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劍
摘 要:一堂精品優課是如何“煉成”的?到底什么樣的課是精品優課?一節精品優課至少要讓學生學得輕松、愉悅,學有所思、學有所獲、學有所長,還要看教師是否能夠運用最常態化的教學及全新的教學設計和理念,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從最常態化教學、教學設計的靈魂、師生共同展示平臺、良好的心態素養等幾方面論述了一堂精品優課應該具備的基本條件。
關鍵詞:優課;常態化教學;良好心態;細節
何為“優課”?“優課”是源于教師對學生的關注、日常的積累和教師精心的設計。
一、“優課”源于最常態化的教學
一堂好的“優課”一定是經過優化的常態化教學。立于根本,超越根本。只有相對完美的課堂,沒有絕對完美的課堂。但是力爭讓一堂課變得足夠完美,這就需要我們在課堂下多做功課,多下工夫。
二、“優課”的靈魂是教學設計
赫爾巴特和夸美紐斯將教學設計看成是一個藝術的過程,教學設計是教師角色的一部分。而教學設計是上好一堂課的靈魂之所在,教師作為靈魂的主導者,要不斷探索、不斷挖掘,使自己的教學設計能力日臻成熟、完善。并在解讀他人的同時學會直面學生、精研教材,以整合的思路對待教學設計,尋找亮點,突破經典。
三、“優課”是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展示平臺
一堂好課可以體現教師個人的教學風格,但并非教師個人表演的舞臺,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演繹下的一場知識情景盛宴。
1.教學主導化以教師為尊
良好素質是教師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和保證。首先,優課要優于課堂的各個細節處理。教師應該在習慣用語、體態語言、手勢等方面更加規范和標準。如:我經常會在課堂提問中說道“是嗎?對嗎”等口頭語,一節課下來最多可說到十幾個。所謂“當事者迷,旁觀者清”,我及時優化改進,提問多樣化、多元化,不僅調節了課堂氣氛,還使得課堂變得詼諧幽默,極大地提高了課堂的趣味性和融洽度。其次,應急預案的制定也必不可少。課堂教學有很多隨機性,有的時候預設問題回答不盡如人意;有的時候課件突然播放不了……讓我們防不勝防,提前做好課前預設方案,為我們贏得一堂精品優課奠定了基礎,所謂細節決定成敗是有一定道理的。
2.學習主體化以學生為主
新課改倡導以學生為本,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主體參與意識,這也是素質教育的要求。在教學中提前考慮學生的學習習慣、背景以及個性特點,及時掌握學生課前的預習情況,才能在課堂預設中及時、有效地運用自身的教育智慧梳理和判斷學生的興奮點,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在課堂中,教師對每個教學環節要目標明確、難易適中,教學中互動形式要多樣、環節要緊湊,重在培養學生學習的良好習慣和良好的學習品行。
四、良好的心態是“優課”成功的保障
1.教師的心態決定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
一堂課的教學效果如何,主要取決于教師的思想情緒及教學心態。在上課前,教師應保持良好的情緒和最佳心態,才能讓課堂氣氛融洽,也才能在組織教學時最大限度地自我發揮。你對這堂課胸有成竹,在課堂上你又激情四射、信心滿滿,將好的情緒融入課堂就會充分發揮你的潛力,甚至會讓你突發靈感,定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最大限度地體現自我價值,使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程度陡上一個臺階。
2.學生的心態需要教師的引導
學生在課堂上的情緒、心態、配合度、表現欲都需要教師的積極調動。要上好一堂課,教師首先要以飽滿的熱情準備上好這堂課,以充滿活力的激情組織和講授好這堂課,以豐富的感情和對學生高度負責的愛心來擁抱這堂課。只有實現教師和學生的高度配合,才能逐步實現完美的課堂教學藝術,提高教學藝術和教學品質境界,最終實現精品優課的完美呈現。
五、“優課”的展示過程要揚長避短
1.借他人之長,揚自己的個性
你的課一定有你的特點在里面,你是獨一無二的,是最好的。精品優課從理念層面看,主要體現在學生在課堂自主學習的程度、合作學習的效度、探究學習的深度,教師堅持“以標施教”。從操作層面看,主要體現在學生是否能理解內容、主動回答、自主討論、互評互議;教師是否能做到導語新奇、引人入勝、精思妙語、結尾無窮。從策略層面看,教師通過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效果來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展示個性化的教學特色,并能按照自己的習慣和特點,揚長避短,把自己的長處發揮得淋漓盡致,能否做到“狹路相逢勇者勝”并同時做到出奇制勝。
2.避免過度剪輯,最好一氣呵成
一堂好課肯定是完美的、精湛的,但是如果因為剪輯而造成視頻或音頻的流暢度而大打則扣就前功盡棄了。首先,多媒體可以助力各科的課堂教學,但也要做到點到為止。其次,課堂教學可以通過音樂、視頻和圖片等輔助手段很好地渲染課堂教學效果。但是所有的精品優課都要避免過度剪輯,最好一氣呵成,以免不流暢的畫面剪輯效果給評委造成困擾,使得一堂好課因此夭折。
通過這些年的學習、培訓、聽課、上課等一系列活動,我深諳一個道理,課堂教學重在課堂成規和教學目標的有效完成。扎實、充實、豐實、平實、真實就是一堂精品優課,說起來容易,真正做到卻很難,但正是在這樣一個追求過程中,才能享受到“教學作為一個創造過程的全部歡樂和智慧的體驗”。
參考文獻:
[1]陶慧玲.好課:拷問教師的教學智慧[J].學前教育研究,2008(7).
[2]曹艷花.巧用多種電教技術 創建高效課堂[J].中小學電教,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