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靜
摘 要:“互聯網+”已成為當前高職院校優化資助育人工作資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天津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院”)為例,結合學院資助育人工作現狀,解析了互聯網+資助育人的新要求,從信息化網絡化建設、分類育人功能和資助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提出了強化網絡信息技術在權威信息發布、貧困生認定、學生評價、育人功能融合、資助服務建設以及貧困生數據庫應用等建議措施。
關鍵詞:互聯網+;高職;資助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5-0180-02
當前,隨著“互聯網+”在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開展的推廣應用,改進了資助育人資源的配置方式,提升了資助育人工作的效率。如何進一步加強“互聯網+”與資助育人工作的深入融合,實現思想理念層面的突破,建設層次上的創新以及實踐操作層面的跨越,成為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的重要研究課題。
一、學院資助育人工作開展現狀
2006年,學院成立了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多年來,在工作中,學院始終堅持政策落實到位、評審程序規范、公正公平公開、資金發放及時的原則,逐步形成了“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體、獎助學金為輔助激勵手段;以誠信教育、勵志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為保障,以勤工助學、學費減免、困難補助為補充”的資助育人工作體系,并逐步擴大受助學生的覆蓋面,有效保證了貧困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據統計,2012年至2016年,學院受助學生年平均達到5 869人次,占在校生總數比例的70%以上;勤工助學崗位年均近2 600人次,比例達到30%以上;學費減免累計達到1 100萬元。通過定向扶持,貧困生就業率達到100%。
學院資助育人工作在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傳統工作方式的局限性也產生諸如政策宣傳效果一般、認定工作片面、育人功效不強等問題,影響著資助育人工作進一步的提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信息傳播渠道單一,效率低下。資助政策主要是通過會議傳達、宣講等傳統方式進行,學生被動接收,互動性差,信息傳播的時效性不強,學生認知效果有限。
二是資源共享不夠,信息公開透明性差。受助對象不能在第一時間對資助政策加以了解,延誤了部分學生的申報。傳統方式因信息傳播過程中的層層過濾產生信息差,造成學生不能全面了解資助政策,公開透明性不強。
三是傳統工作管理相對簡單化。由于資助對象性別、年齡、心理等不同造成學生在適應學校環境、尋找自我定位、關注未來發展等方面差異明顯,但后期持續化跟蹤關注不夠,不同程度阻礙了資助育人效果的提升。傳統的資助育人方式主動性不強,特別是在對資助對象的人格、思想、行為等方面的培養提升明顯缺失,使得學生在思想覺悟提升,以及朝著更加健康的人生道路和社會道路發展上存在障礙。
四是育人手段單一,資助服務能力有限。當前,隨著互聯網的深入發展,學生的互聯網思維初步形成,他們慣于使用互聯網,追求信息的便捷性和共享性,重視用戶體驗。他們追求自由表達,更加強調針對性和隱私性,對資助育人的需求呈現多樣化特征。傳統工作方式不能全面了解服務對象的內心需求和現實需要,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得資助育人工作中的信息對接存在盲點。
二、“互聯網+”對資助育人工作的新要求
當前學生對互聯網信任度高、依賴性強、安全意識較弱,他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和言行舉止呈現出明顯的互聯網思維特征。運用互聯網創新資助育人工作,需要關注貧困生互聯網思維下出現的新變化,同時填補傳統資助育人方式的短板,以互聯網思維重建資助育人工作模式。
(一)認識和把握互聯網思維下貧困生的特點和現實需求
互聯網中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充斥,與貧困生所處經濟困境的現實落差,不同程度地影響到他們的社會認同感和價值取向,使得他們更加期望獲得關注和認可,注重個人體驗,強調針對性和隱私性。因而,貧困生更加在意個人現實訴求的滿足。一是貧困生強調資助的公平性,他們喜歡利用互聯網關注資助工作開展過程中名額分配和評定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二是貧困生希望得到心理幫扶。在逐步解決經濟困難過程中,希望學校對其個人發展提供在品德養成、意志磨煉、能力培養等方面的資助服務。
(二)梳理總結傳統資助育人模式的局限性和不足
傳統資助育人更加凸顯經濟性,育人功能不明顯。貧困生“等靠要”現象較大程度存在。誠信和感恩意識比較淡薄,甚至出現偽貧困生和競貧現象時有發生。按照傳統觀念,部分教育工作者往往存在“資助育人就是經濟援助”這樣的偏差觀念,在履行經濟救助職能后,忽視了對于家庭困難學生的教育工作,從而大大淡化了資助育人原本應具備的育人樹德職能,從而導致資助育人難以達到預期要求。因此,運用互聯網思維尋找到資助育人工作的弊端和癥結,并加以改進和創新,是促進資助育人體系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
(三)運用互聯網思維創新資助育人工作模式,完善資助育人體系
堅持公開透明、公正公平的原則,創新資助育人工作的組織實施,簡化業務流程,使貧困生及時獲得幫助,學校全面落實資助服務。資助政策傳達全面及時、通俗易懂。明確“獎、貸、助、減、補、勤”等差別化育人功能導向,培養貧困生追求理想、誠實守信、責任擔當等精神品質。加強資助育人工作跟蹤與反饋,強化育人功能。
三、運用“互聯網+”創新學院資助育人工作的建議
(一)加強資助育人的信息化與網絡化建設
開展資助育人互聯網信息系統建設,推進資助業務流程網絡化、電子化,做到資助項目全過程網上申報審批功能實現,全面加強精確管理。一是加強資助信息在申請、評選、評議等方面的權威發布和公開透明,運用微博、網絡專欄問答、QQ在線咨詢等方式加強政策解讀。二是加強信息采集,建立客觀、公正、量化的貧困生認定指標。改進認定方式并使其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加強資助育人數據庫建設。基于貧困生家庭信息、資助需求等綜合調查,進一步完善“獎助貸勤減補”各項資助業務數據庫,比如完善國家助學貸款信息系統建設,增加包括申請學生基本狀態、學校組織實施、銀行審批管理、國家有關政策解讀等信息。建立信息核查和責任追究制度,加大對造假的懲罰與追究力度。四是開發助學工作客戶端(APP)等應用軟件,包括貧困生網上申報、表格下載、貧困證明提交等模塊,后臺管理實現量化認定、綜合測評、在庫查詢,以及后期各類獎助學金申報等功能。申請條件具體清晰,方便貧困學生自助申請和在線查詢狀態。
(二)緊密結合資助項目,明確分類育人功能
育人功能要與資助項目緊密結合,明確“獎、貸、助、減、補、勤”的育人功能導向。“獎”通過表揚先進示范,為貧困生做好榜樣力量的彰顯。通過活動推動、典型示范、重點宣傳的方式來發現貧困學生中自強不息、努力奮斗的優秀學子,作為“創優爭先”的典型;“貸”通過契約精神的履行,強調誠實守信。可以利用校園地貸款還款確認的契機,建立貸款畢業生微信群,定期推送個人征信常識、還款須知、違約學生案例,督促學生按期誠信還款,最大限度地降低學生逾期還款的發生概率;“勤”通過助學崗位上的付出,鼓勵自助自立和社會參與。學校資助中心應不斷整合校內外資源,規范勤工助學崗位,積極創造條件,在校內為學生提供勤工助學機會;“助、減、補”通過經濟上的幫助,反映責任擔當與感恩回饋。結合評獎評優活動,在每年的“推優入黨”和“評獎評優”工作中考核感恩意識,涉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僅考核學習成績,還要考核感恩意識,可以以其參與實踐服務和社會工作的數量和質量作為一項考核指標。通過資助項目的相互配合與銜接,形成全方位育人功能的深入融合,進而實現以人為本的育人目標。
(三)堅持用戶思維,加強資助服務體系建設
秉承“以生為本,服務極致”的理念,深入了解和掌握貧困生實際需求,分類設計實施資助服務項目,并加強資助服務能力建設。一是研究開設素質拓展、勵志宣講、互助幫學社團、團體心理輔導等常規性實踐體驗項目。二是以道德品質、心理健康、職業規劃及能力提升為培養目標,通過微信公眾號的形式,定期推送政策解讀、勵志作品推薦、健康知識普及、心理測試、自強之星評選與風采展示等時代性與實用性兼具的育人信息,強化感恩、責任、自強及誠信等育人內涵。三是加強貧困生“能力提升、崗位推介、技能培訓”等方面就業幫扶。學校各職能部門在全員育人的理念下,整合學校優勢資源,通過企業崗位實習和實施菜鳥驛站、圖書水吧、心靈一角等創新創業實訓計劃,為學生提供創業的實訓機會,積累創業經驗。
(四)利用“互聯網+”的大數據優勢,建立科學有效的貧困生評價機制
充分利用多元化信息數據,開展貧困生綜合評價有助于客觀認識貧困生群體的整體特征,從而更好地抓住工作關鍵節點。首先,加強貧困生思想和生活動態的實時跟蹤關注。資助育人工作者借助大數據技術建立貧困生電子動態檔案庫。檔案內容除了包含個人基本信息、家庭經濟情況和受助信息外,還要反映學生在校實際學習生活情況。例如校園一卡通消費情況、課堂出勤率、學業情況、參與社會實踐等。第二,通過綜合評價體系科學判斷貧困生出現的各種問題并及時干預。應在查閱電子檔案的基礎上研究分析實時更新的數據信息,真實全面了解受助生,客觀評判資助對象劃分及其服務要求。第三,強化資助育人服務能力。資助育人工作者要根據電子檔案數據實施動態監測,對受助學生實際情況予以跟蹤和調查,進行動態管理,更準確地覆蓋需要幫助的學生,有針對性地提供物質資助、助學崗位、創新創業平臺等人性化服務。
“互聯網+”的深入應用,從根本上調整和更新了資助育人工作模式和機制,只有順應并充分利用其優勢,才能更加了解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以及未來發展的動態,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從而真正實現資助育人工作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蔡穎,許志敏.鐘慧娜.趙楚洪.互聯網思維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實現機制與路徑選擇[J].煤炭高等教育,2016(1).
[2]蔡琪,姜寧,李史干.新媒體視角下高校開展資助育人工作的對策研究[J].教育培訓,2017(3).
[3]朱安宏.基于“互聯網+”的高校貧困生認定和資助工作的若干思考[J].經濟與社會科學研究,2017(1).
[4]劉寧.卜士湞.“微時代”背景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路徑[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
[5]宋佳,許丹丹.網絡背景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路徑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學報,2016(6).
[6]徐安安.“互聯網+”背景下地方師范類院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反思與創新[J].教師教育論壇,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