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瑞
在小學數學中增加綜合與實踐的教學內容,目的是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活動的機會,使數學學習的形式更加靈活多樣。綜合與實際活動將抽象、單一的數學知識與生動、有趣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知數學在實際生活中處處存在,它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拉近數學與生活的距離,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如何達到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目標,下面以“自行車中的數學”教學為例談談自己的教學體會。
一、有效的綜合實踐活動需要擬定好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整個課堂教學的指導方向。設計教學目標要考慮課程標準與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兩個方面,教師要認真分析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切實有效的教學目標。教師容易把握知識技能的教學目標,但往往容易忽略過程性目標,在教學中緊緊圍繞雙基目標展開教學是必要的,但是直指結果是非常功利的,與雙基同樣重要的是實踐活動中學生的思考與交流,歸納推理思想以及實踐活動中學生表現出的情感與態度。以“自行車中的數學”為例,綜合應用“自行車里的數學”是在第三單元“比例”之后安排的,旨在讓學生運用所學的圓、排列組合、比例等知識,解決有關自行車里的數學問題。得出“前齒輪轉的圈數×前齒輪的齒數=后齒輪轉的圈數×后齒輪的齒數”等數學結論。這是這節課的知識目標,但是在學生的實踐活動中的數學思考、與同學合作的精神、積極的探索精神等情感、態度價值觀也是教學目標應該關注的重點,因此在教學綜合與實際活動的教學中,教師要根據綜合與實踐的特點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
二、有效的綜合實踐活動需要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
數學教學的綜合實踐活動不同于一般的數學課的教學,教學中學生創作活動的增加,會給課堂教學的組織帶來一定的難度,為了提高教學效率,以保證課堂教學圍繞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進行,課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第一,要做好活動材料的準備工作。以“自行車里的數學”為例,教師要準備好有關的教具、學具、教學課件。學生要根據實際情況課前觀察自行車,了解自行車的結構。第二,備課時要針對每一次操作活動提出要求。第三,要預設學生在創作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困難及困惑,以便在學生遇到困難時給予適當的幫助與指導。第四,教學中要注意可控性。
三、有效的綜合實踐活動需要關注學生的數學思考
作為數學教學的綜合實踐活動,它的課堂教學形式不再是傳統的、單一的、常規的數學課堂教學,而是教師精心設計的、富有實際生活特點的小事件,是學生積極參與其中的感性體驗。“自行車里的數學”就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的圓、排列組合、比例等知識來解決生活中常見的有關自行車里的數學知識。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首先從學生比較熟悉的交通工具——自行車入手,引入課題,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研究普通自行車與變速自行車的特點,引導學生思考自行車變速的原理。讓學生思考“自行車蹬一圈,能走多遠”由什么決定,引出學生對自行車里的數學問題的研究,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對比、思考得出初步的個人見解,然后教師組織學生充分討論、演示,最后得出數學結論。
四、有效的綜合實踐活動需要給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機會
實踐活動中讓學生獨立思考是自主提升的一個方面,但通過同學間的交流來提升理解認識同樣重要。活動中應鼓勵學生有條理表達思考的過程和結果,不僅僅是資源的共享,更是學生思維的碰撞。實際上思考和交流是交織在一起的。交流中要注意學生個性化的表達,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形成共識。這種共識不是教師的一面之詞,而是學生的自我總結與概括。以“自行車里的數學”為例,交流可以使學生看到別人的自行車的特征,與別人共同分享思考的結果,達成知識的理解與共識。從而總結出:前齒輪的齒數×它的圈數=后齒輪的齒數×圈數。
五、有效的綜合實踐活動需要教師的有效指導
由于綜合實踐活動的自身特點,課堂教學中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活動時間與空間,學生的創作活動變多了,自由支配的時間寬裕了,思維靈活了,有了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但是開放并不等同于放手不管。開放的、動態的、帶有探索性的實踐活動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了更多的生成體驗,但是生成性教學由于課堂的開放,往往容易出現課堂教學的無序與失控。這就偏離了教學的本質與內涵,因此教師的課堂調控能力此時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在實踐活動中要能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經歷知識的探索與發現的過程,又要對他們的活動進行必要的監控,針對學生在活動中遇到的困難,給予幫助與指導。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在實踐活動中解決問題只能憑借自己掌握的數學知識并沒有實際生活經驗,所以考慮問題往往不全面,容易出現偏差。如五年級下冊的“粉刷圍墻”,學生盡管已經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公式,能夠熟練地計算它們的體積,但是由于學生缺乏生活經驗計算出的數據肯定與實際需要的數據有一點差距,這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找出合理的計算方法。
總之,我們要根據數學課堂教學的特點,讓數學實踐活動真正成為培養學生綜合數學能力的有效途徑。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