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穎
摘 要:中國的民族歌劇在當代世界歌劇的發展中扮演著獨特的角色,特別是中國民族歌曲的發展,在自身特色的基礎上吸收了西方較多的音樂元素結合發展,形成了中國民族歌劇在整體上有著各種元素獨特的體現和韻味。中國民族歌劇在吸收西方歌劇發展的音樂元素中能夠很好地進行二次創作和吸收,這也讓中國民族歌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獨樹一幟的藝術魅力和藝術境界。
關鍵詞:中國民族歌劇 西方歌劇 音樂元素 對比分析
一、西方歌劇中的優勢音樂元素闡述
西方歌劇經過了百余年的發展,已經有了一套自身的理論體系和相應的外在的表達方式。而我國民族歌劇的建立和發展,也在其初期試圖從西方的歌劇發展中尋找相應的道路和方式。但是中國民族歌劇的建立和發展,首先要遵從自身民族的發展特點和方式。在西方歌劇中,其最為主要的特點就是其歌劇中的交響樂,交響樂貫穿于整個西方歌劇過程始終,西方歌劇中最主要的特點就在于整個交響樂對于歌劇的襯托和表現力。
西方歌劇中的整體音樂構造、音樂表達方式和整個題材呈現模式都是值得中國民族歌劇學習和借鑒的。在西方歌劇整體的表達方式中,其表達的整體模式是主要依靠音樂,演唱者的演唱方式和水平也是影響整個西方歌劇發展的關鍵。在西方歌劇中,除了音樂本身之外,演唱者演唱時所處的心情和整個歌劇故事情節發展的環境部分也是能夠影響西方歌劇表演整體水平的關鍵。音樂是一種非常具有個性化的藝術情感的表達方式,西方歌劇中的音樂能夠通過組織一定程度的音樂語言,再利用各種節奏和音符的組合方式,把歌劇故事中人物的情緒充分飽滿地表達出來。
二、中國歌劇中的優勢音樂元素敘述
1.吸收改編民歌音調
在中國民族歌劇中,最為明顯和外在的音樂元素就在于中國歌劇不斷的吸收和改編某些民歌音調,因為民歌通常是在勞動人民的勞動實踐中產生的,把民歌進行相應的音調的改編和歌曲樣式的改變,能夠讓中國歌劇在發展和展現的過程中,更加富有一定的民族特色。
中國歌劇同時作為世界歌劇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分支,利用吸收和改變民歌音調,也更加的凸顯了屬于中國歌劇發展的獨特魅力。這一點元素體現在比如我國歌劇《洪湖赤衛隊》中的主題歌《洪湖水,浪打浪》,就是根據我國湖北的民歌《襄河謠》和天門民歌《月望郎》進行改編而來的。
2.吸收戲曲音樂元素
除了吸收改編民歌音調之外,還包含了對傳統戲曲音樂元素的吸收,這一點具體體現在吸收了我國傳統戲曲中的念白、唱腔等等方面。特別是在戲曲念白方面,由于我國傳統戲曲的念白具有一定的敘述和動作的結合,因此,戲曲念白除了鋪墊一定的劇情之外,還常常需要承接相應的劇情中起、承、轉、合的陳述。例如在歌劇《從前有座山》中的念白里面,就非常具有中國傳統的戲曲特點,采用湖南湘劇詠白念誦,由男高音以湖南湘劇高腔詠白自由而神秘的念誦一段念白:“從前有座山,山上有棵樹,天上飛來金翅鳥,鳥兒變仙姑,仙姑坐灶上,猴子來打鼓,打得仙姑發了怒,猴子紅屁股……”
曲唱腔也是中國民族歌劇中所主要吸收和采納的地方,許多歌劇采用了戲曲中特有的一些唱腔手法如拖腔、甩腔、等。拖腔是戲曲唱腔中極富表現力的藝術形式之一,主要指為表現人物情緒的需要在唱詞唱完后旋律仍繼續進行的那部分拖長的音樂,篇幅有長有短,有的用于句中,有的用于句尾。
三、《圖蘭朵》中西方歌劇中優勢元素的交流與融合分析
歌劇《圖蘭朵》的故事主要來源于西方著名的故事出《一千零一夜》,其故事章節主要是出自于《王子卡拉富與中國公主》,故事情節也是這一段漫長冒險故事最為精彩和刺激的章節,在《圖蘭朵》中有許多中國元素的存在,筆者在此以《圖蘭朵》中的劇本元素和音樂本身來分析其中存在的中國元素。
1.劇本中的中國元素
在1920年以前,《圖蘭朵》已經成為歌劇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歌劇《圖蘭朵》在歌劇發展的歷史舞臺上有著不可撼動的歷史地位,特別在普契尼的作品之中,比,如《波西米亞人》、《托斯卡》《蝴蝶夫人》、《西部女郎》等等,都主要采用的是將地方色彩融入到真個歌劇的發展架構之中。同樣的,在歌劇《圖蘭朵》里,在整個故事章節的描繪之中,同樣也把中國的地方色彩融入到整個歌劇《圖蘭朵》的發展和表述當中。
在歌劇《圖蘭朵》的劇本中,充斥著許多的中國元素,主要表現在《圖蘭朵》的第一幕中,就出現了我國紫禁城的城墻和皇室內的場景,而在這一幕的歌詞中主要表現的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表達。同時,在歌劇《圖蘭朵》的第二幕表現中,許多人物都有著燒紙錢的動作,這些行為習慣也是非常符合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以及信仰中的各種習慣。歌劇中有三位大臣,扮演這些大臣的角色通過利用長短不一的音樂片段來展現整個中國士大夫在仕途中的不順,從而喚醒士大夫對于故鄉的思念,特別是從三位大臣的歌詞中也可以看出他們對于“讀圣賢書,所為何事”的無力感。
2.音樂中的中國元素
在西方歌劇中,占有主導地位的就是歌劇中的交響樂,交響樂貫穿于整個西方歌劇過程始終,西方歌劇中最主要的特點就在于整個交響樂對于歌劇的襯托和表現力。而在《圖蘭朵》歌劇中,有較為中國風的旋律,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茉莉花》。《茉莉花》這一旋律在《圖蘭朵》音樂劇中主要用來表達圖蘭朵的冷漠和高傲,特別是只用單純的音樂曲子來展現,更能夠表現出整個人物的心情和心緒,所以更加能夠展現冷酷的圖蘭朵。在《圖蘭多》中,這些旋律出現在圖蘭朵首次上場之前,特別是由于兒童合唱團音色的影響,更加能夠突顯出圖蘭朵這一人物形象在最初傳達給觀眾清純、高傲之印象。
在歌劇《圖蘭朵》中,每一段旋律都會伴隨著人物情緒和表情的變化有效的展現,特別是一段旋律的出現,既可能會成為襯托圖蘭朵的背景音樂,又可能會成為引導劇情向下一幕發展的導向音樂。
四、《星星之火》中西方歌劇優勢元素的交流、融合探究。
我國民族歌劇中的優秀代表,歌劇《星星之火》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首部大型民族歌劇,同時,也是第一部以抗日戰爭為題材的優秀的大型歌劇。在歌劇《星星之火》的唱段表演中,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和感情,比如著名的《穿過密密的青松林》、《火啊火》、《我是個窮苦的小姑娘》等唱段,特別是在《革命人永遠是年輕》的唱段中,充分體現了我國年輕的革命軍力量在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所體現出來了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傳唱至今,經久不衰,深深影響了我國不同年代的群眾。
我國著名的民族歌劇《星星之火》是由我國著名的作曲家,沈陽音樂學院首任院長李劫夫作曲,在整體劇本的編寫方面,主要是由著名的劇作家和導演侶鵬擔任。歌劇《星星之火》在1950年的哈爾濱開啟了第一次公演,截止在1964年的年末,歌劇《星星之火》的表演場次已經達到了400場,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也推動了我國歌劇的不斷發展。
為了能夠充分的讓歌劇《星星之火》在現代化的發展中可持續的傳承和發展,沈陽音樂學院于2015年對歌劇《星星之火》開始了全新的創作和編排。在采訪中了解到,為了使新版《星星之火》更加完美,在此次全新的編排過程中將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于此,特別是民間樂曲的運用更加的靈活和深刻。在歌劇《星星之火》的第四幕中,將原有的模式改為了清唱劇的表演模式,特別是在之前的以往演出的基礎上,對歌劇《星星之火》的整體劇本、音樂呈現方式進行了再度的修改和創作,能夠讓觀眾對于整個歌劇的宏觀場面的印象更為深刻,也能夠讓觀眾體會到我國在新時代發展之下的樂觀精神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歌劇《圖蘭朵》在整體上主要由24首不同的片段音樂所組成,近乎一半的音樂片段都是在原曲的基礎上進行改變或者再度創造來完成的。同時,歌劇《圖蘭朵》還在整體的舞美、燈光效果以及劇本的走向方面進行了相應嚴格的要求,特別是在演員的表演上,要求做到細致和精確。
中國的民族歌劇在當代世界歌劇的發展中扮演著獨特的角色,特別是中國民族歌曲的發展,在自身特色的基礎上吸收了西方較多的音樂元素結合發展,形成了中國民族歌劇在整體上有著各種元素的體現和韻味。《星星之火》是一部借鑒東北民間音樂元素、兼用板腔體音樂結構、部分加入西方歌劇處理方式的中國民族歌劇。一段時間以來,中國民族歌劇的旋律和唱腔比較缺乏,《星星之火》難能可貴的是,在東北音樂的曲調及字詞方面的結合完美,傳達出濃郁的地域音樂風格,給人耳目一新的感受。例如,第7首曲子中,母女兩人的小型唱段,富于音樂表現力,這樣的小段落,非常精彩。
此外,全劇以《革命人永遠是年輕》和其他音樂標簽元素作為主導動機。一些變奏手法,尤其是慢板抒情的變奏處理,令人印象深刻,也符合戲劇氛圍。正是由于作曲家在民間音樂方面的深厚積累,以及創作技術的巧妙使用,才成就了這部歌劇的成功。
結語
本文通過對西方歌劇中具有鮮明中國元素的歌劇《圖蘭朵》和我國新時代民族歌劇《星星之火》的比較研究與分析,中西方歌劇的互相滲透與影響,進而尋求我國歌劇藝術創作具有獨特風格的道路。我國歌劇對西方歌劇優秀元素的吸取成為歌劇發展行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同時對民族藝術的吸收促進了中國民族歌劇特色的形成,如何對西方歌劇優秀元素吸取的基礎上,創作發展富有中國特色、中國氣勢的中國民族歌劇,更應有很強的藝術魅力,能達到較高的藝術境界則顯得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 張誼婷.借鑒戲曲表演提升民族聲樂表演中的情、神、形[J].青年文學家, 2009(17).
[2] 胡士平.漫談中國民族歌劇[J].歌劇,2007(7).
[3] 萬和榮.中國民族歌劇產生的歷史成因[J]. 藝術百家,2007(2).
[4] 查汪宏,徐承躍.20世紀中國歌劇漫談[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6(4).
[5] 陳娜.白毛女——中國新歌劇的里程碑[J].科教文匯(下半月),2006(4).
[6] 朱曉娟.談中國歌劇的演唱藝術——從演唱《黨的女兒》選段《萬里春色滿家園》談起[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
[7] 盧愛華.論戲曲音樂板式變化體節奏思維形成的淵源及其成因[J]. 藝術百家,2006(2).
[8] 胡士平.贊歌劇新作《野火春風斗古城》[J]. 人民音樂,2005(12).
[9] 喬邦利.繼承不易創新更難——試析民族歌劇《黨的女兒》[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4(2).
[10] 彭曉玲,吳凡,黃鐘.戲曲板式結構與我國當代民族聲樂[J].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7(3).
[11] 謝柏梁.走向世界的中國戲劇——梅蘭芳及其比較戲劇實踐[J].戲劇藝術,1991(2).
注:本文系沈陽音樂學院院級科研項目,項目編號:2016KYL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