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摘 要:實踐創新能力是應用型高校青年教師創新性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受到宏觀制度環境與學科規劃、高校的定位與發展、教師的準入與成長發展等因素制約。為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建立并完善應用型高校青年教師的實踐創新能力。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教師;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4-0187-02
應用型高校是伴隨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而產生的。應用型高校立足并服務于地方,為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振興承擔著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使命,是創新精神和創新型人才培育的孵化器。實踐創新型青年教師是應用型高校教師隊伍中最有開拓進取精神,不斷發展創新的最活躍的新生力量,是推動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建設,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關鍵力量。青年教師實踐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已成為應用型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問題。青年教師的實踐創新能力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應用型高校教育教學水平、應用型人才培養、國家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及科技創新等方面有重大影響。
一、實踐創新能力的界定
人們對青年教師實踐創新能力的認知,是與教師教學能力的研究緊密相關的。而教師教學能力的研究則有相當長的時間在于厘清教學能力的內涵。從心理學來看,能力被看作是某種心理特征[1],它可借助于情緒、態度、語言、行動等因素來影響行為的目的。詹姆斯·D.克萊因(2007)[2]等通過IBSTPI(國際組織國際培訓、績效、教學標準委員會)對能力的定義,指出能力不僅是一種個人內部的特質,更是一種通過態度表現出來的外顯行為。顯然,外顯行為是可以通過某種大家都能接受的標準來進行測量,使能力是“一組知識、技能與態度的綜合體,能使個體有效地完成特定職業的活動或者達到普遍接受的就職標準”[3]。
教師教學能力的研究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引起了廣泛關注。從一開始,實踐創新能力就孕育于教師教學能力,被視為蘊含在教師教學能力中的一個構成因素,即作為實踐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而非一項單獨的實際操作的技能。申繼亮等學者認為教師教學能力是建立在認識能力基礎上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結合,其中包含了分析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和實踐性思維等三種最為關鍵、最重要的能力[4]。岳夕茜指出了這三種能力是教師教學能力的智力基礎[5]。一些學者則明確指出教師教學能力包含實踐創新能力的內涵和要素[6][7][8],例如課程開發與建設能力、實踐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創新能力、科研成果的轉化能力、社會服務能力等方面的內容。直到劉平界定了實踐創新能力,指出應用型高校教師實踐創新能力是區別實踐操作能力、實踐教學能力的第三個維度[9]。
實踐創新能力可以看作是基本實踐能力、綜合實踐能力發展的高級階段,是應用本科院校青年教師在特定的社會實踐環境下,有意識運用文化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通過不斷地實踐和探索研究,形成獨創性思維,創造性地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可以視為其特征。
應用型高校青年教師承擔著實踐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技能傳承等基本任務,在實踐創新能力培養過程中青年教師的創新品行塑造、創新思維培養以及創新素質提升,極大影響著應用型高校實踐創新人才的培養。通過指導學生的實踐教學和創新實踐活動,應用型高校青年教師將創新理念、創新技術、手段與方法,通過靈活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實現學生創新創業素養的培養。
二、制約實踐創新能力的因素
1.創新權益保護的制度環境。法律制度為實踐創新型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創造了有利于青年教師實踐創新能力得以培養的制度環境。物權法、知識產權法、專利法等法律制度的修訂與完善,以及尊重知識創新成果的法規政策的實施,有利于保護創新者的合法權益;國家創新政策、創新人才培養專項規劃和培養基金項目的制定,影響著應用型高校的青年教師實踐創新能力得以生成和發揮的宏觀制度環境,有利于形成技術型高校的青年教師勇于創新、善于創新的局面。
2.專業職業與學科發展規劃。國家科技和產業發展規劃指出了國家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方向,指引著實踐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類別,促使應用型高校青年教師培養強化實踐創新能力,并影響著相關學科和專業的設立與減增,以適應社會對不同職業實踐創新能力的需要。
3.高校的目標定位與發展戰略。實踐創新型青年教師是應用型高校實現發展戰略、辦學理念與學科定位的重要力量。應用型高校的辦學宗旨、發展定位、人才培養等因素制約著應用型高校的發展,決定著實踐創新型青年教師的職業定位與職業發展目標。
4.教師制度。應用型高校青年教師資格認證制度、注冊制度、職稱評定制度和聘用制度,能夠確認應用型高校青年教師的任職資格,有效界定了應用型高校青年教師的基本實踐創新能力。具有創新能力的青年教師的數量上的多寡和質量上的高低從根本上決定著應用型高校實踐創新能力的強弱,以及青年教師是否能勝任實踐教學任務。
5.教師成長機制。應用型高校的人才培養機制、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機制、實踐教學質量評價機制、效能激勵機制等影響著實踐創新型青年教師的成長。營造良好的實踐創新型教師成才環境,在培訓進修、科研項目申報、成果鑒定、職稱評聘、教學質量評價等方面傾向于實踐創新型青年教師,有效激勵青年教師成長、成才,促進實踐創新能力的發展。
6.教師的自我發展定位。應用型高校的青年教師是其實踐創新能力的唯一載體。應用型高校的青年教師實踐創新能力受到其個體品性、知識體系、專業素養、職業道德和實踐創新經驗等影響。應用型高校青年教師的個人需求、從業態度和職業道德為其實踐創新能力提供了原始的驅動力,決定著其從事實踐創新教學的動機和期望;應用型高校青年教師的創新理念、知識結構、專業素質等決定了其實踐創新能力的發展水平和提升路徑。
三、提升實踐創新能力的政策措施與建議
應用型高校青年教師實踐創新能力的提升,可以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制定中長期實踐創新型人才發展戰略,促進應用型高校青年教師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從宏觀層面制定應用型高校青年教師發展規劃,鼓勵應用型高校、行業部門(協會)制定實踐創新型人才評價標準,布局實踐創新型人才戰略,設立人才培養基金,資助實踐創新發展項目,以學生為主體,以應用型青年教師為主導,創新育人模式,促進具有“職業實踐+創新實踐”的“雙師雙能”優秀青年教師的培養。
2.制定實踐創新技能標準,鼓勵優秀青年教師提升實踐創新能力。由政府監管、行業承辦、校企遴選組成的實踐創新技能標準委員會來實施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界定實踐創新技能內涵、能力標準及量化指標,規范高校青年教師培養基本要求,通過對應用型高校青年教師的考核、評定及培養,選拔優秀的實踐創新型人才。
3.創新實踐機制,發揮實踐創新交流機制作用。實施應用型高校青年教師的行業資格準入制度和任職資格制度,鼓勵青年教師進入生產技術部門或職業技能部門提升實踐創新能力。積極開展校內外交流,推選一定數量的骨干教師作為訪問學者、交流學者等到國內外名校進修深造、開展學術交流和科研合作,以培養“雙師型”大師級應用型實踐創新青年教師。
4.改革高校教師制度,充實實踐創新青年教師隊伍。改革高校教師資格證書獲取方式,鼓勵企業界、實業界實踐技能豐富及創新意識強烈的專家、發明家和專業技術人員跨界進入高校教學領域。引導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專業教學、頂崗實習、崗位資格認證等方面的標準制定和教學評價。通過多元化、職業化的高校教師教學評價機制來測評其職業資格以及職業教育實踐教學能力,積極推行“雙證書”制度,統籌相關課程考試考核與職業技能鑒定,根據職業標準和崗位需求對合格的申請者頒發教師資格證書,以充實應用型高校實踐創新教學隊伍。
5.推進應用型高校的綜合教學改革,改善青年教師實踐創新環境。應用型高校應根據學科發展、招生規模、教師結構以及專業建設等因素,籌措社會資金和吸引企業,加大高校教學設施硬件建設和實踐創新教學軟件投入力度,在教師資格注冊、職稱評聘、培訓進修、科研項目申報、成果鑒定、教學質量評價等方面傾向于實踐創新型青年教師,能夠營造良好的實踐創新型教師成才環境,有效激勵青年教師成長、成才,促進實踐創新能力的發展。
嚴格教師職業準入,實行教師職稱評審與崗位聘用相結合的辦法,下放教師職稱評審權,建立具有應用型教育特點的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制度,完善教師職稱制度。深入推進應用型高校實踐創新型青年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改進教師考核評價制度,克服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等傾向,以實際能力為衡量標準,注重憑能力、實績和貢獻評價人才,健全應用型高校特點的創新型青年教師的薪酬分配體系。
6.以產學研為紐帶,加強實驗實訓實習環境、平臺和基地建設,建立并完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和產學研一體為“雙師型”實踐創新團隊建設體系。加大對課程建設、教學改革的常態化投入,建立高校與企業、行業、科研機構、社區等合作育人機制,通過一體化的學習、科研和生產,強化實驗、實訓、實習環節,以實現目標培養、方案制定、課程設置、內容完善、體系優化、實踐創新、實訓建設以及師資培養等方面的系統化和流程化,在大中型企業開展產教融合試點,實現產教融合、科教融合的協同培養,推動行業企業與學校共建人才培養基地、技術創新基地、科技服務基地,有效提升實踐創新技能,從而有利于“雙師型”應用型高校青年教師隊伍建設。
參考文獻:
[1]葉奕乾,等.普通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586.
[2]克萊因.教師能力標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Rita C. Richey, Dennis C. Fields, Marguerite Foxon. Instructional Design Competencies: The Standards. Third Edition[M].New York: Clearing house on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2001:26,33.
[4]申繼亮,王凱榮.論教師的教學能力[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0(1):64-71.
[5]岳夕茜.論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基礎[J].職業與教育,2011(6):65-66.
[6]李娟,范保興.高職教師教學能力的構成與培養等[J].中國成人教育2009(1):89-90.
[7]袁志忠,袁帶秀.試論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途徑[J].高等教育研究,2011(9):65-67.
[8]吳亞秋.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探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2(5):67-69.
[9]劉平.應用技術大學教師實踐能力構成維度及提升策略[J].中國輕工教育,2016(4):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