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 李寶懷
摘 要:兩性之間的不平等待遇使社會矛盾日益激化,實現公平的利益分配,保障女性政治權利是當下研究熱點。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要提高女性權利,必然需要女性有序且有效地參與政治。因此改善政治關系減少女性政治參與阻力,才能切實提高女性權利,進而促進社會共同利益,實現公平、正義。
關鍵詞:女性權利;政治利益;政治關系
中圖分類號:D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7-0059-02
政治關系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基于利益關系和利益要求形成的[1]。在漫長的父系社會中男性掌握著社會利益分配的權利,由于我們所能分配的社會資源是有限的,因此女性在社會中所能得到的利益不斷被壓縮。把女性看作是一個利益群體,則必要的政治權利是其實現利益要求的特定方式和憑借。在政治權力形成后,女性群體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要求,主張自己的利益,并要求政治權力確認和保障這種資格。女性政治參與問題是近年來研究熱點,女性的政治參與程度直接關系社會的民主文明程度,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又一次提到“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提高女性政治參與對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有重要意義。
一、保障女性權利的理論依據
1.社會公共利益的使然
女性權利的利益基礎是女性這一特定社會群體與其他群體形成的公共利益。公共利益被認為有可能扮演促進包容、調和多元社會中可能存在的諸多不同個體和群體利益的角色,特別是使人們在關注現有人口或者其中占據主導的群體的利益同時,也關注思考社會未來成員的利益[2]。馬克思主義女性思想的核心內容認為女性被壓迫是源于“私有制”,私有制和私有觀念的形成與發展,鞏固和強化了男權對女性的絕對占有和統治[3]。我們不能將女性群體當作一個革命階級看待,因為階級的本質在于它是與特定的生產關系相聯系的、在經濟上處于不同地位的社會集體或人群共同體。但市場化的競爭機制以占有社會主導地位的男性標準為普遍適用標準,表面上做到“平等”但卻極大地剝奪了女性權利,讓女性在以男性特質為主要范式的社會中“公平競爭”。在邱仁宗主編的《女權主義與公共政策》一書中提到,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只考慮經濟原則,而不過問平等的社會公正原則,使得婦女成為市場經濟的最大受害者[4]。
在早期的母系社會之中,女性通過其聰慧、細致的性格特質參與勞動,采集食物、從事原始農業和制備日常的衣食。在父權頂峰時期,婦女也要肩負主持家務的責任。改革開放前的30年是通過推動婦女成為“社會人”“單位人”,以公共領域淡化甚至抹殺性別差異的“實質平等”來帶動私人領域的性別秩序的變革[5]。女性追求的權利平等并不是將自己“男性化”后來和男性“公平競爭”。社會公共利益不可能只由單一性別創造且享有,美國的邁克·費恩塔克在探討公共利益的概念時說到有學者認為公共利益的概念可以作為人權概念的一個補充,或將其視為在與公民身份相關的權利和義務之間提供某種程度的聯系或平衡。
2.政治公平正義的體現
民主的基礎建立在人權這一概念之上,在《世界人權宣言》中將人權劃分為兩類,一類是公民和政治權利,一類是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女性作為公民,是社會成員的組成部分,其政治、經濟、文化等權利也應當得到保障。政治正義是政治正當性的必要條件,沒有政治正義,就很難有政治正當性。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提出:“正義是社會體制的第一美德”。法國的皮埃爾·勒魯在《論平等》中說,要確立政治權利的基礎,必須達到人類平等,在此之前沒有權利可言。在20世紀孫中山先生就提出了,“天賦人權,男女本非懸殊。”朱綸在《女子參政之討論》中說:“男女既稱平等而最大者則為對于國家權利義務之平等”。我國憲法四十八條第一款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人權法制保障,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女性權利的保障是國家政治層面的課題,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有效的政治參與是保障女性權利的重要途徑
政治參與可界定為公民及聯合體為影響社會資源和利益的分配而從事的與政府決策有關的各種政治行為[1]。女性或作為個體、或作為群體都可以通過有序的政治參與來影響社會資源和利益的分配。婦女政治參與從廣義上又可以分為基礎層面的民主參與和高層次的權力參與,權力參與是民主參與的集中體現,民主參與要以權力參與為途徑[6]。在一些研究中,評估女性政治參與的維度往往局限于量,甚至僅局限于權力機關中女性的量。維巴將政治參與加入了質與量兩個常用維度外的其他四個維度,即:施加影響的類型、結果的范圍、沖突面向以及需要的主動性。因而在強調女性有序性政治參與同時也應該考慮到女性有效的政治參與。有序參與保證的是社會秩序,而有效參與保證的是參與目標的實現。當然女性有效參與政治是建立在有序參與的基礎上的,女性有序政治參與是政治正義的體現,有效政治參與才是保障女性權利的途徑。
在20世紀10年代末20年代初我國曾掀起四次女性參政運動,雖然在國民黨政府中女性占有了一些席位,然而社會中女性的地位并沒有提高。對于那時女性參政運動并沒有實質提高女性利益的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是女性參政只在少數范圍內實現,并且大多借助其所在階級的力量達到的參政目的。正如向警予所說,這只是追求“自由”的娛樂消遣。其次是人們普遍只限于理論支持,多數人在心里還是對女性的參政能力抱有懷疑甚至是歧視。最后是大多數的女性不具備政治參與能力,在女性尚且不能享受教育公平的年代,關心柴米油鹽顯然比關心政治要有益得多。
如今在我國女性的政治參與之路依然不平坦。人們之所以從事行政活動,其根本動因在于人們實現自己利益的要求。女性參與政治多偏重于個人利益導向,涉及的往往只是個別人或少數人的利益,無法反映女性群體的普遍利益需求和政治意愿,其產生的社會回應力也小,對總體政治過程的影響非常有限[7]。女性作為一個政治群體參與政治的現狀就如同一盤散沙。政治參與總是受政治、經濟、文化等大的社會環境影響。不同的女性擁有不同的經濟地位,受過不同的教育,擁有不同的社會背景,群體之間的利益矛盾導致了其作為利益集團施加的政治影響十分有限。整合女性利益,增加女性的政治參與主動性亟待得到重視。此外,女性參與政治存在比例低、層次低、質量低等問題。在我們國家的權力機關中男性與女性領導人的數量明顯與總人口數比例不相配,而且女性領導人大多從事副職或處于非核心部門。女性參與政治中不能被看作是政治符號或象征。
三、全方位改善政治關系確保女性權利
大多數學者認為,女性政治參與度低與參政能力不足有關,而教育缺陷直接導致了女性的參政能力不足。全國文盲與半文盲人口中女性占比遠遠高于男性,2011年國務院印發《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年》,女性教育問題已經處于國家戰略層面,據國家統計局2017年10月發布的數據:2016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研究生占全部研究生的比重首次超過一半達50.6%;普通本專科女生占52.5%,但是在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階段女生所占比例還沒有達到50%。與此同時,即便在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群體中對于政治的關注度高但參與度低,并且普遍認為男性在政治權力中具有性別優勢[8]。缺乏女權主義核心理論的指引導致這些受過高層次教育的女性只會在尋求性別平等的路途中懷疑自我,甚至思想走向極端。
其次與社會廣泛賦予女性的家庭價值有關,長久以來的文化刻板“男主外女主內”禁錮住女性的參政熱情。女權主義者認為社會性別是由歷史、社會、文化和政治賦予女性和男性的一套屬性,是一種文化構成物,即人類建構的產物,是以社會性的方式建構出來的社會身份和期待,而在建構時往往會比照真實或假想的生理性別特征[6]。社會長期發展所形成的性別建構根植于每一個人的潛意識中,有時候性別平等的阻力甚至來源于一些女性。
最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女性代表人數在逐年提高,但是對于女性獲得平等的政治利益仍然沒有系統的制度化保障,導致例如:高層領導中女性占比較少、女性平等晉升渠道閉塞、女性的政治話語權低等問題凸顯。亨廷頓將發達國家與不發達國家在政治上最大的區別歸結于是否有足夠的制度化水平,建立有效的社會控制[9]。在我國促進女性政治參與,提高女性政治利益必須要用制度與法律的破冰錘。一是要改善人大與政協“兩會”中的代表結構,逐步提高女代表人數。二是要有提高女性政治素質的一系列政策,研究女性政治素養欠缺的主要原因,制定可行培養方案,向女性提供充分的政治實踐機會,拓寬民主參與機制。三是拓寬女性的多渠道政治參與道路,用制度給予女性更多的話語權。如今多元化的政治表達渠道為女性政治利益提高帶來了機遇,因此建立公平、公正、開放的利益表達機制能有效改善緊張的政治關系。
保障女性政治權利是每一個擁有現代文明國家所必須要做的。平等的教育機會是實現平權的根本,教育能使女性擺脫“柔弱”的標簽;建立平權文化是實現平權的必經之路,當女性的實力被全社會所看到,那些質疑與歧視會被視為失敗者的詭辯,漸漸消失在歷史前進的車輪中;不論是教育還是文化都離不開政策與法律的保障,沒有政策和法律的支持女性的能力會被壓制在“廚房圈子”。
參考文獻:
[1]王浦劬.政治學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2][美]邁克·費恩塔克.規制中的公共利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3]何華征.現代化語境下的兩性和諧問題——馬克思主義婦女觀和西方女性主義比較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5.
[4]邱仁宗.女權主義與公共政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5]董麗敏.“性別”的生產及其政治性危機[J].開放時代,2013(2).
[6]付翠蓮.缺席與在場——當代中國婦女有序政治參與[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7]杜美玲.中國女性政治參與的歷史回顧和展望[J].山東女子學院學報,2014(3).
[8]楊霞,郭彩琴.高校知識女性政治參與意識調查研究——基于山西省7所高校的調研[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15(1).
[9][美]塞繆爾·亨廷頓,瓊·納爾遜.難以抉擇——發展中國家的政治參與[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