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麗娜
摘 要:兩性老年人在健身的參與度和方式選擇上存在差異,從社會性別角色定位、自我認同、情感溝通途徑三個方面解讀兩性老年人在健身活動中存在的差異,探尋促進兩性老年人積極參加健身活動,保持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老年人;健身;社會性別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7-0089-02
國家統計局2016年發布的《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全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為137 349萬。我國人口老齡化呈上升趨勢,60歲及以上人口為22 182萬,占16.15%,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4 374萬,占10.47%。身體健康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首要條件,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老年人走出家門參與到健身活動中,但據觀察,在健身活動的參與度和參與方式上兩性老年人仍存在較大差異。本文以廣西民族大學退休老年人為調查對象,研究兩性老年人在健身方面存在的差異及原因。
一、廣西民族大學老年人參加健身活動的狀況
本次材料采集以調查問卷和個人訪談相結合,對廣西民族大學100名60—80歲(女性55歲—80歲)行動自如的老年人發放調查問卷進行抽樣調查,其中男性50人,女性50人。在調查中發現,每周進行三次以上運動的老年人占調查總人數的56%,進行1-2次運動的占26%,不參加運動的占18%。總體上該校老年人對健身有著較積極的認識并保持較高的參與度。在健身方式的選擇上(多選),92%的老年人選擇散步,35%的老人選擇太極拳(太極劍),24%的老年人選擇門球,26%的老人選擇快走,9%的老人選擇跳舞,8%的老人選擇球類(乒乓球、羽毛球、氣排球等),1%選擇騎行、游泳等。總體上來說,作為高知識分子,該校的老年人對于健身給身體帶來的益處都有較高的認可度,并且能較好利用高校較完備的健身條件進行體育鍛煉。
二、調查結果分析
(一)兩性老年人健身參與度存在差異
據調查,在每周參加三次以上運動的老年人中女性占62%,男性僅占38%。在調查對象的50名男性老年人中,有23%表示很喜歡運動,56%表示一般喜歡運動,12%表示不喜歡運動,9%表示看情況或無所謂。50名女性老年人中,有47%表示很喜歡運動,41%表示一般喜歡運動,5%表示不喜歡運動,7%表示看情況或無所謂。由此得知,女性老年人對健身活動的熱情高于男性老年人,這在對廣西民族大學老年體育協會的調研中也印證了這個事實。廣西民族大學老年體育協會負責組織校內的各類健身活動,如組織教授太極拳、太極劍、舞蹈等,在組織的過程中,男性老年人的積極性不高一直是困擾體協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也不單存在于廣西民族大學,在同城的其他高校和單位也存在,以至于在自治區老年體育協會每年舉辦的大型健身比賽中,為了鼓勵男性老年人積極參加比賽,比賽評分時凡有男性參加比賽的單位都能得到一些適當的加分。
(二)兩性老年人健身方式選擇存在差異
在調查中發現,男性老年人更傾向于選擇分散性、個體性的健身活動,如散步、乒乓球等,部分還喜歡參加象棋、麻將、撲克等益智類活動,女性老年人除了參加散步和乒乓球等活動外,還積極參加各種集體健身活動,如太極拳、太極劍、門球、舞蹈、氣排球等。在廣西民族大學舉辦的每周兩次的太極拳、太極劍學習班中,參加的總人數為38人,其中女性34人,男性4人。舞蹈班每周集中學習一次,參加的34人中全為女性。平日經常性參加門球運動的總人數為28人,其中女性為23人,男性為5人。
三、影響兩性老年人不同健身方式選擇和態度的原因分析
以上提到的兩性老年人對待運動的不同選擇和差異從表面看是由于老年人個人的喜好和習慣做出的選擇,但究其根本我們會發現其中存在著兩性性別角色社會化的差異。在性別文化研究中,性別又區分為“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兩個概念。生理性別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一般情況下人生下來后就無法改變。但在兩性成長的過程中,他們所處的社會文化會因他們性別的不同而對他們有不同的期望、要求和限制,這種帶有性別烙印的社會文化貫穿人的一生,對兩性成長、工作、交往等方面產生深遠的影響,影響著兩性在社會生活中的角色扮演和人生抉擇。由于社會性別角色定位、自我認同和情感溝通途徑的差異,使得兩性老年人在對待運動的態度和選擇上存在差異。
(一)社會性別角色定位的差異
社會性別是相對于“生理性別”或“生物性別”、“自然性別”而提出的概念。生理性別是男人女人生理上的差異,身體構造的不同;而社會性別是指由社會形成的男性或女性的群體特征、角色、活動及責任,是社會對兩性及兩性關系的期待、要求和評價[1]24。性別角色社會化貫穿人的一生,從嬰幼兒到青春期,再到成年、老年,直至死亡,每個階段社會都會對性別角色有不同的要求,社會性別差異被不斷地生產和再生產。一般來說,男性定型觀念包括機械的(instumental)或有能量的(agentic)模式,而女性則是富有表達的(expressive)或公共性的(communal)模式[2]36。社會公認的男性特點包括攻擊性強,具有自立精神,對情感的隱蔽和具有很強的邏輯性,而女性是從屬于男性的,她的影響力不如男性,很少會成為領導者或專家,但女性必須是溫柔嬌小、富有同情心的。這些性別角色定型通過家庭熏陶、學校教育、朋輩影響、職業選擇等使男性和女性從幼兒開始在不自覺中受到影響,男女兩性必須按照社會的這些性別角色規范來進行自我行為的塑造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讓男人成其為“男人”,女人成其為“女人”。因此,一方面,社會性別角色的內在認同使男性老年人更多傾向于獨立的、內省的、去“女人氣”的運動,如散步、慢跑、非團體性的太極拳、太極劍練習等,健身操、舞蹈等傳統上“女人氣”較濃的項目男性老年人基本沒人參加。另一方面,社會性別外在規范同樣對兩性老年人運動產生影響。據觀察,相比校內廣場舞幾乎無一男性參加的情況,校外廣場舞參加者中有相當一部分男性中老年人,有些廣場集體韻律操項目男性人數甚至達到五分之一,以此可以推測,男性老年人在選擇健身方式時,除了性別角色定位的因素影響外,外界的社會性別規范也同樣對他產生影響。校內多為同事,相互間都認識,一個人做出與社會性別行為規范不一致的選擇時,他必將承受社會輿論的壓力。而校外廣場舞的人群多來自周邊社區,相互間工作和生活少有交集,參加廣場舞鍛煉的男性或許也會承受一定的社會輿論壓力,但那也只是僅限于廣場舞的場合,在工作和其他生活的場合受到的影響是有限的。正是這兩方面的因素使校內男性老年人很難做出逾越社會性別角色規范的選擇,他們寧愿選擇在社會性別規范范圍內的健身方式。
(二)自我認同的差異
在兩性的性別角色社會化過程中,從幼兒開始,家庭及社會對女孩的要求是乖巧的、聽話的,對男孩則鼓勵勇敢和允許犯錯,這對兩性的心理產生深遠的影響。女孩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意識到,在公共場合的相對安靜或含蓄是好的,與男孩針鋒相對,或像男孩一樣直接表達是會受到別人的非議的,而男孩則沒有這樣的心理顧慮,因為從小家庭和社會對他們是相對寬容的,并且是鼓勵他們不斷表達自我和肯定自我的,因此他們對于自己的判斷比女孩子要更加自信。女性的這種對自我的不自信,使得她們需要在團體交往中獲得他人的回應,從而印證自己行為的準確性。如在兩性交往過程中女性總是要問男性“我穿這件衣服漂不漂亮?”這個問題一樣,如果女性自我感覺漂亮,但如果男性回答不漂亮的話,很多時候女性會質疑自己的感覺而改選其他款式的衣服。在兩性的社會化過程中,女性的社會化更多地體現在與他人的聯系中,她們多在關系中認同自我,而男性更多的是通過自身的成長而獲得自我的認同,這使得女性較男性更注重他者眼中的評價。在調查中,身體健康的女性老年人比男性老年人更熱衷參加各種集體性的健身活動,如太極拳、太極劍、舞蹈、健身操等,在集體性的健身活動中,一方面她們得到了身體機能上的鍛煉,保持身體健康,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她們在相互間的交往中獲得了情感的交流和共鳴。因而在健身活動中,無論去不去運動,或者選擇哪一項運動,對男性老年人來說對他自我的存在感和認同感不會造成太大的問題,外界的聲音對他來說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他覺得我不想參加,或這類活動不適合我參加,那就遵從自我的選擇。而女性老年人則會在活動的選擇上考慮“別人都參加了,我是否應該也去參加?”“她們都參加了,我不參加,是否會受到孤立?”等,從與他人的聯系中肯定自我對女性來說是很重要的。
(三)情感溝通途徑的差異
此次調查中的這些55-80歲年齡段的老年人,在他們的性別角色塑造過程中,社會對男性的規范大多是剛毅的、堅強的、有淚不輕彈的,對女性的規范是溫柔的、親和的、善解人意的。男性社會性別的規范決定他們在人際交往中是不輕易與他人進行情感交流的,在工作上如此,在家庭也如此,否則會被社會視為缺乏男人氣概的、優柔寡斷的。因此哪怕在退休后,我們也很少看到男性會像女性老年人那樣一群人在一起聊家常,一般他們會三兩個一起曬太陽或散步,一起聊聊國家大事或社會時事。身體的不適、家庭的矛盾等這些很少會成為他們交流的話題,也就是說他們的交流更多的是外在的事物,而很少聚焦內心,男性的性別角色定位是要求男性心中有什么困苦都要自己咬緊牙關挺過去。而女性剛好相反,社會是鼓勵女性之間的交流的,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也是女性賢良的一個表現,性別角色規范要求女性對社會要有更多的忍讓和寬容,因為在女性與女性的交往過程中,傾聽和安慰是最常見的,女性也樂于在這樣的小群體交往中發表生活中的不愉快,在得到共鳴和安慰的過程中心中的焦慮能夠得到很好的釋放,痛苦也能夠得到緩解。因此在老年人的健身活動中,女性老年人相對男性老年人更喜歡參加集體性的健身活動,在集體中她們更能找到歸屬感,得到情感上的寄托。
四、結論
綜上所述,影響兩性老年人對健身活動的態度和選擇的原因是社會性的,單純從比賽加分、參與鼓勵等外在方式來鼓勵更多的男性老年人參與到健身活動上來是可行的,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社會性別角色的塑造是持續性的,不論對這一代老年人,還是對下一代年輕人,這需要社會對社會性別文化有正確的認識,從兩性孩童起的家庭教育、學習教育、社會文化等方面就開始著手,包括現在的媒體輿論等,倡導平等和諧的性別文化,使兩性能在自由寬松的社會環境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角色,而不是刻板性別的角色,使兩性在參與社會活動時越來越少地受到刻板性別的影響,每個人都能成為能夠自由享受生活與健康的完整的“人”。
參考文獻:
[1]王鳳華,賀江平.社會性別文化的歷史與未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2]魏國英.女性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