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談談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考、數學思維邏輯、數學視野等數學素養的認識與思考。
關鍵詞:數學素養;數學思考;數學邏輯;數學視野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強調了我們的數學課堂在重視學生的基礎知識落實的同時更應關注學生的發展。而數學素養的高低將影響和決定著孩子今后的學習生活和發展前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素養是每一個學生乃至每一個公民必備的基本素養”。我們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學生數學知識的學習,更應關注學生的數學素養。本文就在《平行與垂直》這一章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考、數學思維邏輯、數學視野等數學素養方面,談幾點教學中的認識與思考。
一、創設情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考
數學思考是指在數學活動中的思考,教師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思考氛圍、環境、時間與空間 ,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思考探究活動。我在教學認識平行線和垂線時,創設了這樣的思考活動:“我們已經認識了直線,它最大的特點是什么?”(生異口同聲,無法度量,兩端都可無限延長)。接下來我讓幾個學生在同一塊黑板上(即在同一平面內)任意畫兩條直線(適時分組)。學生積極踴躍地畫好后,我看著黑板停了會輕輕地說:“孩子們,仔細觀察每組直線,它們將會怎樣?”稍待片刻轉個語調說:“可以怎樣分類?你的理由是什么?”當學生小組內合作交流后,在全班分享時,有個孩子大膽地跑上講臺說:“這些直線,有的組會相撞,有的組永遠也不會相撞,所以我認為可以分為兩類,相撞和不相撞?!苯又诜诸愓淼倪^程中完成了平行線和垂線的認識。一個好的教學情景,是學生主動探究數學知識的起點,是提高學生數學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可以激發起學生思維的動力,充分調動學生的既有經驗,主動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放飛了學生的思維。
二、夯實基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邏輯
學生的數學邏輯是在知識的形成和應用中發展的。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邏輯,必須讓學生掌握好基礎知識。學生有了扎實基礎,才能有根據地思考、有條理地表達交流。在教學認識平行線、垂線、平行四邊形、梯形時,發現學生在畫垂線、作高時,部分孩子出現明顯不是直角卻依然如故。在復習時,我讓孩子們手勢垂線,在孩子們的相互影響下均手勢正確,接著我讓學生用手指手勢垂線,基礎較弱的幾個孩子明顯手勢錯誤,形成的是兩個鈍角和兩個銳角,我讓其中一孩子拿著他的三角尺去測量另一個孩子錯誤的垂線,并提問:“他錯了嗎?為什么?”如此依次接力測下去,然后讓他們在一起討論,并在全班交流垂線與互相垂直的含義。在之后無論作業還是交流均效果明顯。知識和能力總是相輔相成的,教師在向學生傳授數學知識的過程中,要使學生有鮮明的感覺、知覺和表象,形成具體、生動、形象的感性認識,然后通過分析、概括等思維活動,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拓展延伸,培養孩子的數學視野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學習內容的呈現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的學習需求”。數學中的許多例題、習題蘊含著豐富的學習內容,教師要善于挖掘習題的內在價值,要聯系生活深挖教材的創新因素,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如右圖(單位cm):學生在此習題中,好多學生不能正確找到對應的底和高,在與學生交流時,我設置了以下環節:“圖形的高一定在哪個區域?(平行線之間);垂足所在的那條直線就是高對應的底;手勢底和高的狀態?!弊屢粚W生用彩色筆在黑板上加粗描出如圖對應的底和高?!伴]上眼睛想想對應的底和高的模樣;把你的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位孩子舉手說:“我們可以想象成它們是一個家庭,直角是底和高的孩子?!庇瓉砣嗪⒆訜崃业恼坡暫托β暋S谑俏译S即給孩子們布置了一個思維拓展訓練的作業:“展開你思維的翅膀,大膽想象,利用近期學習的數學知識的特點,如平行線或垂線或其他等寫一篇數學童話故事”。結果孩子們的天真、童趣、數學思維、數學視野展現得淋漓盡致。
轉變教學觀念,牢記育人為本,樹立大數學觀,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是我們教師的教學方向與責任。我們的數學教學不僅要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從細節上規范學生的個性習慣,增進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認識,而且要合理開發利用學習資源,使學生樂于學習、善于學習、學會學習 ,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我們的數學教學,應讓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形成學習的方向性、求實性和嚴密性,逐步提升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陳惠芳.數學素養: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應然追求[J].小學數學教師,2015(Z1).
[2]周偉.以數的認識為徑 培養學生數感[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5(9).
[3]徐萍.讓數學素養在多重感悟中拔節[J].小學教學研究, 2014(34).
作者簡介:冉啟平:生于1967年11月,重慶市南川區隆化第二小學教師。數學一級教師,教科室成員,學科帶頭人,致力于數學課堂教學的實踐與探索,多次獲區賽課一等獎,多篇論文獲市區級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