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天姣
摘 要:堅持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一直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一貫的政治主張。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廉潔政治建設,這符合人民的期盼,時代的發展需要,對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通過對廉潔政治的內在邏輯進行分析,認為公眾參與是廉潔政治建設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廉潔政治;公眾參與;協商民主
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7-0057-02
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廉潔政治,堅決反對腐敗,是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的重要任務[1]。構建廉潔政治生態已成為新時期我黨加強執政倫理建設的重要課題。中共十九大報告更是明確指出要“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只有以反腐敗永遠在路上的堅韌和執著,深化標本兼治,保證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歷史周期律,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2]黨的十九大所強調的“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2]的廉潔政治生態目標,是把反腐倡廉工作納入民主政治建設的戰略部署。
一、廉潔政治的內在邏輯
廉潔政治是一種政治設計。政治設計屬于社會工程,其核心是制度安排。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寫入“建設廉潔政治”要求,這意味著構建廉潔政治不僅僅是執政黨自身的執政要求,同時也關系國家治理現代化建設問題。需要注意的是,現在所提出的廉潔政治建設并不是對原有廉政制度的小修小補,也不是零敲碎打,而是在全面思考存在的問題,整體謀劃中國政治發展的未來,在廉政制度體系基礎上進行的頂層設計,用整體規劃和戰略謀劃廉潔政治的發展框架和路徑。因此,廉潔政治的設計與發展必須綜合考慮國家歷史背景和現實發展,通過頂層設計進行制度安排,從而實現政治共識的形成、政治體系的延續、政治信任的維系。
廉潔政治是一種價值取向。具有三種價值目標,即干部清正、政府清廉和政治清明,其中蘊含著三種價值維度——公共精神的價值維度、協商民主的價值維度和人民至上的價值維度,三者之間具有協調統一性。公共精神的價值維度,政治設計的目標是通過公共權力的制度制約,從而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這本身就是一種公共精神的體現,它包含民主、平等、自由、秩序等一系列基本價值命題;協商民主的價值維度,西方協商民主理論的出現源于對代議制民主的批判。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把“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3]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協商民主實際上提供了化解社會矛盾、降低社會緊張度、尋求社會良性互動的一個平臺。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發揮社會主義協商民主重要作用”[2],“協商民主是實現黨的領導的重要方式,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要推動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2]人民至上的價值維度,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的主體。毛澤東認為,黨和政府的全部合法性完全來自人民的認同,所有權力都是來源于人民的授權。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找到全社會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這正是人民民主的真諦,人民至上價值的體現。
二、廉潔政治的實踐路徑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黨的廉潔政治建設放在重要位置。從倡廉教育、制度建設、立法監督等方面進行了嘗試和實踐。在瑞金蘇維埃政府時期,毛澤東曾教育黨員干部說:“腐敗不清除,蘇維埃旗幟就打不下去,共產黨就會失去威望和民心!與貪污腐化做斗爭,是我們共產黨人的天職。”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召開的中共五大上,選舉產生了黨的歷史上第一個中央監察委員會。中共中央和陜甘寧邊區政府制定了一整套法律法規,包括《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陜甘寧邊區懲治貪污條例(草案)》《陜甘寧邊區政務人員公約》等,以規范領導干部的行為,把我黨建設成為廉政為民的清廉政黨。
新的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建設廉潔政治的過程中,要在繼承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開拓新的實踐路徑。而實現廉潔政治建設,必須構建大眾參與的民主制度體系,培育法治精神、建立法治機制,完善制度設計、防止公權力的濫用。必須通過堅定不移的政治體制改革,實現建設廉潔政治的價值目標。建立大眾參與的民主制度。清正廉潔是政治體系建設的必然目標和價值體現。而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民主制度的建設。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無產階級革命的第一步就是爭得民主[4]。人類的政治經驗也表明,只有建立大眾參與的民主路徑,才能將腐敗發生的概率降到最低程度;樹立和培養法治精神、法治思維。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2]。法治是廉潔政治的基礎,也是實現路徑。法治發展的追求目標是政治廉潔,兩者之間具有內在邏輯關系。實現法治建設必然要抓住關鍵,即培育領導干部法治精神和法治思維。構建司法獨立的法治機制,摒棄人治思維和觀念是法治建設的核心;完善制度建設,防止公權力的濫用。公共權力的濫用是產生腐敗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要解決腐敗問題、根除腐敗滋生的土壤,必須要加強對于公共權力的監督和制約。而實現監督、制約的長效性和持續性需要通過制度建設來完成。把權力的使用進行合理的規約,把“權力關在制度的牢籠里”。通過建立監督機制、懲罰機制和激勵機制以實現“不敢腐”的制度約束,“不能腐”的制度環境和“不想腐”的制度氛圍。無論是公眾參與的民主體制、依法治國的法治建設還是規約公權力的制度完善,都是我國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政治體制改革的實質是權力的再分配,將涉及千百萬人政治權力和政治地位的變動,關系社會的整體穩定。因此,政治體制改革的推進必須有序進行。
三、公眾參與和廉潔政治建設
黨的十九大提出,“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鞏固基層政權,完善基層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2]馬克思主義始終堅持人民群眾的基本立場,其群眾觀為公眾參與的政治制度建設提供了理論基礎。公眾參與既是廉潔政治的價值取向,也是政治廉潔的實現路徑。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反腐敗工作,以反腐敗為抓手重塑執政黨的執政形象、重構中國的官場,建立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廉潔政治。加強反腐倡廉建設的關鍵就是要充分發揮公眾參與的現實作用,通過制度建設實現公眾參與與廉潔政治建設的有機結合。習近平曾明確指出:“推進協商民主,有利于完善人民有序政治參與、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促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公眾參與是協商民主的基礎,協商民主的實現也就是公眾參與決策、監督的過程。
早在抗戰時期,我黨就在延安地區進行了帶有實驗性質的公眾參與的民主實踐,確立了“三三制”的政權組織形式,正是這種政治架構,讓抗日階層的利益得以調節與平衡,實現了全民族的大動員。也為以后中國共產黨的協商建國理論乃至政治協商制度積累了豐富經驗。伴隨著經濟社會的劇烈轉型,新的社會問題和矛盾也一直在生長。特別是最近十余年,中國開始逐步步入工業化階段,新的社會分層日益加劇,新的利益群體不斷聚合且訴求多元,群體性事件和社會極端事件多發高發,民眾參與政治建設的訴求日益強烈。以公眾參與為基礎的協商民主逐漸體現出自身價值,就政治建設和目標追求而言,更加強調理性、平等、包容、妥協……這是協商民主所崇尚的價值取向,對于當今中國而言甚為寶貴;就政治參與路徑和平臺建設而言,協商民主實際上提供了化解社會矛盾、降低社會緊張度、尋求社會良性互動的一個平臺。民主懇談、網絡議政、立法聽證、參與式預算、工資協商、社會大調解、人民陪審團,這些帶有明顯協商性質的民主形式,以解決現實問題為出發點,從基層試點開始,逐步提升為重要的協商民主形式。協商民主既關注決策的過程,也關注決策的執行,從而拓寬了民主的深度;既關注多數人的意見,也關注少數人的意見,從而拓寬了民主的廣度。
由此可見,公共參與包含了協商民主的基本要素,具有協商民主的價值。這種參與式的民主形式,“既肯定公民積極參與政治生活,又尊重國家與社會之間的界限,力圖通過完善民主程序、擴大參與范圍、強調自由平等的對話來消除沖突,保證公共理性和普遍利益的實現,以修正代議民主模式的缺陷”。其價值追求的本身正是公眾參與精神的體現,也是我黨進行廉潔政府建設的重要實現路徑。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公報[EB/OL].新華網,(2016-10-27)[2018-3-27].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0/27/c_1119801528.htm.
[2]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新華網,(2017-10-18)[2018-3-27].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
[3]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EB/OL].新華網,(2013-11-12)[2018-3-27].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12/c_118113455.htm.
[4]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