將其命名為自然聲區。都是只有借助訓練方式,才可以達到高聲區。演唱者在表演過程中 要實現中低音區、高聲區二者間的有效轉換,就要通過換聲區。若處理不恰當,會導致聲區之間形成卡,也就是換聲點。演唱者進行換聲時,需要出現換聲點,也要避免出現明顯聲區轉換的現象,否則會使聲區無法統一。訓練演唱者換聲區時,要借助a、e、i、o、u五個母音開展訓練,對各母音的聲位進行準確把握,逐漸習慣發聲,使發聲過程更加自然。也要關注演唱者橫膈膜、吼、舍和腔體間的協調性。演唱者應具備持久的耐心和毅力,做到能吃苦,經過腦力和體力的長期訓練后,即可構建出聲音概念
3.演唱時要正確打開喉嚨
在演唱高聲區的過程中,男中音喉頭位置必須恰當,并確保喉嚨已充分打開。通常進行演唱之前,男中音聲部要處在深呼吸的程度,且喉頭位置還要更低一層,這樣才能夠保持聲音的音色。馮葆富藝術醫學家曾針對男中音進行分析,并利用X射線開展了相關實驗,發現歌唱狀態下,男中音聲部喉頭處在第五、六頸椎間,借此結論能夠為實踐訓練和演唱提供指導意見。在打開喉嚨時,演唱者要保持一種倒吸氣的狀態,打開口腔后將上顎供起,將舌部向上抬起,構成腔體,使氣管同該腔體互通,確保氣息能夠順暢。在男中音聲部對高聲區進行演唱的過程中,必須要持續喉頭打開的狀態,使口咽腔形成擴張之感,就如同外彈的情況。在進行聲樂演唱時,尤其要注重演唱者不同器官的協調配合,彼此要構成統一的整體,歌唱過程中的喉頭位置不僅要低,喉嚨也要打開,也應對橫膈膜進行科學的利用,發揮其彈性作用,養成正確的呼吸方式及習慣,這對放低喉嚨也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劉冠宏.男中音聲部唱好高聲區的技巧[J].大舞臺,2012(12):60-61.
[2]杜獻.美聲唱法中男中音訓練與演唱的深度結合[J].大眾文藝,2015(21):151-152.
[3]楊進凱.男中音歌唱家里歐·努奇歌唱藝術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3.
[4]焦康平.淺析男中音如何才能唱好高聲區[J].大眾文藝(理論),2009(4):14.
[5]郭龍.歌劇中男中音角色的多樣性表現及實踐探究[D].西安音樂學院,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