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鳴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促進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4月22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印發《全力打響“上海制造”品牌 加快邁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2018-2020年行動計劃》,提出全力打響“上海制造”品牌,上海將加快建設世界級的新興產業發展策源地和先進制造業集群。圍繞邁向全球產業鏈、價值鏈高端,上海將實施十個專項行動,包括名品打造、名企培育、質量創優等。李強書記指出,“上海制造”重點要抓好三個環節:一是要有關鍵核心技術;二是要有高端的產業集群;三是要有過硬的質量品質。
重塑上海制造品牌的緊迫性
上海是中國近代重要的民族工業發祥地、民族品牌發源地和集聚地,“上海牌”、“上海貨”在人們心目中是高質量的標志。40年前,上海工業總產值占全國1/8,70多項工業產品趕上或接近當時國際先進水平,并形成上海牌手表、鳳凰牌自行車等一系列家喻戶曉的上海品牌。40年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歷史變遷,如何在新時代打響上海制造品牌?
從產業發展的縱向看,上海工業40年發展經歷了上個世紀80年代的適應性調整,90年代的戰略性調整,2000年代的調整中發展,2010年代的發展中創新。目前電子、汽車等六大支柱產業,占工業的比重達到65%。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核能、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正成為經濟新增長點;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5G等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從橫向比較看,上海與紐約、倫敦、東京,在產業的集聚度、產出強度、經濟密度和產城融合水平上,還有一定差距。從國家要求的角度看,2015年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戰略,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規劃,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新材料等10個重點領域。上海要在一些戰略領域能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經濟的競爭與合作。比如,集成電路、智能傳感器兩個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落戶,將來要承擔和突破一批“卡脖子”的工程,為國家做出更多貢獻。“上海制造”就是要掌握產業鏈價值鏈核心環節的高端制造,滿足市場多元化需求的品質制造,融合人工智能和互聯網因子的智能制造,體現資源高效集約利用的綠色制造。
上海制造“四名六創”10個專項行動
一是要以名品為抓手,擦亮“上海制造”的新名片。要培育出全國、全球知名的品牌和產品,主動應對產業變革,在港口機械、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等領域,能夠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的競爭合作。上海制造將瞄準價值鏈、創新鏈制高點,提升大飛機、重型燃機、機器人、高端醫療器械、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等整機自主化集成化能力;聚焦產業鏈重點環節,夯實智能傳感、精密減速器、超導、石墨烯等零部件及原材料發展根基;推動優勢產業高端化、關注高增加值率行業。二是要以名企為引領,培育“上海制造”的新主體。做強世界一流企業,對標世界頂尖跨國公司,爭取3家左右制造企業進入世界500強。做大獨角獸企業,聚焦智能硬件、生物醫藥、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等領域,力爭形成8-10家制造業“獨角獸”。做優隱形冠軍企業,打造“百年老店”,形成200家位于國內外細分市場前三名的隱形冠軍。目前上海已有上汽集團、寶武集團2家世界500強企業,正在培育上海電氣、光明集團2家;已有聯影醫療、威馬汽車、蔚來汽車、復宏漢霖、微鯨科技等“獨角獸”企業,正在培育明碼科技、亞盛醫藥、天使之橙、華領醫藥等企業。三是要以名家為紐帶,匯聚“上海制造”的新資源。打造卓越科學家引領的創新人才隊伍。新增100名制造業海外高層次人才和200名行業領軍人才。培育卓越企業家運營的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弘揚追求卓越、勇于創新的企業家精神。上工申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第七屆董事會董事長兼CEO張敏,十年前成為遠涉西洋“吃螃蟹”的先行者之一,處于主業虧損狀態的上工申貝收購了德國一家同樣虧損的著名工業縫制設備制造商,創造了“負負得正”的跨國并購經典案例。上工申貝2013年又相繼收購兩家德國同行企業。通過開展研發、生產、銷售等方面的全球化業務整合,促進傳統制造產業的升級,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如今上工申貝已成為全球工業縫制設備行業的技術領導者,產銷規模躍居全球第二。成為重振上海輕工品牌的企業之一。四是要以名園為載體,創建“上海制造”的新基地,培育世界級品牌園區。臨港產業區、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張江高科技園區、上?;瘜W工業經濟技術開發區、上海國際汽車城,形成5家左右世界級品牌園區。創建特色產業基地,長興島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徐匯濱江人工智能、松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互聯網、靜安市北大數據、閔行莘莊軍民融合、奉賢東方美谷美麗健康、寶山顧村機器人、金山工業區新型顯現。五是要以“六創”為保障,形成“上海制造”的新活力。技術創新,推進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一批產業創新工程;搭建集成電路、智能制造等一批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品牌創響,振興經典品牌,以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機制賦予經典品牌新活力;質量創優,推動“上海品質”認證,加快標準升級提檔,領先企業要積極參與國際、國家產業標準的制定,讓上海擁有更多國際標準的領跑企業。融合創智,推動“制造+服務”,開展總集成、總承包等服務型制造模式應用;推動“制造+互聯網”,長三角工業互聯網合作,未來3年共同打造4-5個通用型工業互聯網平臺、一批行業性應用平臺。集群創建,全力打造汽車、電子信息兩個世界級產業集群,積極培育民用航空、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綠色化工4個準世界級產業集群。綠色創先,推進產業綠色提升,推動綠色制造領跑。
加快編制新一輪上海產業地圖
李強書記多次明確,各區要發揮自身特色,推動優勢更優、特色更特、強項更強,加強跟企業家交流,新的招商引資項目落在哪里,要全盤考慮、精準落子。優化上海的產業布局,郊區每個區聚焦3-5個產業,中心城區每個區兩個,要制定各區、重點區域、重點產業的現狀圖和未來圖。比如浦東的集成電路、嘉定汽車、松江G60、崇明海工裝備已有影響力;臨港智能制造、奉賢東方美谷、閔行航天產業力度很大;金山節能環保、青浦軟件信息、寶山新材料和智能硬件加快謀劃。中心城區,靜安大數據,徐匯人工智能,長寧互聯網經濟等等。吳涇地區發展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創新經濟,高橋地區發展以生命科學為代表的健康經濟,南大地區以車聯網為代表的物聯網經濟,吳淞地區以智能硬件為代表的智能經濟,桃浦地區以數據聯接為代表的數字經濟。南大、桃浦、高橋、吳淞、吳涇,要高起點規劃、發展新興產業、促進產城融合,推動脫胎換骨、轉型升級。下一步主要布局融合型的產業經濟、高附加值的創新經濟、高成長性的數字經濟,要成為上海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標桿區域。區域整體轉型,核心是產業轉型,首先要明確功能定位,進行高標準規劃。對五大區域產業初步定位,要繼續深化,打造成為高端產業集群發展的新載體。加強工業用地的保障。上海工業用地實際600平方公里,2035年控制在建設用地的10-15%;“十三五”爭取到550平方公里。首先是要保障新興產業、重大項目的用地。集中力量推動土地的二次開發、騰籠換鳥,要“優化增量、盤活存量、激活流量”。
加大產業開放融合的力度
2018年6月1日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提出加快物聯、數聯、智聯布局,夯實數字化基礎設施。加快推動兩化深度融合,拓展數字經濟發展的空間。當前,智能制造熱浪撲面而來。其原因,一方面用工貴、招工難,使得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大批企業對于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產生了巨大的需求。再一方面,產品質量和效益的提高,需要采取新的技術、新的生產模式和新的生產工具,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是公認的解決的路徑。新一輪的產業革命,特別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勢不可當,智能制造已經成為焦點。
要以智能制造作為經濟、科技和金融的主要結合點,大力推進“上海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同時推動生產性服務業成為“上海服務”的主要特色和優勢, 促進經濟、科技和金融的深度融合、良性循環。
上海要發揮經濟、科技和金融的獨特優勢,將制造業與服務業有機結合、深度融合、積極創新,引領產業革命新方向,真正實現“上海制造”和“上海服務”向以人為中心的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的深刻轉變。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創造世界領先的服務型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成為世界制造業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轉變的先行者和引領者。進入新時代,上海制造要實施更高水平的開放。一是區域范圍的開放合作,引領和推動長三角制造業成為世界最大最強的先進產業集群;二是全國范圍的開放合作,引領和推動全國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建設世界領先的制造強國;三是世界范圍的開放合作,要和世界制造業的同行們共同努力,共同推進新一代智能制造,共同推進新一輪工業革命,使制造業更好地為人類造福。
(作者:上海市委黨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