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鈞
自中國宣布進一步擴大開放后,股比放開成了汽車業的熱點。按發改委提出的取消外資股比限制時間表, 2018年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2020年取消商用車;2022年取消乘用車。五年以后中國汽車產業對外開放將完全打開“閘門”,如何用好這五年過渡期,車企準備好了嗎?
既是壓力更是機遇
展望五年之后汽車行業、由于大門將完全被放開,外資汽車公司完全可以長驅直入、在中國換一種方法來發展,市場必將發生巨大變化。全面開放,對于中國汽車而言,壓力最大的很可能是合資外方向獨資過渡,合資產品價格向自主看齊。一些人認為,這是理論上的趨勢,實際上很可能不會這么極端。但這個現象未來不排除真的有出現的可能。一方面來自市場層面,競爭日益激烈。另一方面則來自日新月異的技術變革。客觀地說,中國汽車市場多年來被看成是全球汽車競爭的縮影。在中國市場上,外資之間的競爭壓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品牌的生存空間。在當前中國品牌汽車整體技術水平還相對落后,產品品質、研發實力等還整體存在差距的情況下,挑戰一定是巨大的。
與此同時,即將到來的全面開放對中國汽車也是機遇。股比放開是大勢所趨,中國汽車行業競爭格局將面臨調整,如同加入WTO開啟了中國汽車產業的“黃金十年”,股比放開也將成為汽車業由“大”到“強”的新起點。為中國汽車產業走出去創造了千載難逢的好機遇,中國自主品牌將加快走向國際大舞臺,在全球配置汽車創新資源的機會。尤其是新能源汽車造車新勢力,一起步就能夠在全球配置資源,為我所用。一些業內有識人士不止一次表示了對股比放開的期待:這項政策有利于中國汽車行業的自我覺醒、自我奮斗,有利于中國品牌汽車提高競爭能力和研發水平,為用戶提供更多更好的產品,不斷提高市場份額。
另外,放寬汽車行業的外資股份比例,勢必帶來自主品牌車企與外資品牌車企的競爭,而競爭將倒逼走出“保護期”的自主品牌不斷提高自身能力,這對于本土行業還是消費者,都是利好。
共享合作才能做強
截至目前,中國汽車產銷量已連續九年蟬聯全球第一,但大而不強,離汽車產業強國還有較大距離。如何縮短差距?由于汽車是開放、合作、協同的產業,只有開放合作包容發展,才能夠可持續地發展,任何的單打獨斗自己關起門來參加競爭,成功機會是不大的。因此,整合、聯合、共享等思路逐漸被重視起來:以兼并重組為代表的整合模式,以產業聯合研發為代表的聯合模式,以共享技術、相互開放為代表的開放模式,代表了不同的應對方法,但究竟采用哪種模式,才能做大做強?
平心而論,這三種共享合作模式各有各的特點,都需要因地制宜才能發揮作用。兼并重組,特別是大企業集團間的兼并重組一直被被認為是提高產業聚集力,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在自身不夠強大的情況下,吃掉經營原本就一般或者不好,跟自己體量差不多的車企,就會出現“消化不良”。此前不少車企間的兼并重組都出現過地域性、產品結構性問題。重要的是,兼并重組必須優勢互補,單純的數量疊加不一定出效益,要的是“1+1>2”式的共贏效應。
以產業聯合研發為代表的聯合模式在解決基礎技術研發的問題上一直被看好。例如,前不久在北京成立的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就是這一指導思想下的產物。但涉及到實質性的核心技術,恐怕就會因為知識產權問題而各有顧慮,所以實施存在一定難度。而以企業間共享技術、相互開放的模式,在國內則是一種全新的嘗試,比較適合中國現狀。一家車企的競爭力,最后還是體現在研發能力上,而研發是最“燒錢”的,如果車企分別在類似的技術上投入巨額資金,不如分類分別研發,資源共享、互通有無,當然,這是以企業間的相互商業合作為前提,各取所需;同時也考驗企業的經營智慧和魄力。
核心技術亟待突破
事實上,汽車產業是一個積淀十分深厚的產業,有其固有的基礎技術。現在存活下來的跨國車企,哪一個不是樹大根深,源遠流長。中國汽車起步晚,品牌認可度不高是不爭的事實。但眼下汽車行業炒作現象盛行,不僅造車新勢力在炒作,很多傳統車企也在炒。喜歡“炒作”,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想要打響品牌,增加曝光量幾乎是一條必經之路。但是如果只會“炒作”,干打雷不下雨,很難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正如吉利董事長李書福所說“光是炒作的話,是炒不出競爭力,炒不出高水平,高質量的發展。” 只有更注重自主創新和核心競爭力,才能找到出路。如何抓住這五年過渡期的空檔,技術制勝才是產業制勝的核心所在。
近年來,各大自主品牌車企加大創新驅動,產品無論是外觀顏值,還是內在品質,都有了較大躍升,但在核心技術及關鍵零部件上亟待突破。一個問題是,核心競爭力到底應該如何營造?對于中國車企而言,核心競爭力其實有很多,除了研發實力,技術積累,還有品牌價值,當然,品牌始終是應該根植于技術和研發的,否則就是空中樓閣,無法獲得認可。說白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務必要扎扎實實做起,來不得半點虛假。營造核心競爭力最關鍵的,應該就是堅持從最核心的技術、產品做起。沒有這個基礎,核心競爭力就無從談起。
應該說,中國車企在本土作戰具有一定優勢,如對消費者需求更精準快速的把握,至少沒有“文化差異”這層隔膜。至于劣勢,自然還是參差不齊的研發水平。如果股比限制完全放開,誰有競爭力,誰就能活下去。在競爭中活下來的,一定是強者。總之,全面開放前這五年過渡期,不僅是倒計時,更是警鐘長鳴。如果中國車企不能很好利用好這五年,不去提升核心技術及競爭力,之后大概率將遭遇淘汰出局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