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休
如今節日越來越多,就以剛剛過去的6月份來說,1日國際兒童節、5日世界環境日、6日全國愛眼日、11日中國人口日、17日世界防止荒漠化和干旱日、20日世界難民日、22日中國兒童慈善活動日、23日國際奧林匹克日、世界手球日、25日全國土地日、26日國際禁毒日(國際反毒品日)、聯合國憲章日、30日世界青年聯歡節,6月第三個星期日是父親節,還有端午節。近年來,民間的節日層出不窮,比如,和5月20日成了表白節相仿佛,6月18日端午節竟被一些商家稱作年中搶購季中的重要時點。但是民眾對節日的認可度響應度是不同的,節日的實際意義也大相徑庭。
2010年,端午節成了國定假日,從那時以后,此節比往年熱鬧起來。但各處活動的重點無不是包粽子、賽龍舟,總覺得缺了些什么。
端午節始于春秋戰國之際,其來由主要是紀念屈原。2285年前的他,既不是聲名赫赫的皇帝,具有統攬天下的權力,更不是戰功卓著的將軍,為國家開疆拓土、立下汗馬功勞,而是一位詩人、政治家,其文采詩才和氣節了不得,創作了《離騷》等傳世佳作,成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以致他去世許多朝代后詩仙李白還贊曰:“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秋。”20世紀,多少年過去了,他還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廣泛紀念。
人們在端午紀念屈原,不僅是因為他的詩歌造詣和貢獻,更是因為他身為左徒高官,又為楚國和齊國聯盟立下功勞,愛國一生最終卻遭國家(楚頃襄王)拋棄流放。嫉賢妒能“醬缸文化”得以害死人、整死人,也糟蹋了國家和社會。他覺得“生不逢時,德政無法實現”,久而久之產生了“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憂郁哀怨情緒,最終選擇了投身汨羅江的歸宿。屈原現象,不僅是一個時代的悲哀,更是中國歷史文化中人際關系政治化,正直善良、忠貞報國志士與公權濫用、嫉賢妒能者針鋒相對的一種辛酸與無奈。如今,這么多年過去了,人才的發展環境與當時不可同日而語,我們正在實行“德政”,建設和諧社會,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大聲疾呼,為人才創造這樣那樣的條件,但誰又能說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讓的美好理想真正實現了呢?每年移民海外的投資移民、技術移民眾多。而這,于國于單位于集體和個人都是不利的,屈原當年被流放,而今,許多人自行辭職或移民,實質上也是一種不得已的自我放逐,屈大夫地下有知,肯定是不愿看到的。
所以,若在端午節,圍繞“人才”大做文章,讓其成為人才節或許是值得的。可以集中表彰各類先進,可以提拔任用干部、看望慰問文化科技等各類人才;頒發愛才獎、扶才獎;可以舉辦大規模的人才招聘等活動;舉辦詩歌詩會,開展大講壇大論壇愛才選才贊才演講比賽……
端午節,這個紀念屈原的日子曾成為詩歌節,只是近年來詩歌衰弱,端午節賦詩的已不多見,恢復端午吟詩的傳統似有必要。考慮到現實情況,若把端午節擴展為“人才節”,每年反思一下自己的人才政策合不合理,貫徹了多少,可以作哪些彌補等,或許對于我們搞好人才工作大有裨益。端午節在城市,劃龍舟等無條件廣泛推廣,包粽子之外多些積極的和更深的緬懷屈原的其它活動,那肯定是件好事,會讓端午節超乎“吃節”和“玩節”變得更有魅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