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燕
摘 要:作文是令多數學生苦惱的作業之一。如何才能讓他們快樂作文呢?主要介紹兩種可行的、能激發學生興趣的作文教學方法:創設情境法作文和閱讀作文相結合法。借此,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實現由“灰色作文”到“綠色作文”的轉變。
關鍵詞:興趣;情景;讀寫結合;作文
大多數同學對作文持“厭煩”的態度,“喜歡”的同學很少。寫作如何才能由“苦惱”變“快樂”?我摸索出兩種可行的、能激發學生興趣的作文教學方法。
一、創設情境法作文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而學生的生活是較單調的,導致作文素材的缺乏,出現了大而空的現象。我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以境激情。
那天,學校發了一部分《中學生作文》,但書少,人多,缺八本。我來了靈感,經過一番精心準備后……我抱著50本作文書來到班里,鄭重其事地對同學們說:“今天,咱們發一本精彩的作文書,其中有‘美文品味,有‘中考作文指導……”同學們一聽,眼睛都亮了,迫不及待地看著講桌上的書。
我并沒有立即把書發下去,而是又清了清嗓子說:“書很好,但是份數不夠。我不知所措,只期望有的同學會主動放棄。”言畢,教室里瞬間安靜,繼而議論紛紛。大約過了兩分鐘,我聽到了一個聲音:“老師,我主動放棄。”是那個積極、善良的小伙子蘇×。緊隨其后的是楊××。短暫的沉默之后,緊接著是第三個郭×,第四個楊×,第五個成××,第六個王×,第七個付×。同學們都很激動,還差一個人!班里又騷動起來。“老師,我放棄。”簡短的話語又響起,原來是楊×。不知怎的同學們都舒了一口氣。“好,現在因為八位同學的主動放棄,其他同學可以有機會閱讀這本精彩的書。”我用最快的速度把書發到同學們的手里。這時,我掃視了一下他們,得書者的臉上并不都是愉悅、坦然的表情,好像若有所思……
這時我變戲法似的,拿出八本更為精美的《同學月刊》,平靜地對全班同學說:“八位放棄的同學,他們每人可以得到一本貼近中學生活的,同樣精美的《同學月刊》。”全班同學頓時嘩然,竟有人驚呼上當,同學們的表情太豐富了:有的呆若木雞,有的若有所思,有的捶頭頓足,有的喜形于色,有的怒火中燒……此時我板擦一拍說:“同學們,今天的作文內容就是上述事件,文體不限,題目自擬,開始!”
“啊!?原來是作文課呀!”他們恍然大悟,然后是奮筆疾書。
精彩片段展示:
片段一
……當時,匈奴的外侵是漢室的憂慮。并不強大的漢室面對剽悍的匈奴,是那樣的束手無策。這個羸弱的女子挺身而出,扭轉了漢室的命運,使一個朝廷在風雨飄搖中安身。籬笆外的古墻呀,是誰用琵琶彈唱一曲《昭君怨》。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古代女子尚知放棄,況今者乎?
——楊×《昭君的放棄》
片段二
我就這樣無聲地等待,等待著第八位勇士挺身而出。我的心在洶涌,但我的身體卻像被“魔法師”的“冰雹嘯”擊中一般動彈不得,又好像被“寒冰掌”摧毀了自己那顆光明正大的心靈。我那高貴的手始終沒有舉起。
——王××《埋在書中的節操》
我讓學生在游戲中參與,從而創設情境,豐富內容。讓學生自編自演小品,培養學生體驗和感受生活的能力。組織學生參觀工廠、調查企業,親自實踐等,身臨其境中觸發作文激情和靈感。
二、閱讀作文相結合法
我把“閱讀、作文合作課堂”,分為兩個階段:(1)閱讀、作文組材階段;(2)限時寫作、評價階段。
第一階段:閱讀、合作組材階段
第一步:速讀、自做階段。根據作文的訓練重點,我把課外的、學生感興趣的精品提供給學生,并設計一系列層進的問題附在文后,讓學生自做,獨立思考,使學生從整體上分析和理解主要內容和技法。
第二步:合作討論、組材階段
1.合作討論階段:在第一步的基礎上,學生分組(每組4人)討論。發揮班集體在教學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實現“師生”“生生”之間多向交流。
2.組材階段:在討論的基礎上,使學生明確材料所蘊含的主題思想、哲理以及文章典型的技法,并展開聯想,用“智力激勵法”進行互動啟發式組材活動。限定時間,但不限定方式和思考的主題,形成各小組的競爭局面。“智力激勵法”是美國人奧斯本于1939年發明的,這種方法能幫助學生消除思路狹窄、模式陳舊以及“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惑,產生2+2>4的效應。
第二階段:限時寫作、評價階段
1.寫作階段:學生限時寫作,“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學生的文思已被激發起來,就像源源不斷的溪水匯成洪流,寫出美妙的文章。
2.評價、反饋階段:學生限時完成作文后,我根據文體和學生實際情況,設計《作文互批互改量化記錄卡》。“師生”“生生”之間互相點評,指出最突出的優點和不足,從而鼓勵和啟發學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作文是衡量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尺度,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實現由“灰色作文”到“綠色作文”的轉變。
參考文獻:
[美]杰森·R.瑞奇.頭腦風暴[D].金城出版社,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