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瑩
摘 要:上世紀末我國各個城市都修建了大量的居民住宅,現今這些房屋雖然老舊,卻依然是城市中央的主要房源。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這些城市老舊住宅已經不能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作為解決城市住宅問題的重要載體,改造設計將成為解決這一矛盾的有效途徑。本文即從新時代下人們生活的行為、家庭結構等一系列變化的分析著手,著重研究了如何根據新時代人們的居住需求對老舊住宅進行改造,并提出了改造的具體方法及未來改造設計的幾大主要趨勢。
關鍵詞:城市中心 老舊住宅 時代變化 空間改造
新時代隨著人們經濟生活條件的提高以及互聯網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多變化,對于住宅空間的環境要求也不斷提高,新格局、高標準的公寓及住宅不斷涌現和興建。然而各個城市中心仍然存在大量的老式居民區,該類居民樓興建時期較早、外觀老化,不能較好地滿足現代人的物質、精神需求,因而對城市中心老舊住宅空間進行拆除或改造已經成為政府及社會普遍關注的重要議題之一。
一、 城市中心住宅改造的必要性
城市老舊住宅主要指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在上世紀80、90年代所修建的住宅建筑。這些住宅多為中小戶型,但能滿足人們生活的基本需求,地點大多靠近城市中心及主要干道,生活、交通便利、毗鄰商業和辦公圈,是城市中人們租、住的熱點房源。然而隨著人們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那些曾經改善人們居住條件的住宅逐漸出現管線陳舊、裝修材料老化、空間格局不如意、采光不足等一系列問題。但大規模的拆除顯然行不通。首先,城市中心住宅由于交通便利、配套設施較全,房屋利用率極高,大面積的拆除并不能適應目前社會的使用需要;其次,拆除與國際上倡導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相違背,因此迫切需要通過室內改造的方式來提高居住者的生活環境質量與生活品質。
二、 時代變化對住宅空間改造的影響
1.城市中心住戶群體及其居住需求的變化
新時代,城市中心的住戶由原先的以核心家庭為主轉變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空巢家庭”等多種家庭類型。不同類型的家庭在住房上的行為和生活需求也隨之發生改變:
(1)關注子女教育的家庭。城市中心學區房周邊配有較多教育體系成熟的幼兒園及中小學校,成為有未成年子女家庭的理想居住地點。該類型家庭的住房首先應充分考慮到孩子在教育及生活中所需要的環境空間,其次對于家庭成員較多的主干家庭還存在私密生活空間分配的問題。
(2)上班族家庭。這一類家庭主要包括單身家庭、丁克家庭及子女已經工作的核心家庭等。城市中心交通環境便利、辦公空間分布較為集中,具有上下班便利的顯著優勢。上班族有著新的生活模式和生活節奏,對住宅的要求也更強調個性化與舒適性,設計風格也更加大膽,空間設計相對較為開放。
(3)空巢家庭及老年家庭。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中心的老年家庭日益增多。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逐漸出現生活起居不便的特點與渴望與人交流的心理愿望,因此在該類型家庭的房屋改造時應著重考慮加以人性化設計。
2.現代生活方式的變化
現代家庭更加注重精神生活與品質生活,空間功能由單一滿足居住需求逐漸轉變為居住、社交、休閑娛樂等復合型功能空間。
(1)更為注重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交流。
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家庭更為注重成員之間的溝通與交流,現代居室空間的格局也發生了重大的轉變。例如開放式廚房,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既實現了烹飪與溝通,又能兼顧子女的看管。居住空間的格局愈發突破傳統并開放。
(2)更為注重家庭社交。
家庭社交是指家庭成員或家庭整體與家庭之外的個人或群體之間的社交活動。現代生活中,人們工作繁忙、壓力大,家庭社交能夠極大地滿足家庭成員緩解壓力、愉悅身心、拓寬人際關系等多方面的心理要求。在家庭社交生活方式改變的影響下,餐廳與和廚房成為人們社交的“主戰場”,對餐廳與廚房的面積及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更為注重空間品質。
經濟條件的普遍提高使得人們更加注重生活環境的舒適性與生活品質。人們更加關注合理的空間功能及家具、配飾、裝飾材料所營造的空間格調,因而對老舊住宅的空間格局與軟裝飾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更注重空間設計的便利性。
空間設計的合理性能夠居住空間內人們按照生活習慣便利的行動,以減輕身心的負擔并追求自由的生活空間。居住空間設計的便利性體現在合理的居住格局劃分、儲物空間的設計、家用電器的配套、老年人家居的無障礙設計等各個方面。以平面布局為例,衛生間的干濕分離則能夠緩解同一時間多名家庭成員對衛生間的使用需求問題。
3.經濟、文化進步帶動的觀念及審美變化。
與上世紀末的裝修理念不同,新時代人們不再注重華麗裝飾材料的堆砌、也不再追隨“千篇一律”的歐式流行風格,而更為關注設計的人性化、個性化、合理化與環保化。人們更加追求設計內涵本身,因而對于城市中心老舊住宅的改造中更應著力于人群、居住行為、空間的分析。
三、 城市中心老舊住宅空間利用的改造方法
1.空間結構的改造
新時代居住者生活重心及行為的變化,對家居功能空間格局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城市中心老舊住宅格局傳統,無法滿足居住者多樣化的空間使用需求,因此需要對其內部空間結構作出適當改變。改變空間結構需要對房間內部墻體進行拆改,然而由于存在建筑承重問題,應著重分析建筑類型,了解房間內墻體結構,從而制定不同的設計方案,在條件允許的范圍內適當對墻體結構進行調整,避免大規模的墻體拆改,以免對建筑承重結構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
2.功能空間的復合利用
空間的復合利用是指將多種功能融合于同一空間,達到既滿足使用需求又有效利用房間的目的。對于中小戶型的老舊住宅,在墻體不適于大面積拆改的情況下,可以利用有效的設計方法使住戶的多種使用功能需求在有限空間內達成實現。
(1)同一空間中使用功能的集合
新時代人們對于住宅具有多種功能的需求,包括客廳、主臥、次臥、廚房、餐廳、衛生間、客房和書房等等。在住宅空間面積有限的情況下,可以適當的將功能相近的或有關聯的空間(例如:廚房與餐廳、茶室與陽臺等)設計到一個空間內,即充分利用了空間又方便了人們的生活。
(2)可靈活變化的隔斷
充分利用空間的理念下,人們不再滿足傳統一成不變的居住模式,希望居住空間格局能夠根據使用功能靈活多變。因此可以利用可活動的輕質隔斷,按照人們日常生活起居的日常需要將空間隨意分隔成不同的區域,從而滿足業主或私密、或開放的不同生活行為的空間需求,有效提高空間的利用效率,實現小空間大功能。
3.增加收納空間
隨著城市居民物質購買力的迅速增長,住宅內的收納空間逐漸成為居住空間裝修設計的重點。城市老舊住宅在此方面的問題尤為突出。老舊住宅人口較多、房屋平面利用率近于飽和,可以充分利用垂直空間來增加儲物空間,以提高房間的整潔度,優化室內環境。例如充分利用垂直空間,在空間墻體上布置儲藏柜或者置物架,從而將物體分類陳放,有效提高房間整潔性與生活的便捷性。
4.多功能家具的使用
家具作為室內空間組成的重要部分之一,與室內空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空間面積有限的空間中,尤其適合多功能家具的使用。與傳統家具相比,多功能家具具有多功能與可靈活多變的特點,通過簡易的變形,能夠實現多功能合一,在有限的面積下滿足人們在同一空間中的不同生活、娛樂、工作等不同方面的需求,使室內空間的環境更加的適合居住者的多種需求。
四、 新時代城市老舊住宅改造設計的趨勢
1.以人為本、注重功能
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是國際上普遍倡導的設計原則之一,即以人的需求作為衡量設計的標準。在城市中心老舊住宅的改造時更應重點關注居住者的家庭結構及新時代下業主的生活行為,包括其職業愛好、生活習慣、居家行為等,在此基礎上進行具體問題的解決,更好地解決住宅面積不足、職能空間分配不合理的問題,從而為城市老舊住宅住戶營造生活的舒適性與幸福感。
2.加強空間的適應性
住宅空間適應性是指住宅空間能夠滿足居住者多樣化、動態化和個性化等需求的空間特性。隨著我國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家庭結構的多樣化,住宅的內部也能夠呈現相應的多變性和靈活性,以便適應不同生活模式、不同職業等各類型住戶的不同需要。以城市中心住宅中的主干家庭為例,家庭住戶兩代或三代人生活年代不同、思維和生活方式不同,住宅空間的改造設計應該充分體現空間的適應性,使住戶能夠同時擁有共享空間與各自的私密空間。適應性設計使住宅能夠在有限的使用空間里最大限度地發揮空間效用,有效緩解城市中心老舊住宅人口結構、生活行為等變化與住宅內部空間老化的矛盾。
3.追求個性化與多元化風格
隨著人們裝修觀念及審美的變化,人們更加關注生活環境的舒適性與健康性,不再追求某一特定的設計主題或者裝修風格,而是重新審視符合房主生活要求的家居設計,按照自我的喜好來定制自己的裝修,裝飾風格更加個性化。
4.裝飾材料環保化
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現代人越來越強調健康的生活。在輕裝修、重裝飾的裝修理念下,人們越來越重視裝修材料的環保性。除此之外,作為改造設計的城市中心住宅,在裝修改造時還應盡可能體現綠色設計倡導的減少環境污染、重新利用的原則,盡量不大面積拆改墻體、多利用現有已經存在的裝飾材料,從而減少對環境的污染,降低居室中新材料所釋放的不良揮發物。
總之,隨著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科技的不斷進步,城市中心老舊住宅住戶的家庭規模與結構、行為與習慣不斷變化,對住宅空間的使用功能及住宅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城市老舊住宅房屋功能簡單,無法滿足現代居住者的使用要求,因此根據業主的實際需要對舊房進行翻新改造以改善人們居住生活環境、提高居住者的幸福感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倪殊一.家居室內翻修改造設計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思考[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5(12).
[2]賀萌.緊湊型住宅改變生活習慣[J].中國經貿導刊,2005(7).
[3]曲直.城市老舊住宅改造設計研究[D].清華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