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沛
摘 要: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的加速發展,農村基層小官巨貪、“村匪”“村霸”欺凌鄉里等現象層出不窮,不僅使黨和政府的工作嚴重偏離,而且危害了廣大群眾的生計和幸福。新形勢下如何創新農村基層社會管理、化解基層干群矛盾、和諧基層干群關系,是夯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工作,從而為促進農村基層和諧發展創造必要條件。
關鍵詞:城鎮化;農村基層干群矛盾;和諧發展
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2-0058-02
城鎮化的不斷邁進,為農村地區的發展注入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基層干部①手中握有的公共經濟量成倍增加,在發放群眾合法利益的時候,由于透明度不高、監管不力等原因,群眾受損“順理成章”,造成了小官巨貪,干群之間的關系不和諧乃至激化。在廣大農村地區,宗族等勢力的存在,往往把持了對村兩委班子的選任,面對本村“大蛋糕”,欺凌鄉里時有發生,也成為影響基層干群關系不和諧的主要因素。如何準確認識城鎮化過程中農村干群關系存在的不和諧及矛盾現象,剖析此類問題的原因,抓住其本質所在,促進農村基層干群關系和諧發展并形成有效示范作用,需要貫徹學習習近平同志對基層干部、對村干部工作的指示,轉變村兩委管理方式、提高其服務意識,加強上下聯動、監督等建設。
一、城鎮化中存在的農村基層干群關系不和諧的現象
改革開放以來,總體來說我國農村基層干群關系處于和諧發展狀態,但是,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在局部地區的某些工作上,二者關系發生不和諧、矛盾甚至激化的狀態,對此,我們應該承認此類現象的存在并正確分析此類現象,以解決此類矛盾。
(一)村委干部與宗族勢力等相勾結,欺凌鄉里
近年來,各地區嚴厲打擊了損害農民群眾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活動,依法查處了一批橫行鄉里的“村匪”“村霸”與宗族惡勢力。在城鎮化進程中,一些農村惡勢力以賄賂、暴力、敲詐等手段操縱“兩委”換屆選舉,村委干部對惡勢力“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狼狽為奸,充當起農村惡勢力的“保護傘”和“報信員”。河北“最牛村主任”孟玲芬、河南航空港區“九處處長”張中彥、貴州“敢持械與公安民警對峙”村主任張運紅、安徽“無為一霸”邢朝剛等村干部或農村惡勢力,欺凌鄉里,欺壓弱勢,嚴重影響了農村鄉鄰關系的融洽、干群關系的和諧甚至激化,也對村民的生計和幸福生活產生了較大危害。
(二)“油水關系”代替“魚水情”占據上風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黨和政府政策的千絲萬縷,需要基層干部“穿針引線”把工作落到實處,讓群眾滿意,特別是和群眾生活在第一線的農村“兩委”干部,肩負著貫徹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等任務,更應該處理好和群眾的關系,融洽“魚水之情”,一心為民行大義、青山綠水綻新姿的焦榮江,“小崗村好書記”沈浩,“山西最美村干部”段愛萍等優秀基層村干部,闡釋了村干部與群眾之間深厚的“魚水情”。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一些農村地區“一夜間”成為城市,期間拆遷款、安置款等頭目多且數額大的經濟“蛋糕”端在了基層干部的手中,在發放群眾應得錢款時,延遲發放、克扣利息”。群眾需要排憂解難時,村干部不是積極為群眾解決困難,而是先伸手要票子,至少是煙酒必備。基層村干部與百姓之間的“魚水情”陣地已經快被“油水情”攻占,這也使基層農村干群關系出現隔閡及不和諧甚至對立沖突,不利于和諧農村、和諧社區的建設。
(三)“官本位”思想充斥,為民服務意識差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路線,也是基層干部密切聯系群眾、為民服務的指導思想。但是在一些基層干部中,把這句話掛在口頭上的多,行在實踐中的少。“官本位”思想依然充斥,在受城鎮化影響的地區更重,“干部就是官,百姓就是民”“干部比群眾位子高”等意識依然甚囂塵上,不注重聯系群眾,對群眾實際困難視而不見,公仆意識較差。
(四)學習、辦事能力不高,責任意識弱
面對村里事務的眾多頭緒,群眾的“眾口難調”,有的村干部辦事能力差,理論學習少,對方針政策理解不到位、把握不到重點,對于群眾不理解的地方,解答難以透徹清晰,工作方法簡單粗暴,造成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政策“霧里看花”。在城鎮化進程中的基層村干部,責任擔當意識較差,在拆遷過程中,利益項目繁多,個別村干部,工作被動應付,欺上瞞下,對私家之事萬分上心,對群眾的事情置若罔聞,導致村干部的公信力下降,群眾對干部缺乏信任感,干群之間漸行漸遠,這嚴重影響了干群間的和諧。
(五)村務“半遮面”,上下監督無處發力
村務公開是多年來一直要求的,但是在一些開發區的農村地區,經濟利益千頭萬緒,村務依然處于一種“半遮面”的狀態,即使“人前露臉”的也是一些無關痛癢的雜事,如,及時繳納水電費等,至于涉及錢款流動的賬目則暗地涌流,不見天日。對上兩套賬、兩副臉,與群眾玩“猜謎”。而由于街道辦事處或者鄉鎮政府對村里事情難以做到事無巨細,所以對各村的賬目“得過且過”,屬于監察不到位,百姓則對村務是知其甚少,對錢款流動則完全是懵懂不知,對村干部的監督無處下手,對賬目了解清楚的只是涉及的兩三個人,再者大多數百姓“兩耳不聞村里事,一心只撲自家情”,因此不管是上級政府,還是村里群眾,對村干部的監督很難做到一清二楚,造成群眾對干部久生疑,疑生怨,怨生恨的狀態。
二、切實加強和改善農村基層干群關系的對策
和諧農村的發展建設,特別是城鎮化進程中涉及的農村地區,需要村干部和廣大群眾攜手共建,需要融洽和睦的干群關系,黨也明確指出了構建和諧的黨群、干群關系,有效開展群眾工作的問題。如何有效開展群眾問題,重構干群關系“魚水情”,可大致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加強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建設
在全國農村基層黨建工作會議上,重點提及“三類人”,“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大學生村干部、選派到農村的“第一書記”。習近平講:“黨員干部要做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帶頭人,做人民群眾信賴、尊敬的貼心人”,具體到農村事務上來說,“帶頭人”指的是農村的黨支書或“兩委”班子。村支書的作為或不作為對一個村的風氣養成、經濟發展等至關重要,整治賄選,選好帶頭人是農村基層工作的一個重點。“熟人社會”的農村,宗族思想存在,本村村干部往往抹不開面子,大學生村干部“一清二白”,沒有關系糾結,具有系統的理論教育,有利于農村基層隊伍組織建設。選派到農村的“第一書記”,往往是各級黨政機關等的領導,在關系上具有和大學生村干部一樣,沒有錯綜復雜的關系纏繞,而且相較于大學生村干部,工作經驗豐富,處理問題得心應手,有利于農村政治生態的建設。
(二)組織學習,加強村干部辦事能力和廉潔作風
習近平在貴州考察時指出,作為一名合格的基層干部,應該要提高“發展經濟能力、改革創新能力、依法辦事能力、化解矛盾能力、帶領群眾能力”,更好發揮自己的崗位職責。基層干部是加強基層基礎工作的關鍵,基層干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基層的進一步發展。街道辦事處或者鄉鎮政府應定期組織學習教育及考核,提高農村基層干部的“五種能力”,為人民更好的服務夯實基礎,開展廉潔作風教育和宣傳,提高村干部自身素質,凈化其風氣,為百姓樹立一個辦事能力強、責任擔當意識高、風氣廉潔正直的“帶頭人”。人民群眾蘊含著豐富的智慧和力量,興虛心求教之風,深入群眾,拜群眾為師,虛心學習聽取群眾意見,找出破解難題的好點子,推動工作的好思路,促進農村工作順利進行,使各項工作獲取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和力量來源。
(三)加強宣傳教育,提高農民素質
融洽新時期的農村基層干群關系,不僅要抓村干部的工作,還需要加強宣傳教育,提高農民自身的素質,尤其是在富裕起來的受惠于城鎮化的農民群體。隨著城鎮化的進一步發展,我國農民相較以前逐漸走向富裕,但是部分農民的傳統思想和文化素質并沒有顯著改觀。因此,優化農村干群關系必須要在提升農民綜合素質上與時俱進,需要對農民宣傳教育,努力塑造成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有技術的社會主義新農民,開展農民自我教育活動,如“評優評先”等,促進其自我規范、自我約束、自我提升。
(四)大力發展基層民主,切實保護群眾利益
大力發展農村基層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切實的權利,是保障群眾利益的關鍵,也是融洽農村干群關系的方法,基層民主搞得好的地方,干群關系也比較融洽。在城鎮化進程中,大力發展農村基層民主,保障群眾切身利益,一是充分廣泛地發展農村基層民主,堅持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不斷提高群眾的民主意識、參政熱情、能力和水平;二是村務、財務進一步透明化,促進村莊工作在陽光下進行,加大上級政府、監察部門對村務的審查力度,對權力進行嚴格的監督和制約,讓群眾對涉及自身的村務、財務了然于心,加強上下聯動、民主管理,進一步拓寬民意表達渠道,保證人民當家做主,共同監督村務的進行,以促進農村和諧發展;三是對于危害群眾切身利益、干涉群眾選舉的地方惡勢力,要堅決依法懲處,依法保障農民自身合法權益和權利。
三、總結
當前農村基層干群之間存在的不和諧和矛盾,并非不治之癥,我們要正視這些問題和矛盾,積極主動地解決,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良好基礎,從而促進農村基層和諧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使基層干群關系有了明顯的改善,擋在干部和群眾之間的“墻”被拆掉了,干部與群眾走得更近了、交流更多了,群眾對黨的期待和信任也與日俱增。面對干群關系出現的新問題,只要始終把群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與群眾肩并肩、手拉手,時時處處心系百姓,做一名合格的公仆,建立血肉不相離的“魚水關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定會實現。
參考文獻:
[1]張國玉.一枝一葉應關情——淺談農村基層干群關系緊張的原因和對策[J].人大建設,1998(10):26-27.
[2]葉鵬鴻.加強和改進農村基層黨群干群關系探究[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2(4):79-81.
[3]賈義保.新形勢下農村干群和諧關系構建中的問題與對策[J].河南社會科學,2013(9):36-38.
[4]曹殊.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障礙與途徑[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1(5):72-75.
(責任編輯:許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