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敏
摘 要:課前預習就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它能提高學習新知識的目的性和針對性,是促使孩子積極主動學習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是激發孩子求知欲、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明目標;授方法;比效率
習慣是在長時期里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由于習慣的不同,它們不是造就一個人,就是毀滅一個人。良好的習慣使人終生受益。課前預習就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它能提高學習新知識的目的性和針對性,是促使孩子積極主動學習、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是激發孩子求知欲、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讓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進而提高其水平呢?
一、明目標
小學中段要依據學生學習的特點、中段的教學重點以及向高段語文學習過渡的需要,在低年級預習要求的基礎上做一些調整,在正確通讀課文的基礎上,能預習生字詞,借助工具書掌握生字的音形義,能有選擇地摘錄課文中的好詞佳句,查閱與課文相關的資料,嘗試畫出重點段落的中心句,能提出自己的學習疑問等。學生明確了學習目標,預習就有了方向。如《盧溝橋》一課的預習,我就是這樣布置學生去預習的:(1)把課文讀熟讀正確,標好小節;(2)畫出生字詞,自學生字詞,掌握音形,借助工具書或聯系上下文了解詞語的意義;(3)想想每一自然段寫了什么?口頭概括;(4)摘抄文中描寫盧溝橋雄偉與美觀的佳句欣賞;(5)觀察你身邊的橋的造型。
二、授方法
預習是一種有效提高學習效率的方法。有效的預習,能提高學習新知識的目的性和針對性,提高學生課上聽講的效率,改變被動學習的局面;同時也是培養自學習慣,提高自學能力最有效的途徑,那怎樣指導學生預習呢?在教學中我做了以下嘗試:
(一)讀
認真讀書,必須做到對(字音讀正確)、通(語句講暢順)。
首先,教給學生按步驟預習的方法,逐步提高預習要求。剛進三年級,我指導學生按“三讀”法預習課文:一讀課文,逐字逐句地讀課文,勾畫生字詞語,遇到不認識的字,借助生字表或者借助其他工具書注音;二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生字擴詞;三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到下期,我又增加了解釋個別重點詞語的要求。進入四年級,又對“三讀”的內容做了適當調整,增加了提一個問題,寫一點兒感受,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記號的要求。如果課文讀熟了,也就掃清了閱讀過程中的第一障礙,它是始終貫穿小學階段語文課前預習的最基本方式,是進行閱讀教學的重要保證。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二)想
認真讀了課文,接下來就要多想。根據預習提示和思考練習,有的放矢進行預習,想想思考題,可以幫助理清課文的條理,了解課文的重難點。思考一下文中的重點字詞句段,體會作者是怎樣運用這些字詞句來表達中心思想的。如教學《七顆鉆石》時,先讓學生熟讀全文,讀后根據課文練習想一想:小姑娘找到一罐水是多么不容易,為什么自己卻一口沒喝呢?你讀了這個故事有什么想法?學生圍繞這一問題思考不難發現:小姑娘將水“捧”給了小狗、母親及路人喝。喝一次水,水罐發生一次變化,最后金水罐變成了一個泉眼,涌出了一股清澈的水流。文章的中心思想也漸漸明朗:“愛心”。
(三)畫
預習時,在課文一些重點地方寫寫畫畫,圈圈點點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給不懂讀音的字標上拼音,不理解的詞寫上注釋,含義深的句子畫上線,重點的語句畫圈加點,有疑問的地方打上問號,最欣賞的佳句加個小框等。做上這些符號,等到上課的時候,就要特別注意聽講了。
(四)議
學生獨自預習不能完成時,還可分組課前預習。學生各抒己見,把自己的想法用正確的語言表達出來。聽后,其余學生展開討論、研究以達到“合作探究”的目的。
(五)導
在學生的預習中,教師可適當地指導、輔導。方法是先“扶”后“放”,培養學生預習自覺性。“扶”,一是老師的指導,二是家長的輔導、督促。利用課后輔導時間,反復指導學生預習。個別學生留下來面對面地指導。同時指導家長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輔導、督促,課堂上進行檢查。“放”,三年級下期,多數學生已經能基本按要求獨立進行預習,逐漸減少要求家長簽字的次數。到四年級上期結束,學生基本能自覺進行預習,不用要求家長簽字。
(六)做
學生在預習的時候,還應做到:(1)熟悉作者;(2)了解背景;(3)查閱相關資料,深入了解課文。做好各方面的準備,上課就能“嚴陣以待”地聽老師講課了。
三、比效率
學生進行了預習,效果怎樣?上課時教師可按“預習要求”抽學生回答。能準確無誤回答的同學,給予肯定并表揚;有一些小問題的要及時點撥、明確并改正;同時,還可以樹立預習的榜樣,讓其他同學照榜樣做。比如解釋詞語,××同學做得很好,總是通過查字典詞典將自己認為重要的詞語解釋寫在詞語旁邊。有意無意地表揚,漸漸地,做的同學就多起來了。做到了這些,學生預習興趣濃厚了,學習效率就提高了。預習水平也就提高了,達到了我們課題組的研究價值了。
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需要反復訓練才能形成。養成后也需要提高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