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娟 馬燕霞
摘 要:正處于內外部多重發展壓力下的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由于高等教育的發展與管理水平的提升不相匹配,現行的內部治理體系正涌現出復雜多樣的體制缺陷和制度漏洞。強行政弱學術導致高校創造力萎縮迫切需要高校“去行政化”,除在管理模式上平衡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資源配置以外,高校“去行政化”還可融入“賢能政治”的理念,利用高校多賢能人才的優勢回歸高效廉潔的行政管理水平,構建更為完善的內部治理體系。
關鍵詞:治理;賢能;廉潔;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6-0173-02
我國教育領域近年來正積極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教育治理路徑與制度體系構建,以此適應教育綜合改革的總體要求。2017年3月31日,《關于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若干意見》出臺,明確指出“高校根據辦學實際需要和精簡、效能的原則,自主確定教學、科研、行政職能部門等內設機構的設置和人員配備,鼓勵高校推進內設機構取消行政級別的試點,管理人員實行職員制”。目前許多高校在管理模式上越來越明顯的強行政弱學術傾向,管理姿態上逐漸喪失了廉潔高效的本真。取消行政級別涉及“去行政化”這一內涵,對于高校現有的內部治理體系而言,是一條可引以為戒的紅線。融入“賢能政治”的理念,對于培養公正廉潔而又有管理能力的高校行政人員,對于打破逐漸僵化的高校現有管理體制,精簡行政組織結構,轉化內部職能,提升管理服務水平,最大限度激活高校的管理機制,促進高校的內涵建設乃至長足發展都具有極其深遠而重要的意義。
一、強行政弱學術致使高校創造力萎縮
學科發展、專業建設、教師水平直接關系到一所高校的辦學質量,而不同專業、不同學科、不同院(系)在這三方面的資源配置是不盡相同的,因此,不同院(系)在學科、專業、教師等方面的管理方式上應保有與自身相適應的一些特性。而許多高校在人員編制、機構設置上的現狀則是不能平衡行政化管理與學術性創造之間的關系。一方面,是高校權力結構中的重要角色往往都是行政人員,大部分高層行政人員忙于行政事務而無暇顧及學科專業這些純屬教科研事業的發展,但同時他們又對教師課堂教學、學術活動、職稱評定、科研申報等多個環節都有評定話語權,間接促使許多教師疲于應對各種行政事務,從而降低了其在教科研方面的積極性,學術創造力也不斷萎縮。另一方面,是擁有決策權的高層行政人員在制定各種規章制度的時候或出于統一管理等因素的考慮,并不會過多考慮各院(系)的實際情況,不同院(系)對每項規章制度的耐受力畢竟不一,在行政化傾向嚴重的話語情境下,院(系)作為二級單位也沒有太多的話語權,容易導致各院(系)疲于應付執行各項行政指令,最終遏制了各院(系)根據自身學科、專業特色規劃長遠發展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還有另一種情況是,一些高校的決策權過多集中于校級層面,而學校為了擴大社會影響力與提升知名度,一時做法有失偏頗,將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等優質資源配置到優勢院(系)或校級硬件的建設中,以期打造出全省甚至全國優勢學科和品牌專業,導致各院(系)的教科研設備資源配置偏低的現象,也必然會犧牲一部分弱勢院(系)的利益,導致學校整體發展的不平衡。
當前,我國教育領域正面臨著深刻變革,考驗著學校的組織結構應對復雜的內外部環境的反應能力。在知識經濟、信息時代背景下,面對教育領域簡政放權、高校去行政化、管理理念變化、同質化競爭激烈等內外部環境的多重變化,傳統的科層制組織架構已無法靈活應對,需要創新內部組織結構以提高組織績效。時下,高校運行的行政化弊端日益凸顯,行政級別和官本位思想占據主導地位,偏離了高校原本的辦學目標,高校不是單純地辦學,而是越來越像辦政府衙門。高校在行政管理上科層化管理傾向嚴重,在模式上照搬政府部門的行政級別,管理上施行領導責任制,金字塔式的組織結構層級之間隸屬關系明晰,一級管理一級。結構上的多層級管理容易形成多頭領導,各職能部門之間的管理幅度也較小,這種模式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行政權力的泛化。甚至套用行政思維來辦學,直接導致高校追求近期業績,注重外延發展,忽視內涵建設,嚴重影響了資源配置效率,導致競爭能力與教育水平低下。這種濃厚的行政化傾向已經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辦學條件的嚴苛而嚴重影響著學校的整體發展,因此,去除高校的這一行政化狀況變得勢在必行且迫在眉睫。當然,需要強調的是,“去行政化”并非去除行政管理,而是應該尊重科學的教育規律推行行政改革,貫徹專家治校、教授治學的理念,分離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讓權力重心適當下移,嘗試構建權力運行制衡機制。
二、高校發展需平衡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資源配置
高校內部理應有兩條平衡并行的管理線,即行政管理和學術管理,行政管理是學校各個科層組織處理行政事務、從上到下的管理職能;專業管理是與教科研密切相關的學校基礎教學單位的職能。與之相應的是,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構成了高校內部最基礎的權力形式,他們在高校組織結構中發揮著各自的功能。需要引起注意的一點是,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在高校內長期并存著,也就意味著其中一種權力并不可能取代另一種權力。
實現高校內涵發展的關鍵在于學術水平和專業建設,這兩項指標是一所學校的核心內部事務,也是二級院(系)的主要權力和職能。所以,從本質上看,行政管理必須圍繞學術管理開展,以專業管理為中心。但從另一方面看,學術管理、專業管理雖然更專業化也更具針對性,卻缺乏全面把控與協調整合的能力,需要行政管理的補位,因此,高校在“去行政化”過程中,需要把握的是把“強行政”變成“小行政”而不是“弱行政”,在資源配置上,應遵循以學術而不是行政為主導的方式,總體上使行政規模變小,做大教學,使得學校實現從“管理為主”到“服務為主”的轉變,不能簡單地下放某些行政權力,而是要保證行政管理與學術管理兩者之間既具有相對獨立性又能各負其責,各司其職。讓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各自獨立又相互制衡,在強化各教學基礎單位教學與科研兩大事務的核心職能的基礎上,深入推進管理上的“去行政化”。
三、“賢能政治”理念對高校“去行政化”實踐的啟示
制度的優劣對于管理至關重要,但再完善的機制體制最終也是落實到人身上,由人推動制度的落實和機制的運行,所以,這一機制中的人選也是不可忽視的關鍵環節。同樣的,高校“去行政化”體系構建之后,需要與新機制匹配的人才具體操作,這時不妨在人才選用問題上融入“賢能政治”的理念,有效嫁接其中的有益成分。貝淡寧先生認為,每個人受教育和參與政治的機會均等,但并不是每個受教育者都具備同樣的能力來做出符合道義的政治決斷。因此,政治制度的一項重要任務便是挖掘出那些能力超常的領導者,并鼓勵盡可能多的人才參政。這是對中國傳統“賢能政治”基本理念的高度概括。
高校行政人員,尤其是行政管理層人員身份較之一般的行政人員或公務人員都更為特殊,這是由他們的工作性質和工作對象所決定的,他們首先是教職人員,其次才是行政人員,在作為行政管理人員之前更多需要扮演的是“德高為師,身正為范”的師者形象。所以,高校行政人員必須永遠保持正面的形象才有其存在的價值。從“賢能政治”理念的內涵和高校行政人員的價值追求可以看出,“賢能政治”與我國高等教育領域歷來追求的“學者辦學、專家治校”的大學精神理念相融相通,因為學者、專家就是高校內部的賢能人士。
在搭建好高校“去行政化”的運作體系之后,就需要選任或重塑維持這一體系良好運轉的行政人員了。“賢能政治”歷來是中國政治文化史的主旋律,內涵豐富,可資借鑒利用的有益成分更多。第一,“賢能政治”的支撐點是“賢能”,即首先是德才兼備尤其是道德修養高尚的人。因此,融入“賢能政治”理念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員的選任也應以這一標準為準,當然,高校內部可說都是才華上乘之人,所要重視的是管理人員的道德修養。以儒家思想為主的傳統政治倫理注重“為政以德”,在政治上歷來重視官員道德修養,儒家文化包含許多關于出仕為官應該具備什么道德,如何培養官德等方面的內容。在高校行政人員道德建設上,應該在傳承本土政治道德資源的基礎上去粗存精。第二,堅持以師生為本和為師生服務的道德準則。當今社會越來越注重主體價值的實現,在全新的歷史條件下,高校行政人員道德建設不僅要尊重建設主體,還要尊重服務對象。為師生服務是高校行政管理的價值目標,以師生為本和為師生服務體現了高校辦學的本質要求,所以高校及其行政管理人員應該以這兩項準則為一切工作和政治行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第三,將反身內省、陶冶人格作為提升高校行政人員行政管理道德素質的根本途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歷來是中國政治參與的獨特進路,時代日新月異,而優秀的事物愈久彌香。通過修身內省、陶冶人格的方式提高個人道德素質,從未失去其魅力及效用。作為學校內部的上層人員,高校行政管理者的道德修養往往能夠影響整個學校的道德風氣,強化行政人員自身的道德素質,使其能夠率身垂范顯得更為重要。重視高校行政人員的道德建設,學習傳統修身之道,從內化上實現其道德化,可以有效提高行政管理人員的自覺性,他們整體道德水平的提高將有助于高校“去行政化”的推進與廉潔高效校園的建設。
當今中國社會仍普遍存在著“官本位”的意識,高校內部也不例外。樹立“服務”意識不僅是“為師生服務”宗旨的內在要求,實際上也是高校行政人員的職業道德要求。“賢能政治”理念基于人性平等的理論基礎,內含人人平等的價值訴求,具體到高校而言,就是行政管理人員與校內所有教職工、學生之間并無不同之處,行政管理人員為師生治理學校事務實質上是一種服務。這種服務與其他領域其他職業提供的服務本質相同,只不過是在校園環境里具有更基礎的意義而已,高校行政管理人員提供的服務質量決定一所學校的發展和全體師生的福利。當前高校行政管理的體制機制對于行政管理人員廉潔性的外部控制機制還不很健全,因而強化行政管理人員自身的內部控制就顯得十分重要。從內化上實現行政人員的道德化,可以有效提高行政人員、管理干部的自覺性。內部機制的良性運作需循序漸進,并且收效緩慢。在這過程中,完善的運行機制在維持良性管理的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但更需要“賢能”在其中充當掌舵者。“賢能政治”的理念雖然主要在政治和政治學的領域發揮其作用,但并不妨礙它對高校“去行政化”建設高效廉潔的管理機制的直接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