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1]內蒙古是革命老區之一,在中國近代革命中內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抗擊外來侵略和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創造出了豐富多彩且獨具地區民族特色的紅色文化。
內蒙古紅色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已成為教育的一個重要載體,對大學生的政治素質、思想觀念、道德水準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巨大影響,具有極強的德育功能。認識與挖掘內蒙古紅色文化,利用其對大學生進行形式多樣的德育工作,全方位、多渠道地發揮內蒙古紅色文化的德育功能,對培養“四有”新人內在的精神素質、構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推進學校黨建工作的順利進行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內蒙古紅色文化的內涵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廣闊,民族眾多,在多年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斗爭中,形成了以紅色革命為核心,立足于草原文化為背景的紅色文化。這些紅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歷史文化,它是物質和精神文化的有機統一。
物質的紅色文化主要包括革命戰爭遺址、紀念地、文物文獻等實物,比如侵華日軍海拉爾要塞遺址(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海拉爾紀念園),是一處反映“愛國主義、國際主義、革命英 雄主義”的紅色遺跡;比如烏蘭夫紀念館,主要展示了少數民族的革命戰士烏蘭夫同志生平的光輝事跡;還包括《蒙古農民》《內蒙畫報》在內的大量文獻文物[2]……
精神的紅色文化即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形成的革命精神、道德傳統及這期間所形成的一些革命理論、綱領、政策等,比如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的《會章》《大會公告》《大會宣言》[3]等相應的紅色制度;比如抗日游擊戰爭時期,內蒙古人民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這其中所表現出的自立自強、艱苦奮斗、同仇敵愾的革命精神;比如《獨貴龍》《嘎達梅林》等具有鮮明少數民族特色的音樂、舞蹈……
二、內蒙古紅色文化的傳承價值
第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一個人三觀的集中體現,是一個人精神中的“鈣”,也是人生前進的航標。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很多學生的理想信念趨向于物質最大化,忽略了精神營養,嚴重影響了青年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而革命戰爭時期,內蒙古的革命先輩們沒有貪圖物質的享受,為了民族的自由、國家的統一,浴血奮戰,一刻也沒有停息對偉大革命理想的追求。這種堅定的理想信念,引導著和平年代的我們做一個精神富足的人,為社會的良性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第二,教育學生養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速,西方的一些利己主義、享樂主義思想沖擊著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很多學生責任感、使命感不強,而內蒙古紅色文化中所表現出來的追求真理、民族團結、艱苦奮斗、愛憎分明等優秀品質,對于當代大學生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蝕,牢固精神防線,道德情感的升華,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
第三,激勵學生尋找持久的榜樣力量。蘇聯作家法捷耶夫曾說過,青年的思想愈被范例的力量所激勵,就愈會發出強烈的光輝。內蒙古紅色文化的每一處遺跡、每一件文物、每一種藝術的背后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經歷,傳送著一段經久不息的佳話。這其中所展現出來的強大的正能量,具有鮮明的模范性,為廣大青年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價值標桿,是一本活的教科書。
三、利用內蒙古紅色文化資源推進高校德育工作進程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紅色文化的宣傳和利用程度不夠。內蒙古地區地理跨度大,民族眾多,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沉淀出很多珍貴的紅色文化,而因為內蒙古地處偏遠,再加上媒體宣傳生態草原等自然環境遠遠多于其紅色文化資源,導致內蒙古地區的很多優秀的紅色文化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第二,教育形式單一。內蒙古紅色文化資源形式多樣,但是很多高校都只是單純地對大學生灌輸紅色文化理論知識,缺乏互動、參與。大多數紅色文化遺跡和展館的講解局限于紅色資源本身的物態,缺乏深刻的實踐體驗和精神層面的感悟,沒有把紅色文化資源更加形象、生動地展示出來,因此面對這些內涵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很多學生卻不能真正用心去接受、去體驗他們的價值與意義,達不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不能產生“共鳴”。
第三,教育的實效性無從考量。據了解,包頭市博物館每半個月就會面向社會開展一次包含文物歷史、民族風俗、傳統文化的社教活動,一些高校學生會以志愿者的身份主動參加社教活動,但是參與之后,這些意義豐富的活動能夠在他們日后的成長過程中發揮多大作用,又有多少能轉化為他們精神成長的“鈣”,這些都無從知曉,無法考量。
四、發揮內蒙古紅色文化優勢,探索“融入式”德育模式
(一)社會層面
第一,采用先進的數字媒體技術,整合內蒙古紅色文化資源,融入不同地區。由于內蒙古地域的特殊性,東西部盟市的紅色文化資源難以整合,限制了紅色文化資源的利用。因此,有必要采取現代的科技手段,比如3D打印,縮微雕塑、流動數字博物館等等,使東西部區一些有代表性的紅色文化遺跡可以移動,讓文物活起來,便于地域跨度較大的學生能夠在物態上真切地感受不同地區的紅色文化資源整合的同時,也便于讓這些經典的紅色文化走出去,與其他革命圣地的紅色文化相融合,促進交流。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內蒙古地區紅色文化資源的對外宣傳,增加了紅色文化展出的趣味性,為更好地發揮其教育作用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二,不同盟市可依據其特色歷史文化建立主題公園,全省內營造紅色文化氛圍,融入全體學生。使大家了解所有盟市的發展歷程、歷史人物及事跡,不同的地方可以結合其自然風光、民族風情、特色紅色文化建立相應的主題公園,將這些紅色文化所蘊含的感人事跡、偉大精神,以一種物態的形式展現,讓學生在休閑、游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深入了解這些紅色文化,營造一種關注紅色文化、了解紅色文化、傳頌紅色文化的氛圍,這不論對德育還是對發展城市文明,提高全民道德素質都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增加體驗型項目,提高參與主動性,為教育塑造身臨其境之感,融入學生內心。體驗型項目能夠將歷史、革命精神、愛國情感同休閑、娛樂有機結合在一起,通過設身處地的情景,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這種形式寓教于樂,不但對青年學生進行了高尚情操的熏陶,同時也為其健康人格的形成指明了道路,使紅色文化資源的教育功能得到最大化的體現。只有真切感觸到,才能將這些紅色文化的精髓吸收,內化為精神力量,付諸行動,達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二)學校層面
第一,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內蒙古紅色文化。比如《形式與政策》《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課程的教學,當課程內容涉及愛國主義、民族團結,教師可以將參觀烏蘭夫紀念館作為課前預習項目,學生可以自由分組,參觀之后將感想整合,每組派一名代表在課上進行發言,這樣就很自然地將內蒙古紅色文化的內容與課本知識相結合,讓學生主動去領悟紅色文化中蘊含的偉大精神,并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在理解課程的內容的同時,也提高了素養。
第二,在社會實踐中融入內蒙古紅色文化。“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對于內蒙古紅色文化的感知和發揚也不例外。高校可以憑借“三下鄉”活動為契機,重走長征路,與那里的老紅軍老戰士深入交流,感受革命年代的崢嶸歲月,開展向紅軍模范學習活動;也可表演紅色歷史劇,重演一段革命史,真真切切體會當時人的心境、情感,引起心底的共鳴。
第三,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內蒙古紅色文化。校園文化建設是高校德育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可以在校園中增添適當的紅色景觀,當然這些紅色景觀可以是專門搭建的,也可以塑造一些類似于模型類的景觀建筑,比如建筑專業的學生可以搭建一些紅色文化建筑長廊,這樣既發揮了其專業技能又陶冶了情操,還為校園文化建設增添了一份別樣的風采。另外,還可以充分發揮校園社團作用,開展“內蒙古紅色文化講壇”、“最美內蒙古”紅色文化攝影大賽、“內蒙古紅色記憶”話劇表演等活動,讓學生們在活動中感悟內蒙古紅色文化的分量,得到啟迪,提高覺悟。
第四,在校園網絡中融入內蒙古紅色文化。建立內蒙古紅色文化資源專題網站,各高校校園網站可以設立鏈接專題網站的快捷按鈕,一是整合了資源,二是方便學生第一時間了解到豐富、真實、詳盡的內蒙古紅色文化,三是增強了內蒙古紅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但便于省內學生學習宣揚內蒙古紅色文化,也方便了省外甚至國外學生了解吸收內蒙古紅色文化的精髓,使得內蒙古紅色文化深入學生頭腦和內心,為他們健康成長成才保駕護航。
綜上,利用內蒙古紅色文化資源優勢,扎實推進高校德育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希望本文探索提出的德育實踐體系能夠為日后高校德育工作實效性的提高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新華社,2012-11-08.
[2]李恩巍.內蒙古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
[3]包格根圖雅.內蒙古民族特色紅色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4]高翩翩.黔西北文化資源在大德育體系中的參與價值與功能實踐——以畢節學院為例[J].畢節學院學報,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