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
摘 要:中國民族歌劇的發展是從研究、模仿西方經典歌劇開始的,建國以后,在新的歷史發展形勢下,文藝工作者經過艱苦的探索,結合時代發展要求,將西方歌劇融入到中國音樂體系中來,并創作出了一系列經典的歌劇作品,這些作品極大地豐富了我國民族音樂藝術體系,并為后來的民族歌劇發展奠定了基礎,確定了方向。本文通過對中國民族歌劇聲樂作品的分析,對民族歌劇根據的藝術特點、演唱風格以及藝術處理方法進行探索,以期對新時期民族歌劇作品創作與表演有所助益。
關鍵詞:中國民族歌劇 聲樂作品 演唱風格 藝術處理
歌劇,顧名思義就是利用歌唱來表達戲劇發展情節的一種藝術表達方式,歌劇的綜合性很強,它融合了音樂、戲劇、文學、舞蹈、舞臺美術等多種藝術形式。民族音樂則是一個國家傳統音樂與歌劇的有效融合,即在歌劇中融入傳統音樂創作的內容進可以拉近歌劇與國民的心理距離,還有利于推動歌劇的本土化發展,中國民族歌劇的發展就體現這一特點。歌劇對于我國民族音樂體系來講,屬于“舶來品”,它是建立在對西方經典歌劇模仿與再創作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歌劇藝術形式。建國之后,中國民族歌劇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無論是在歌劇創作內容上,還是在舞臺表現上都呈現出了新的生機,一系列反映當時特殊的發展歷史的聲樂作品,如《白毛女》、《洪湖赤衛隊》、《小二黑結婚》、《劉三姐》、《江姐》等,與觀眾見面,并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從中國民族歌劇近百年的發展歷史中,我們看到了西方歌劇與中國時代發展的融合,并形成了新的音樂發展風格,因此,對中國民族歌劇聲樂作品以及演唱風格進行把握,對于新時期推動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
一、中國民族歌劇聲樂作品的藝術特點
1.曲折跌宕的戲劇情節
在歌劇表演中,歌唱是展現故事情節的一種藝術手段。歌劇的整個情節需要完整的故事體系支撐,如文學創作中的起、承、轉、折。歌劇表達中需要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豐滿的人物形象,只有這樣才能夠準確生動地為觀眾再現感人肺腑的故事。例如民族歌劇《江姐》就是閻肅先生根據小說《紅巖》創作而成,該作品的歷史背景是是在解放戰爭勝利的前夕,共產黨人江竹筠帶領戰士堅持都掙到最后一刻,最后應用犧牲的故事,整個故事在《紅梅贊》、《繡紅旗》、《看長江》等經典唱段中,一波三折,逐層推進,體現了老一輩共產黨人不畏困苦的堅強意志,以及等待新中國成立的拳拳愛國之心;再如歌劇《小二黑結婚》則是根據作家趙樹理的同名作品改變,整個故事通過對民兵隊長小二黑以及小琴的愛情故事的表現,抨擊以金旺為代表的地痞無賴對當時中國農村的控制,并結合小二黑和小芹的抗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農村帶來的新變化和新生機。
2.豐滿個性的人物塑造
人物是推動戲劇情節發展的關鍵所在,在舞臺藝術表現中,豐滿的人物形象對于準確地傳達藝術情感非常重要,觀眾在觀看中,可以通過對人物情感以及性格特點的理解來體會整個故事情節。在中國傳統歌劇聲樂作品創作中,豐滿、個性的人物隨處可見,再加上當時特殊的歷史背景,這些藝術人物甚至成為了一個時代的精神象征,例如在歌劇《江姐》中,作者利用主題曲《紅梅贊》以物喻人,將以江姐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者進行了生動、形象的刻畫,其中“紅巖上紅梅開,千里冰霜腳下踩,三九嚴寒何所懼,一片丹心向陽開向陽開”則是對江姐這一人物形象最準確的表述——不畏艱險、心懷希望。當然除了江姐之外,還有《白毛女》、《王貴與李香香》、《小二黑結婚》等一系列經典歌劇,這些故事中不僅正面人物個性十足,反面人物的塑造也很成功,深刻地表現體現了特定時代下某一類人的性格特點。
3.濃郁質樸的民族音樂
中國民族歌劇的發展不是對西方歌劇的照搬,而歌劇這種藝術形式在中國傳統音樂土壤中的一種“嫁接”,因此,文藝工作者在創作歌劇聲樂作品的過程中,不僅會根據我國民間流傳的故事以及經典的文學作品為創作原型,還會在音樂表達中加入傳統民族音樂,以增進歌劇與觀眾的情感距離。例如經典歌劇《白毛女》的故事原型是晉察冀邊區的一個傳說,因此,其在音樂創作中則更多地融入了河北、山西、陜西等地的民歌以及民間小調,在藝術表達中,創作者會根據故事場景的不同,利用河北民歌、山西民歌等,以體現人物在不同時期的情感變化;再如在《王貴與李香香》的音樂創作中,作者也加入了陜北信天游的曲調,利用緊湊的詞作和高亢嘹亮的曲調表現出王貴的人物特征。
二、中國民族歌劇聲樂作品演唱風格的把握
1.舞臺藝術效果更加明顯
歌劇作為一種舞臺表演藝術,其在演唱風格把握中,更加注重表演者技巧與故事情節以及人物形象的統一。中國民族歌劇的創作依據一定的歷史背景,因此,在演唱中,演唱風格必須要從舞臺效果出發,不僅要完整地體現故事情節,更要呈現出一定的藝術性和真實性。在把握民族歌劇聲樂作品演唱風格的過程中,應該將演唱與舞蹈動作、延伸、服裝、表情等結合起來,例如歌劇《江姐》中經典的白圍巾、藍布裙、紅毛衣,干練且堅定,為演員的演唱做好了人物形象的鋪墊;此外,在眼神動作上的表演也應該與演唱風格一致,如《紅梅贊》是整個歌劇的基調,是展現人物性格特點的關鍵,因此演唱時需要演唱者眼神堅定、動作有力,而《繡紅旗》中曲調舒緩,一針一線都應體現出了女性的柔情。
2.情感表達更加強烈
歌劇最大的魅力就是利用歌唱來表現故事的情感起伏。中國傳統歌劇多是以殘酷的戰爭為背景,而堅定的共產黨人和困苦的人民群眾在這樣的背景下所迸發出的情感更加真摯、強烈。如《白毛女》作為我國歌劇發展歷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在情感藝術表達上堪稱完美,在故事開始前,主人公喜兒還是一個質樸天真的少女,在除夕之夜欣喜地盼望著正在躲債的父親楊白勞能夠快快回家轉,一起“歡歡喜喜過個年”,在“紅頭繩”的唱段中,更是體現了一個涉世未深的少女在得到新年禮物時的欣喜;但是隨著劇情的推進,喜兒經歷了楊白勞的迫害折磨之后,逐漸成長,并脫離了中國傳統農民逆來順受的思想桎梏,其中的經典唱段:“想要逼死我,瞎了你眼窩!舀不干的水,撲不滅的火!我不死,我要活!我要報仇,我要活!”更是直接而堅定地表現出了喜兒對封建吃人制度的強烈恨意,以及想要活下去的堅定信念。
3.語氣語調的運用更加靈活
語氣語調是音樂中表達情感變化的關鍵因素。在中國民族歌劇的聲樂作品中,融入了許多民族音樂的因素,因此,演唱者在演唱風格把握的過程中,應該善于從地方民族音樂中汲取演唱技巧,并結合歌劇的故事情節以及人物特點進行抒發情感。例如在《江姐》的演唱中,歌劇與川劇實現了新的結合,其中主題曲《紅梅贊》就是利用四川的揚琴,以及川劇中的“清音”來表現江姐如紅梅般傲然雪中的精神;此外,在江姐接到丈夫犧牲的消息之后,唱出了一段“告訴他勝利得來不容易,別把這戰斗的年月輕忘掉!告訴他當好革命的接班人,莫辜負人民的期望、當的教導!”,該唱段利用川劇中的“幫腔”這一特殊唱法,形象地展示了江姐內心傷心、無助,同時又充滿希望的復雜心情。
三、中國民族歌劇發展的展望
中國民族歌劇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中國音樂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從目前中國民族歌劇聲樂作品的創作與表演來看,許多經典曲目仍然是建國初期創作的,近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后的民族歌劇創作陷入了瓶頸。這種狀況的形成一方面是因為多種藝術形式百花齊放,人們對于藝術類型的選擇更加多樣,同時西方音樂形式的強勢入侵,使得年青一代對于聽歌劇逐漸失去興趣;另一方面還在于民族歌劇的創作發展難以滿足現代人的精神需求,創作理念的陳舊、創作素材的缺乏,創作人才的不足等問題嚴重制約了中國民族歌劇的發展。
在新的發展時期,中國民族歌劇依然是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一個重要形式。為推動民族歌劇的持續發展,我們首先根據時代發展要求,創作出反映當前時代發展特點的歌劇聲樂作品,改革開放以后,發展成為了時代的主旋律,而民族歌劇的創作應該從這一客觀實際出發,保證作品的與時俱進;其次,充分體現民族歌劇的民族性,建國之后,民族歌劇蓬勃發展的主要原因就是其實現了西方歌劇與中國傳統音樂的融合,而在新的發展時期,我們也應該繼承這一理念,從民族音樂中汲取歌劇發展的養分,讓歌劇在演唱形式上更加貼近民族的欣賞習慣;再次,重視對民族歌劇人才的培養,在音樂院校的專業教學中,我們應該積極引入中國民族歌劇聲樂作品,從發展歷史、藝術特點和演唱風格的角度對專業音樂人才進行教育培養,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音樂院校學生的歌劇素養,更能為我國民族歌劇創作儲備人才,從而緩解我國歌劇創作人才“青黃不接”的尷尬現實;最后,加強對民族歌劇的宣傳,提高國民的欣賞能力,相關部門應該從文化傳承的角度實現對民族歌劇的宣傳,如結合新媒體的傳播優勢,加強對民族歌劇的宣傳,以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了解、欣賞民族歌劇,加強民族歌劇的演出,讓民族歌劇不僅能夠在國內的大劇院以及專業院校的劇場演出,還能夠在國際溝通中,實現與西方歌劇的交流,以擴大民族歌劇的影響力。
結語
總之,在當今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過程中,民族歌劇聲樂作品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民族聲樂走向世界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對中國民族歌劇聲樂作品藝術特點和演唱風格處理方式的分析,對于推動中國民族歌劇在藝術院校聲樂教學中的普及,進而提高我國整體民族聲樂的演唱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姚曉婷.淺析中國民族歌劇聲樂作品及其演唱風格的把握[J]. 黃河之聲,2010,09:118-119.
[2]蘭曉梅.民族聲樂作品《木蘭從軍》的藝術特征及其演唱風格把握[J]. 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1:81-83.
[3]戴勇.解析民族聲樂作品中的歌劇選曲及其演唱[J].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02:147-150.
[4]宋志軍.如何把握聲樂作品的演唱風格[J]. 新鄉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4: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