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伯
今年以來,世界大事不斷,首推中美貿易戰。對美國挑起的貿易戰,中國一再表示,我們有信心奉陪到底,而且要借機會推進我們的戰略,繼續推進人類社會的全球化。講到全球化,世界上通常分為三次:第一次是1750年-1950年,這次全球化的主導是歐洲列強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全球化的主要方式是殖民,亞洲除了日本例外,基本上都是歐洲列強的殖民地。這種殖民的背后就是暴力,引發了兩次世界大戰,二戰后標志以殖民為特征的全球化結束。
美國是二戰的主要戰勝國,啟動了人類社會的第二次全球化,從1950年至今。這次全球化的特征是以國際貿易的方式推動,世貿組織、世界銀行都產生于這個時期。我國1978年搞改革開放,因而是后半程進入的,有很強的后發優勢,成了主要利益的享受國。1997年我們的GDP總量只有7萬多億人民幣,2017年達到82萬億;1997年外匯儲備只有1300億,現在3萬多億。作為發起人的美國成了利益受損國。所以美國率先引起了反全球化的浪潮,特朗普的上臺是反全球化的必然結果,他一上臺就對全球化開戰,對中國動手打貿易戰。其實美國的反全球化思潮已經有很長時間了。
隨著中國世界影響力的擴大,全球配置資源的趨勢,中國將成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不能離開的運作平臺。我們要抓住機會,進一步推動中國的發展。當前,我們要清楚中國未來經濟的增長點在哪里,奮斗的目標在哪里,概括起來就是三大方面。
第一,全方位開放
過去開放經常講兩句話:擴大出口、吸引外資。這實際上是搭別人的便車,是利用國際市場和國際資本。幾十年了,人家會反感,所以現在中國必須全方位開放,既搭別人便車,也讓別人搭我們的便車。全方位開放必然會推動全球化的發展,讓我們獲得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和機會。別人搭我們的車,有兩方面資源。第一,巨大的國內市場,主要開放兩個市場,一是物質產品市場。典型的做法是今年在上海建立一個永久性的進口貿易博覽會,在廣州建立出口貿易博覽會。而且相應的要大幅度降低進口關稅,將資源類、技術類、民生類的關稅大幅度降低。二是開放服務業市場,如金融、教育、醫療等,全方位開放。同時加大對外投資,如“一帶一路”,給中國找到新的出口和發展方向,對中國的大中小資本都可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
第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改革的實質是尋找新的支持增長的產業進行結構調整,讓未來對我們增長貢獻更大的產業在中國進一步發展。將來可能推動中國增長最穩的支柱型產業,首要的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主要包括8個方面:1.新能源,2.新材料,3.生命生物工程,4.信息技術和移動互聯網,5.節能環保,6.新能源汽車,7.人工智能,8.高端裝備制造。有人測算這8個要點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一旦起來,帶來的GDP總量在40萬億以上。
第三,現代制造業
按生產的產品性質劃分,凡是生產私人產品的都叫傳統制造業,凡生產公共產品的叫現代制造業。我國要大力發展的是現代制造業。1.航空器制造與航天器制造,航空器是飛機,航天器是衛星。2.高鐵裝備制造。3.核電裝備制造;4.特高壓輸電裝置。5.現代船舶和現代化海洋裝備制作。現代制造業大體上就是這五個要點,一旦起來,每年提供GDP總量在30萬億以上。這樣,戰略性新興產業40萬億以上,服務業36萬億以上,現代制造業30萬億以上,我們預計到2030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主體,不僅有望,而將穩操勝券。
以上三方面我認為是未來我國經濟的增長要點。但是,我們要記住的是,我國現在提出進入強起來的時代,要成為現代化強國,有三個指標一定要滿足:第一,在世界上擁有金融話語權;第二,擁有技術話語權;第三,祖國統一。二戰之前美國沒有金融話語權、技術話語權。當時金融話語權在英國人手里,技術話語權在德國人手里,二戰之后美國才擁有,也由此而成為世界上頭號強國。而我國要有技術話語權,將依靠技術創新,這是個關鍵環節,我們要的技術不是一般性技術,而是需要原創性的顛覆性的技術,這只能靠自己,不能靠別人。
中國的社會發展、經濟發展已經來到了世界的歷史關頭,一個現代化的強國之夢終將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