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梅
摘 要:《〈共產黨人〉發刊詞》是毛澤東建黨思想走向成熟的重要理論成果之一,是黨建的重要文獻。本文闡述了《〈共產黨人〉發刊詞》這一經典著作的寫作背景、基本思想和重要意義,從而論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下,這一經典著作的現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共產黨人〉發刊詞》;基本思想;現實意義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4-0047-02
《〈共產黨人〉發刊詞》是毛澤東寫的一篇闡述黨的建設的重要文獻,載于《共產黨人》創刊號上,現收入《毛澤東選集》第二卷。這篇著作是毛澤東建黨思想走向成熟的標志,它針對當時國內政治形勢的變化對黨提出的新問題、新挑戰,全面總結了建黨18年來革命斗爭的經驗教訓,闡述了從政治上建設黨的基本原則,為無產階級政黨的理論寶庫增添了新的內容,在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寫作背景
(一)毛澤東建黨思想走向成熟的主觀條件
1.毛澤東個人的杰出才能。毛澤東建黨思想是馬列主義和中國革命實際、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不是毛澤東同志個人的思想。但是,毛澤東個人的杰出才能是促使毛澤東建黨思想走向成熟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國共產黨初創時期和大革命時期,黨缺乏一個偉大領袖,毛澤東建黨思想處于萌芽狀態。土地革命和抗日戰爭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逐漸把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這為毛澤東獲得領導全黨工作的經驗、系統總結黨建經驗創造了必要條件。毛澤東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對黨建實踐進行了系統的理論概括,為毛澤東建黨思想走向成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2.許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貢獻。毛澤東建黨思想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黨的許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為它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比如,劉少奇闡述了共產黨員修養的理論、黨內斗爭的理論;陳云論述了黨的干部、黨員、黨的基層組織和黨的紀律等問題;周恩來揭示了黨內無產階級思想和小資產階級思想的矛盾,并總結了黨領導工作方面的經驗;任弼時闡述了共產黨的黨性問題等等。
3.黨員隊伍的迅速發展和質量的不斷提高。抗戰初期,中共中央做出了《關于大量發展黨員的決議》,至1938年底黨員總數已從抗戰開始時的4萬發展到50余萬人。隨著黨員隊伍的擴大,中共中央開始注重黨員隊伍的質量問題,并于1939年夏做出了《關于鞏固黨的決定》。迅速發展的黨員隊伍是黨的建設實踐的主體,是毛澤東建黨學說走向成熟的重要條件。
(二)毛澤東建黨思想走向成熟的客觀條件
1.黨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黨建基本理論實際上是黨建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和理論概括。至此文發表時,黨經歷了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并正經歷著抗日戰爭。在殘酷的戰爭中,黨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教訓,并逐步認識到在農民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舊中國,如何加強自身建設的基本規律。
2.黨建立了穩固的革命根據地。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找到了“革命家園”。在以后的歲月里,中央紅軍同陜北紅軍共同粉碎國民黨的“圍剿”,鞏固和擴大以延安為中心的陜甘寧邊區革命根據地,并不斷加強根據地人才建設。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還創辦了抗日軍政大學、陜北公學等十余所學校,培養軍事和政治干部,提高了干部的理論水平和領導水平。穩固的革命根據地為中國共產黨人深入研究馬列理論和系統總結黨建實踐經驗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3.共產國際工作和領導方法的轉變。1935年7月,共產國際七大決定改變自己的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規定一般不直接干涉各國共產黨內部組織事宜。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王稼祥傳達了共產國際的決定,要求“中共中央要以毛澤東為首解決統一領導問題”。自此,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制定中國革命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共產國際工作和領導方法的轉變是毛澤東思想走向成熟的重要條件之一。
二、基本思想
(一)明確提出黨的建設的基本任務
“建設一個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1]602。這是當時黨建的基本任務,這一任務體現了數量和質量的統一。“建設一個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黨”是對黨建數量的規定,而“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則是對黨建質量的規定。毛澤東認為,實現這一黨建目標是一個“偉大的工程”。
毛澤東在文中從三個方面闡述了實施這一偉大工程的必要性:第一,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需要。“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迫切地需要建設這樣一個黨”。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肩負兩大歷史任務:一是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改造舊中國的任務;二是把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解決中國革命道路問題及黨的建設問題。要完成好這兩大歷史任務,關鍵是建設一個數量和質量相統一的好黨。第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需要。1938年,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本帝國主義對國民黨采取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方針。由此,“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投降危險、分裂危險和倒退危險日益發展著”,“而黨的任務是動員群眾克服投降危險、分裂危險和倒退危險,并準備對付可能的突然事變,使黨和革命不在可能的突然事變中,遭受出乎意料的損失。”[1]602此種情況下,毛澤東提出建設一個堅強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第三,黨組織自身鞏固和發展的需要。毛澤東認為,一些新的黨組織在質量上還存在問題。一些老黨員需要提高自身水平;一些老組織需要進一步布爾什維克化。總體而言,黨的思想、政治和組織狀況還不能完全適應革命事業發展的需要。因此,必須加強黨的自身建設。
(二)揭示黨的建設必須密切聯系黨的政治路線
《〈共產黨人〉發刊詞》提出了“黨的建設過程是同黨的政治路線密切聯系”的著名論斷,這一論斷的基本精神是要求黨制定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正確的政治路線,并在實現它的過程中自覺地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從而為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
毛澤東認為,黨的建設與黨的政治路線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一方面,黨的政治路線決定黨建的方向。黨的政治路線是指黨在一定歷史階段的政治任務和行動綱領。民主革命時期,黨的政治路線主要是處理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問題。因此,黨的建設同黨的政治路線的關系突出表現為與統一戰線、武裝斗爭的聯系。正如毛澤東所說:當我們黨的政治路線是正確地處理同資產階級建立統一戰線或被迫分裂統一戰線問題時,我們黨的發展、鞏固和布爾什維克化就前進一步;而如果是不正確地處理同資產階級的關系時,我們黨的發展、鞏固和布爾什維克化就會后退一步。同樣,在武裝斗爭問題上也是如此。黨的政治路線決定著黨建的前進與發展。另一方面,黨的建設對黨政治路線的制定與執行起積極作用。毛澤東指出:“倒轉來說,黨更加布爾什維克化,黨就能、黨也才能更正確地處理黨的政治路線,更正確地處理關于統一戰線問題和武裝斗爭問題。”[1]605中國共產黨是政治路線制定與執行、修正與完善的主體,因此,政治路線受黨建的制約和影響。總之,黨的建設和黨的政治路線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
(三)提出中國革命的三大法寶
毛澤東系統總結了中國共產黨18年來的基本經驗,明確提出: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的三個基本問題,是戰勝敵人的三個主要法寶,“正確地理解這三個問題及其相互關系,就等于正確地領導了全部中國革命”[1]605。首先,統一戰線是戰勝敵人的一個基本武器。在當時,統一戰線問題主要是黨同資產階級的關系問題,能否處理好這一關系,對黨建意義重大。毛澤東認為,在同資產階級建立統一戰線時,既要注重資產階級在一定時期一定程度上的革命性,又不能忽視資產階級的動搖性與妥協性。同時,保持共產黨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的獨立性,實行既團結又斗爭、以斗爭求團結的政策。在被迫同資產階級,主要是大資產階級分裂時,要敢于并善于同大資產階級進行堅決的斗爭,同時爭取民族資產階級的同情或中立。其次,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毛澤東指出:“十八年來,我們黨是逐步學會了并堅持了武裝斗爭。我們懂得,在中國,離開了武裝斗爭,就沒有無產階級的地位,就沒有人民的地位,就沒有革命的勝利。十八年來,我們黨的發展、鞏固和布爾什維克化,是在革命戰爭中進行的,沒有武裝斗爭,就不會有今天的共產黨。”[1]610最后,黨的建設是中國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在中國這樣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度里,要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只有中國共產黨能承擔起這一歷史重任。要保證中國革命取得勝利,必須建設一個具有廣大群眾性的、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政黨。
毛澤東還使用極其精練的語言概括了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三大法寶之間的相互關系,即“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是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統一戰線,是實行武裝斗爭的統一戰線,而黨的組織,則是掌握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這兩個武器以實行對敵沖鋒陷陣的英勇戰士,這就是三者的相互關系”[1]613。
(四)提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科學命題
首先,《〈共產黨人〉發刊詞》第一次明確提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科學命題。理論與實踐能否正確結合,關系到革命事業的成敗,決定著黨建的進退。毛澤東指出,如果黨善于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那么黨就發展、壯大、鞏固,革命事業就前進、勝利。否則,黨就會后退、縮小、失敗,革命事業就遭到嚴重挫折。其次,《〈共產黨人〉發刊詞》提出如何解決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問題。此文依據馬列主義基本原則,分析了當時中國社會的歷史和現狀,闡明中國革命的特點和規律,明確指出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是中國革命戰勝敵人的三大法寶,并論證了三者的辯證關系。最后,毛澤東指出:只有將馬列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黨才能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組織上走向成熟,并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奪取革命和建設的勝利。
三、重要意義
(一)歷史意義
從此篇著作的特點來看:一是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的實際出發,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對黨建的經驗教訓做了歷史性的考察和高度的總結概括。二是從黨的建設與中國革命的性質、任務、對象、動力及由此而確立的政治路線的關系中論述黨建的任務和規律。三是反映了黨經歷反對“左”和右的斗爭勝利后對黨建的深刻認識。
從此篇著作的內容來看:它正確地回答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舊中國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以及怎樣建設黨的問題。它所提出的黨的建設“偉大工程”、黨的建設必須同黨的政治路線密切相連的原理、馬列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思想等等,是黨建的基本指導原則,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
(二)現實意義
1.利于堅持圍繞黨的政治路線加強黨的建設。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當前,黨的建設必須緊密聯系這一基本路線,保證這條基本路線的實現,這是新時代對黨建的總體要求。
2.利于把中國共產黨建設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1939年,毛澤東提出的黨的建設“偉大工程”在民主革命中曾起過決定性的作用。1997年,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新時期黨建的總目標,即“把黨建設成為用鄧小平理論武裝起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能夠經受住各種風險、始終走在時代前列、領導全國人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政黨”。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四個偉大”緊密聯系、相互貫通,但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全黨同志一定要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繼續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在黨建目標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正帶領全國人民為新時代的歷史使命而努力奮斗。
3.利于堅持把馬列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建設實際相結合。理論聯系實際是中國共產黨人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態度。要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必須運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認識、分析和解決我們所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正如鄧小平所說:“把馬列主義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2]3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