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鑫 高志剛 李云泉
摘 要:近幾年大學生就業問題成為社會上關注的問題,隨著高校體制改革和就業形式轉變的形勢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就更加重要。然而現實中出現了企業招不到需要的人才,大學畢業生找不到滿意工作的現象。大學生如何把自己的能力匹配企業的需求,值得深思。本文指出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簡單分析提出了一些對策,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良性發展提供了建設性的建議和意見。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6-0194-02
大學生職業規劃是根據大學生自身所學專業、興趣、能力、性格和社會需求等因素確定一個職業目標和大概的職業范圍,同時依據所選職業要求的基礎知識能力、素質等,詳細規劃自己大學期間的學習以及生活,并對如何獲取這些素質、能力、知識不斷制定目標、適當修改目標和實現目標的過程[1-3]。大學生在學校進行的是理論學習,知識、技能大都停留在初級層面,與企業對人才需求的層次有一定的差距,這種矛盾對大學生來說是一個非常棘手又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自主寬松的大學環境難免會讓很多大學生失去方向和目標,把美好的大學學習生涯荒廢掉,畢業時反而感慨自己什么也沒學到。面對大學生無目標、無計劃、無助的心理,職業生涯規劃對大學生來說就是一個燈塔[4-6]。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出現的問題
現今高校普遍在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輔導存在內容過于流于表面、輔導形式單一的現象。通過調查分析不難發現,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短淺和自我認知能力不強是當前多數大學生存在的問題[7]。
1.自我規劃意識較弱
目前多數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往往存在誤區,通常將生涯規劃與職業選擇相混淆。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不強、發展方向不夠明確、對未來職業的選擇斟酌較少是當今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對于正處于職業生涯摸索期的他們來說,未來的發展方向的定位、主觀意識的養成,包括專業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對于大學生就業選擇與發展至關重要。通常由于自身規劃意識較弱,他們只有當面臨擇業時才不得不詢問老師、家長的看法,相比于自我規劃意識較強的大學生的劣勢也就可見一斑了。
2.自我認知能力不強
現今大學生對自我認識能力,包括興趣愛好、專業能力、價值觀的定位普遍較弱。主要表象有兩點特征:一是思想觀念與行為準則不相輔佐。缺乏開拓進取,不畏艱苦的奮斗精神,疏于對自身能力的培養與鍛煉,做事拈輕怕重等缺陷屢見不鮮;二是擇業中缺乏一個規劃長期發展的戰略眼光,不從自身興趣點出發,對就業形式、職業規劃、目標定位以及更重要的自身競爭力等重要元素缺乏料敵預先的意識。以上情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學生自我認知能力不強所造成的。
3.社會環境認知不足
所謂社會環境的認知包括就業政策的認識,工作崗位對大學生的要求,以及就業形勢的變化。主要包括:宏觀的就業形勢變化、經濟發展的走向與國家的法律法規政策。現今對社會環境的認知匱乏在大學生中尤為凸顯。宏觀政策方面,多數大學生對國家的就業政策的了解缺乏主觀能動性,忽視了就業政策的變化也對自身擇業有重要的意義。即便知道,也只是“知道”而已,所謂“兩耳不聞窗外事”無形中使大學生在擇業中產生或過于悲觀或盲目樂觀的態勢,影響了職業的選擇。工作環境方面,多數大學生對用人單位的企業文化特征,工作環境氛圍了解不夠,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工作能力也不滿意。相互的認知不足導致大學生的職業定位往往和用人單位的用人標準相悖。
4.學生對參與生涯輔導缺乏主觀能動性
學生不應該盲目地等待學校所提供的輔導,而是應該主動積極參與輔導并尋求更多發展方向。學校所提供的輔導畢竟有限,而且對每個學生而言缺乏針對性。積極參與輔導,累計經驗可以有效地為就業決策提供幫助。另外,從確定人生目標,制定計劃并將其實施等一系列過程應該由學生作為主體貫穿始終。期間每一步都可能關系到學生的職業生涯乃至人生的走向。
由于學生對高校開展的各項輔導、講座與個性化咨詢積極性不高,導致這些本可以對學生未來職業生涯走向的提供幫助的措施起不到應有的作用。雖然多數學生對自己的職業發展考慮過,但真正為之付諸實踐的少之又少,部分學生甚至未接受過輔導。主動參加校外輔導和使用測量工具的意識的重要性一目了然。由此可見學生多參加生涯規劃的輔導很重要,提高自我反思、主動發現興趣所在并為之制定并實施相應計劃可以為實現職業生涯目標提供幫助。
5.輔導課程質量偏低
大學生對學校開展的生涯規劃輔導積極性不高也不完全是學生自身問題,其中也存在多數高校輔導課程質量不高的原因。包括輔導形式過于籠統,流于表面,缺乏針對性等不足之處。輔導內容單一不夠深入往往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參與輔導的欲望和信任。
二、提高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的方法
為改善上述大學生生涯規劃所出現的問題,高校應從內外兩方面著手予以幫助提高。首先加強學生自我規劃的意識,提高學生主觀意愿,激發自我規劃、自我實施的積極性、能動性甚至危機感。另外更多開展高質量的生涯輔導課程,引導學生對未來制定適合自己,可行性高的生涯規劃。從而雙管齊下,提高效率[8]。
1.提高生涯導師以及師資隊伍的質量以及專業性
目前我國專業生涯輔導教師數量少、專業文化程度不高的現象普遍存在,由此一來難免對大學生生涯規劃輔導工作起到制約作用。針對這一現象應從三點加以改善:首先,高校領導應提高生涯輔導工作的重視度,教學部門人員偏多,就業部門匱乏這一普遍問題應從校方的人員配備上加以完善,從根本上解決專業生涯輔導老師人員不多,工作量卻超負荷的這一問題。其次,現有的輔導教師水平不能停滯不前,加以培訓深化的同時更多開展職業、心理咨詢師的專業輔導,從內部對輔導教師加以提高。最后,改善內部師資結構的同時,引進聘請相關領域的專家以及用人單位人力資源的管理人員予以培訓深造,從外部對人員結構及專業素養加以改善。
2.增強生涯規劃意識,培養學生長期規劃的戰略眼光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應該是一個長期的,具有連續性、持續性的過程,而不是單純的一個階段。學生應從入學開始隨著時間的推移,知識的積累以及結合自身愛好與興趣相結合就展開的過程。部分大學生存在只有到了臨畢業時甚至工作后才開始職業生涯的規劃的誤區,這樣一來相比規劃提早進行的學生必然十分被動。職業生涯規劃應將自身愛好,適應程度等一系列綜合因素以一個極具戰略性眼光的角度貫徹始終,而不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做補救。這其中,學校應開展各項規劃輔導工作,從學生入學開始便把生涯規劃課程作為必修課加入學生的課本里,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對職業規劃的重視度。為未來職業選擇,人生走向的定位提供堅實有力的基礎與幫助。做到未雨綢繆、高瞻遠矚,將未來職業生涯中每一步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3.增強學生主觀能動意識
所謂生涯規劃,就是為自己的未來發展方向做合理的,適合自己的,效率較高的打算與準備。所以,無論學校為學生提供怎樣的培訓與輔導,畢竟是輔助作用,學生才是規劃的主體。提高學生規劃其生涯走向的主觀意識太重要了。應讓其明白,生涯規劃輔導課程是為了給學生自己的未來人生提供切實可行的幫助,讓其未來發展能夠應對自如,輕車熟路。學生自身的規劃意識強了,參與學校開展的是生涯規劃輔導的欲望也就強了,甚至他們會不僅僅滿足學校內部的規劃課程,而是去主動參加課外的規劃輔導教育,這樣一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高了,規劃輔導的效果也就事半功倍、水到渠成了。
4.通過測量提高生涯輔導的針對性
在當今生涯輔導教學中,測量手段的高效性往往被忽略。輔導教師通過測量手段可以清晰地獲得不同學生的不同個性特征,因材施教。方法包括學生資料的收集,個性測試量表的收集,通過面談、深度研究等手段了解到每個學生的不同愛好,特長,興趣等。目前學校提供的生涯輔導課程效果不明顯,學生興趣不高有很大原因是相關輔導人員的教育課程過于籠統,缺乏針對性,每個學生的情況不同,規劃教育的方法自然也不一樣,只一味擴大涉及面而沒有從每個學生自身特點出發導致了輔導教育成果的不明顯。通過科學測量便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弊端,在以測量結果為根據的同時又能結合個人特征為他們對社會環境特征以及自我特質的了解提供有效的幫助。
5.實現規劃輔導的縱深發展
目前我國高校生涯規劃輔導存在內容深度不夠,形式單一枯燥,可用性不高,針對性不強的問題。生涯規劃輔導課程直接關系到學生擇業選擇的認知,所以高校規劃輔導人員應竭盡全力豐富教學內容,深化教學理念,實現規劃輔導的縱深發展。
首先,開展學生需求調查,提高針對性可用性。通過與學生需求的調查與溝通,征求學生主觀意見,并同時提高校內規劃教育課程的質量。使生涯輔導不在流于表面或者專業技巧政策介紹上,而是有層次的將規劃教學縱深發展,從專業視角為學生提供幫助。
其次,使教學模式多元化。目前我國大學生在校期間所接受的生涯規劃輔導大體為課堂傳授與就業講座這兩種形式。這兩種形式各有其弊端:輔導課程標準化程度雖高,但缺乏針對性,無法顧及個體的差異;個性化就業咨詢雖可針對個人,但由于形式所限無法惠及每個學生。所以,各高校就業相關部門應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如:實習計劃,競賽比拼,訓練營等互動性高、參與性強的項目。讓學生自行參與,這樣趣味性,積極性高效性都可以得到提高。從而實現個體與整體相融合,標準化單一化變得多元化的戰略目標。
此外,為實現規劃輔導的縱深發展,各相關領導部門應展開實時調研,為輔導教學提供資料數據保證。以研究呈現現實,服務現實,讓學生對實時就業形勢,與社會大環境的變化有真實的認知,為自己制定適合自己的生涯規劃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毛曉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繼續教育研究,2008(6).
[2]袁南寧.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的問題及其指導[J].教育學術月刊,2008(4).
[3]黃林楠.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初探[J].江蘇高教,2008(3).
[4]李利宏,馬文艷.女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及輔導構想[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4).
[5]王澤兵,孫加秀,盛錦.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困境與出路[J].中國青年研究,2007(2).
[6]韓麗霞,周艷玲,畢京銘.做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探討與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3).
[7]吳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現狀調研及應對策略[J].教師教育研究,2009(21).
[8]劉丹.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思想教育研究[J].教育評論,2015(4).