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欣詣
摘 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宏觀視野下,充分領會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和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積極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識教育兩個傳統各自優勢,打造具有人文品格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時把通識教育的人文性牢牢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確政治導向和價值導向上,實現人文思政和思政人文的和諧共生。
關鍵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人文思政;思政人文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7-0193-02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圍繞回答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這一重大時代課題,我們黨形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1]。正如國防大學顏曉峰研究員所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十八大以來我們黨理論創新成果的最新概括和表述,系統回答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重大問題。這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2]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一直高度關注中國的教育事業,對于如何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表了很多重要論述。特別是在2016年,習總書記分別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和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做了重要講話,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了重要指示,筆者認為,充分領會這兩個講話的精神,特別是在十九大報告的宏觀觀照下,把這兩個講話對照起來學習貫徹,對于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特別是把以哲學社會科學為主要內容的通識教育的改革和思政課教學改革結合起來,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發意義。
一、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我國有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3]。具有優良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在數十年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踐中,我們已經取得了許多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成果,構成我們推進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礎。但與此同時,也應看到,隨著形勢變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著許多新問題和新背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問題的一個突出表現就是思政課的教學效果不甚理想。不少學生對上思政課沒有興趣、動力不足,把思政課看成可有可無,上課出勤率較低,聽課抬頭率不高,僅僅滿足于應付考試了事。不少專家學者對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有很多分析,大致可分為主觀和客觀兩方面的原因。主觀的原因,比如學生對于思政課的課程地位和目的理解不夠,教師上課的方式方法過于簡單單一,以及一些學校對于思政課的重視程度不夠等等;但更為深刻的原因,還在于客觀的方面。首先,是社會環境的變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外交流的增多,特別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當今世界越來越是一個經濟全球化、思想多元化、信息網絡化的世界;與此同時,我國也處在改革的攻堅階段,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和問題也比較突出,這些社會因素都影響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其次,是教學對象的變化。處在當今這樣一個飛速發展的世界,當代90后、00后的大學生,與以前的大學生相比,有很多新的特點和變化,諸如個體獨立意識較強、價值取向較多元、接受新事物更快捷等等,總體來說,當代青年大學生在主流上是積極健康的,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價值取向功利化、理想信念缺失、心理素質脆弱等問題。再次,是高校教學條件的變化,由于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而思政教師數量相對較少,造成思政課教學班人數不斷增加,思政教學班常常為100—200人的大班,有的課程如《形勢與政策》甚至還有300—400多人的大班,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同時,很多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的導向也嚴重影響了思政教師的積極性。
二、通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共通互補及存在問題
通識教育主要是和專業教育相區分的一個概念。1829年,美國博德學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首次提出這一概念,“學院預計給青年一種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一種古典的、文學的和科學的,一種盡可能綜合的(comprehensive)教育,它是學生進行任何專業學習的準備”[4]。至今,通識教育在西方實施已有上百年的歷史,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是國外一流大學的主流趨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方面繼續堅持和發展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時也不斷地完善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形式和方法,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在這一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與通識教育的共通性和互補性逐漸引起人們的注意,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的實施方案,將思想政治理論課列為大學生的通識教育課程。其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通識必修課,《形勢與政策》和《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是通識選修課。此外,各高校還開設了不少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要內容的通識選修課,作為專業課和通識必修課的有機補充。
不過,通識教育在我國開展時間較晚、經驗不足,各地各校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往往存在簡單化、形式化等問題,如有學者所說:“多數高校對于通識教育仍停留在表面字意的理解,將通識教育簡單地等同于通才教育,側重于學生知識結構的全面化,這種觀點的直接導向便是多開幾門基礎課,或增加一些選修課,就可以達成通識教育的目標。事實上,這樣的教育只是把學生培養成一個什么都懂又什么都不懂的半成品,而不是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才。”[5]可見,雖然思政課被列為通識課,但思想政治教育與通識教育還是停留在兩張皮的狀態,沒有有機結合起來。因此,無論是作為老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還是作為新事物的通識教育,都面臨著發展的困境,也都有著進一步改革完善的迫切要求。
三、人文思政與思政人文:通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
筆者認為,在當前思政教學和通識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積極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識教育兩個傳統各自的優勢,實現兩者的取長補短,打造具有人文品格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時把通識教育的人文性牢牢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確政治導向和價值導向上,既是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的一個突破口,同時也是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通識教育新傳統的基礎工作,簡言之,即是實現人文思政和思政人文的和諧共生。
(一)以“立德樹人”為宗旨,從形式和內容兩方面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
習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3]。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不僅僅是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一時之需,而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筆者認為,這種人文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內容上的人文性。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說,“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眼界廣闊、知識豐富,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和知識體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各個領域,涉及歷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科技、軍事、黨建等各個方面?!盵6]可見,馬克思主義本身就是人文與社會科學之集大成,具有很強的人文性質。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也在不斷豐富,在當前思政課具體課程設置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等四門主干思政課程的內容涵括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道德與法律、政治與經濟、文化與生態等等方面,所涉及的學科包括哲學、政治經濟學、歷史、法學、倫理學等??梢哉f,要真正上好思政課,就要求教師對一門或數門人文或社會科學有較深入的研究,并把相關的人文社科知識與思政教學有機結合起來,融會貫通。正如習總書記所說,“面對社會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日趨活躍、主流和非主流同時并存、社會思潮紛紜激蕩的新形勢,如何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迫切需要哲學社會科學更好發揮作用?!盵6]二是形式上的人文性。習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3]。筆者認為,習總書記所說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正是要求我們在思政教學的方式方法上要體現“以學生為本”這一人文關懷,結合當前學生的特點,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行雙向互動。具體方法,比如對分課堂、案例教學法、課堂陳述、小組討論等,通過這些人性化的教學安排,改變思政課在大學生心目中生硬說教的印象,把向學生傳遞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寓于人文知識的講授和人文關懷的領悟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二)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積極開設相關通識課程,構建“大思政”格局
清華大學李曼麗教授認為,“就性質而言,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是所有大學生都應該接受的非專業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識教育旨在培養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展的社會的人和國家的公民;就其內容而言,通識教育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盵7]由此可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目標和通識教育目標有相通之處,都是站在國家戰略的高度來培養具備較高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8]習近平總書記在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指出,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3]。“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更具包容性和開放性,一切有益于人類社會發展和有益于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文明成果都應吸收和借鑒?!盵9]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國外特別是通識教育發展較為成熟的歐美國家,其通識課程的核心是西方文明和價值。而我國的通識教育,在吸收借鑒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同時,應當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特別是要把體現了中國特色與時代精神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作為核心。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態,如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我國經濟、政治、法律、文化、社會、生態、外交、國防、黨建等領域形成的哲學社會科學思想和成果。這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主體內容”“我國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自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自覺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貫穿研究和教學全過程,轉化為清醒的理論自覺、堅定的政治信念、科學的思維方法。”[6]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在通識課的開設上,尤其應當注意圍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及其在實踐中產生的影響,開設一系列相關課程。在這方面,上海高校的做法值得借鑒。近年來,上海不僅牢牢抓住思政課堂這個主渠道,還積極探索在通識教育中根植理想信念,推出了《中國系列》品牌課程。如同濟大學的《中國道路》、上海大學的《創新中國》、上海交大的《讀懂中國》、華東政法大學的《法治中國》等,一大批大家名師走上通識課講臺,將正確的價值追求和理想信念傳達給學生。筆者所在上海電機學院也于今年開設了《中國裝備》課程,該課程結合學校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的特點,由校外專家和校內教師共同組成教學團隊,以若干專題的形式,向學生介紹我國在能源裝備、港口裝備、船舶制造、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領域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狀況,宣傳我國裝備制造業各大領域的代表性成就,弘揚這些領域杰出人物的工匠精神,從而擴大了學生的專業視野,促進了學生的專業發展,增強了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何以誕生?[EB/OL].新華網,(2017-10-21).[2018-03-21].http://news.xinhuanet.com/2017-10/21/c_1121836343.htm.
[3]吳晶,胡浩習.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J].中國高等教育,2016(24).
[4]A.S.Packard. The Substance of Two Reports of the Faculty of Amherst College to Board of Trustees, with the Doings of the Boars there on[J]. North American Review,1829(28):300
[5]蘭虹.通識教育視域下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J].哈爾濱金融學院學報,2012(4):81.
[6]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
[7]李曼麗,汪永銓.關于“通識教育”概念內涵的討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9(1):100.
[8]宋友文.通識教育視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J].北京教育:德育,2015(4):54.
[9]儲德峰.高校“大思政”教育模式的特征及理念[J].中國高等教育,2012(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